正文 第六章(1 / 3)

穹窿回映,舊名中峰,亦名回峰。宋有雷就者居之,故名雷峰。吳越王於此建塔,始以十三級為準,擬高千尺。後財力不敷,止建七級。古稱王妃塔。元末失火,僅存塔心。雷峰夕照,遂為西湖十景之一。曾見李長蘅題畫有雲:“吾友聞子將嚐言:‘湖上兩浮屠,保俶如美人,雷峰如老衲。’予極賞之。辛亥在小築,與沈方回池上看荷花,輒作一詩,中有句雲:‘雷峰倚天如醉翁’。嚴印持見之,躍然曰:‘子將老衲不如子醉翁,尤得其情態也。’蓋餘在湖上山樓,朝夕與雷峰相對,而暮山紫氣,此翁頹然其間,尤為醉心。然予詩落句雲:‘此翁情淡如煙水。’則未嚐不以子將老衲之言為宗耳。癸醜十月醉後題。”

林逋《雷峰》詩:

中峰一徑分,盤折上幽雲。夕照前林見,秋濤隔岸聞。

長鬆標古翠,疏竹動微薰。自愛蘇門嘯,懷賢事不群。

張岱《雷峰塔》詩:

聞子狀雷峰,老僧掛偏裻。日日看西湖,一生看不足。

時有薰風至,西湖是酒床。醉翁潦倒立,一口吸西江。

慘淡一雷峰,如何擅夕照。遍體是煙霞,掀髯複長嘯。

怪石集南屏,寓林為其窟。豈是米襄陽,端嚴具袍笏。

大小三號:頭號置歌筵,儲歌童;次載書畫;再次偫美人。涵老以聲伎非侍妾比,仿石季倫、宋子京家法,都令見客。常靚妝走馬,媻姍勃窣,穿柳過之,以為笑樂。明檻綺疏,曼謳其下,擫籥彈箏,聲如鶯試。客至,則歌童演劇,隊舞鼓吹,無不絕倫。

乘興一出,住必浹旬,觀者相逐,問其所止。南園在雷峰塔下,北園在飛來峰下。兩地皆石藪,積牒磊砢,無非奇峭。但亦借作溪澗橋梁,不於山上疊山,大有文理。大廳以拱鬥抬梁,偷其中間四柱,隊舞獅子甚暢。北園作八卦房,園亭如規,分作八格,形如扇麵。當其狹處,橫亙一床,帳前後開合,下裏帳則床向外,下外帳則床向內。涵老居其中,扃上開明窗,焚香倚枕,則八床麵麵皆出。窮奢極欲,老於西湖者二十年。金穀、郿塢,著一毫寒儉不得,索性繁華到底,亦杭州人所謂“左右是左右”也。西湖大家何所不有,西子有時亦貯金屋。咄咄書空,則窮措大耳。

陳函輝《南屏包莊》詩:

獨創樓船水上行,一天夜氣識金銀。

歌喉裂石驚魚鳥,燈火分光入藻蘋。

瀟灑西園出聲伎,豪華金穀集文人。

自來寂寞皆唐突,雖是逋仙亦恨貧。

峰南高峰在南北諸山之界,羊腸佶屈,鬆篁蔥蒨,非芒鞋布襪,努策支筇,不可陟也。塔居峰頂,晉天福間建,崇寧、乾道兩度重修。元季毀。舊七級,今存三級。塔中四望,則東瞰平蕪,煙銷日出,盡湖中之景。南俯大江,波濤洄洑,舟楫隱見杳靄間。西接岩竇,怪石翔舞,洞穴邃密。其側有瑞應像,巧若鬼工。北矚陵阜,陂陀曼延,箭櫪叢出,麰麥連雲。山椒巨石屹如峨冠者,名先照壇,相傳道者鎮魔處。峰頂有缽盂潭、穎川泉,大旱不涸,大雨不盈。潭側有白龍洞。

道隱《南高峰》詩:

南北高峰兩鬱蔥,朝朝滃浡海煙封。

極顛螺髻飛雲棧,半嶺峨冠怪石供。

三級浮屠巢老鶻,一泓清水豢癡龍。

倘思濟勝煩攜具,布襪芒鞋策短筇。

過嶺為大仁禪寺,寺左為煙霞石屋。屋高廠虛明,行迤二丈六尺,狀如軒榭,可布幾筵。洞上周鐫羅漢五百十六身。其底邃窄通幽,陰翳杏靄。側有蝙蝠洞,蝙蝠大者如鴉,掛搭連牽,互銜其尾。糞作奇臭,古廟高梁,多受其累。會稽禹廟亦然。由山椒右旋為新庵,王子安亹、陳章侯洪綬嚐讀書其中。餘往訪之,見石如飛來峰,初經洗出,潔不去膚,雋不傷骨,一洗楊髡鑿佛之慘。峭壁奇峰,忽露生麵,為之大快。建炎間,裏人避兵其內,數千人皆獲免。嶺下有水樂洞,嘉泰間為楊郡王別圃。壘石築亭,結構精雅。年久蕪穢不治,水樂絕響。賈秋壑以厚直得之,命寺僧深求水樂所以興廢者,不得其說。一日,秋壑往遊,俯睨旁聽,悠然有會,曰:“穀虛而後能應,水激而後能響,今水瀦其中,土壅其外,欲其發響,得乎?”亟命疏壅導瀦,有聲從洞澗出,節奏自然。二百年勝概,一日始複。乃築亭,以所得東坡真跡,刻置其上。

蘇軾《水樂洞小記》

錢塘東南有水樂洞,泉流岩中,皆自然宮商。又自靈隱、下天竺而上,至上天竺,溪行兩山間,巨石磊磊如牛羊,其聲空礱然,真若鍾鼓,乃知莊生所謂天籟,蓋無在不有也。

袁宏道《煙霞洞小記》

煙霞洞,亦古亦幽,涼沁入骨,乳汁涔涔下。石屋虛明開朗,如一片雲,欹側而立,又如軒榭,可布幾筵。餘凡兩過石屋,為傭奴所據,嘈雜若市,俱不得意而歸。

張京元《石屋小記》

石屋寺,寺卑下無可觀。岩下石龕,方廣十笏,遂以屋稱。屋內,好事者置一石榻,可坐。四旁刻石像如傀儡,殊不雅馴。想以幽僻得名耳。出石屋西,上下山坡夾道皆叢桂,秋時著花,香聞數十裏,堪稱金粟世界。

又《煙霞寺小記》

煙霞寺在山上,亦荒落,係中貴孫隆易創,頗新整。殿後開宕取土,石骨盡出,巉峭可觀。由殿右稍上兩三盤,經象鼻峰東折數十武,為煙霞洞。洞外小亭踞之,望錢塘如帶。

李流芳《題煙霞春洞畫》

從煙霞寺山門下眺,林壑窈窕,非複人境。李花時尤奇,真瓊林瑤島也。猶記與閑孟、無際,自法相寺至煙霞洞,小憩亭子,渴甚,無從得酒。見兩傖父攜榼至,閑孟口流涎,遽從乞飲,傖父不顧。予輩大怪。偶見梁間惡詩書一板上,乃抉而擲之。傖父蹌踉而走。念此輒噴飯不已也。

宋元豐八年,高麗國王子僧統義天入貢,因請淨源法師學賢首教。元祐二年,以金書漢譯《華嚴經》三百部入寺,施金建華嚴大閣藏塔以尊崇之。元祐四年,統義天以祭奠淨源為名,兼進金塔二座。杭州刺史蘇軾疏言:“外夷不可使屢入中國,以疏邊防,金塔宜卻弗受。”神宗從之。元延祐四年,高麗沈王奉詔進香幡經於此。至正末毀。洪武初重葺。俗稱高麗寺。礎石精工,藏輪宏麗,兩山所無。萬曆間,僧如通重修。餘少時從先宜人至寺燒香,出錢三百,命輿人推轉輪藏,輪轉呀呀,如鼓吹初作。後旋轉熟滑,藏輪如飛,推者莫及。

後唐時,有僧法真,有異相,耳長九寸,上過於頂,下可結頤,號長耳和尚。天成二年,自天台國清寒岩來遊,錢武肅王待以賓禮,居法相院。至宋乾祐四年正月六日,無疾,坐方丈,集徒眾,沐浴,趺跏而逝。弟子輩漆其真身,供佛龕,謂是定光佛後身。婦女祈求子嗣者,懸幡設供無虛日。以此法相名著一時。寺後有錫杖泉,水盆活石。僧廚香潔,齋供精良。寺前茭白筍,其嫩如玉,其香如蘭,入口甘芳,天下無比。然須在新秋八月,餘時不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