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西山腳下,大觀樓南邊的滇池,海拔1885米,湖麵南北長39千米,東西寬13.5千米,麵積330平方千米,平均水深5米,湖岸長99.5千米,是我國雲貴高原最大的湖泊,它煙波浩淼,被譽為雲貴高原上的明珠。
據資料記載,早期的滇池麵積比現在大得多,由於氣候變化,人類活動的因素,環湖的沉積平原越來越寬闊,湖麵日趨減小,目前滇池麵積已比早期滇池麵積縮小近1/3。
從古至今,滇池的名稱很多,名稱由來也說法不一。晉人常璩在《華陽國誌“南中誌》稱:“滇池縣,郡治,故滇國也;有澤,水周圍二百裏,所出深廣,下流淺狹,如倒流,故曰滇池”。此說是從滇池的地形而言。後來範曄《後漢書》、鄆道元《水經注》都是沿襲這一說法。第二種說法是尋音考義,認為“滇,顛也,言最高之頂。”滇池在高原,故名;有的則認為“滇”是彝語“甸”,即大壩子。第三種說法是從民族稱謂來考查,司馬遷在《史記西南夷列傳》中記載,“滇”,在古代是一地區最大的部落名稱,楚將莊蹺入滇後,變服隨俗稱滇王,因此,可能先有滇部族,再有滇池這個名稱。
滇池為什麼能夠成為雲貴高原上的第一大湖呢?這是由於兩個原因造成的,其一,從地質學角度說,它是由地層斷裂下陷形成的構造湖泊。大約距今200萬年以前,滇池及其周圍平原是地殼上升區,後經長期的侵蝕作用,該區被夷平,地勢低下。在喜馬拉雅山運動以後,這裏的地殼升降運動仍在繼續進行。滇池及其周圍平原成為較低的湖盆。滇池西邊的西山則由於斷裂而上升了1000米,滇池則相對下降,地勢高低懸殊,流水彙聚於湖盆,形成了滇池。
其二,滇池的水源豐富。有盤龍江、海源、金汁、銀汁、白沙、寶象、馬料、昆陽等大小20多條河水從四周源源不斷地彙積於滇池,其中以縱貫南北,穿越昆明市區的盤龍江為最大。據考,在宋代大理國時期,堤岸布滿了白色的素馨花,被稱為“銀棱河”,它的一條支河,堤岸上栽種黃色的迎春花,被稱為金棱河,或金汁河。
滇池的出水口,稱“海口”,湖水向西北折,稱為螳螂川,北人金沙江。幾千年來,滇池流域灌溉著昆明千裏良田,昆明是雲南最富裕的壩子之一,與滇池的水是緊密相關的。
滇池自古以來景色秀麗,四季如春,是人們遊覽風光的好地方。古代人在滇池上遊樂的情景,在晉寧石寨山出土的一麵銅鼓上,記載特別生動有趣。銅鼓上殘留一幅圖畫,描繪的正是乘船遊滇池。一人立於船頭吹蘆笙,三人翩翩起舞;一人坐在旁邊執壺張口,好像在邊喝酒,邊唱歌。船的前頭有遊魚和雙鴨戲水。銅鼓是2000多年前的遺物,可見當時的“滇”民就已在湖上遊樂了。
從元代普祥的《創建官渡妙湛寺碑記》中可以知道,生活在宋代大理國後期鄯闡演習(昆明城防主將)高生世,常乘舟優遊“煙水杳靄”的滇池,欣賞“梵刹與滇濤相抑揚”的美景,並且經常停船於官渡,飲酒賦詩,被稱為“停舟煙會”。後來“朝泛昆池艇,夜歸官渡村”,便成為朝廷官員們的習尚了。
滇池的麵積比西湖大50倍,既有湖的嫵媚風韻,又有海的壯闊氣勢。朝霞夕輝,朗月琉星,薄霧輕靄,細雨晴光,滇池時時都有醉人的絢麗景色。
在山美水秀的地方,往往流傳許多動人的神話故事。滇池也不例外。相傳,在很久以前,滇池中有一匹金光閃閃的神馬。這神馬如果同人間的普通馬交配,就會生出“滇池駒”來,這是一種駿馬,能日行500裏;在翡翠般的西山上,有隻碧玉般的鳳凰,它羽毛斑痛,歌聲婉轉,人們稱它為“碧雞”。於是金馬碧雞的神話就傳開了。魏晉時代左思在其《蜀都賦》中曾有“金馬騁光之絕影,碧雞倏息而耀儀”的名句。晉人常璩的《華陽國誌》記載:“長老傳言池中有神馬,或交焉,即生駿駒,俗稱之曰‘滇池駒’,日行五百裏。”《漢書‘郊祀誌》記載:“或言益州有金馬碧雞之神,可醮祭而致,於是遣諫大夫王褒使持節而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