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尋幽攬勝話大理(1 / 3)

大理是曆史文化名城,是風景名勝旅遊勝地。大理州首府大理市包括下關和大理古城兩個城區,相距13千米,均位於大理白族自治州的中部,位於雲南省的西部,距昆明約700多千米,是一座古老而美麗的城市。

大理所轄麵積1400多平方千米,西有巍峨蒼翠的蒼山,東有嫵媚秀麗的洱海。蒼山從南到北,綿延50多千米,峰高4000多米,平列19峰,峰峰載雪縈雲伴流泉。懷抱蒼山的洱海,溪清潭碧,秀色如畫,著名的有清溪三潭:洗馬潭、黃龍潭、黑龍潭。每當月明星稀泛舟洱海時,即有月出洱海的感覺。

以蒼山洱海構成的大理風光,粗獷與秀麗相生,熱辣與柔美共存。有人別出心裁地將大理風光歸結為四景一一風、花、雪、月。

怪風:當你乍到大理白族自治州首府下關,首先領略到的是那颯然撲麵的大風。下關風是大名鼎鼎的,它從西洱河穀上空撲來,破斜陽峰入天生橋,如龍得水,攪得風城呼呼作響。風城人民,一年365天,天天離不開它。哪一天它的風勢小了,反而覺得不習慣。至於那些南來北往的旅客,有的愛它,有的怕它。有人總是敞開胸懷,盡情讓它撫爽全身,連說:“痛快,好風!”下關風不分季節,時大時小,連綿不斷。風大時,呼嘯而來,令人生畏。風小時,輕拂麵頰,令人愜意。下關天生橋、黑龍橋、新橋三處,是有名的風口,常有行人的轜子被吹落河裏的。相隔7000~8000米的大理古城一帶,風則完全不同下關風。平時小得多,但一刮起大西風來,往往是嚇人的“龍卷風”。它拔地而起,破人洱海,或騰空而起,不知由來。

奇花:大理有句民謠,“下關風,上關花,下關風吹上關花。”上關在洱海北部,距下關40千米。上關花說是明代徐霞客描述的“十裏奇香樹”。據說這棵樹花黃白色而大如蓮,一般年景花開十二瓣,閏年則花開十三瓣。盡管傳說中的“十裏奇香樹”如此神乎其神,但在大理真正享有盛名的並不是它。大理氣候溫暖濕潤,土質肥美,是名花之鄉。幾乎家家院裏是繁花,戶戶門前有清流。這裏有一年一度的“朝花節”。農曆二月十四日,家家都在門口用花盆堆飾成“花山”,一家賽過一家,真是“香風滿道,芳氣襲人”。此外,洱海周圍百裏鄉村的山茶花、杜鵑花、石榴、木瓜花、梨花、桃花、杏花……四季交替,從不凋落。就是蒼山也是有名的花山,杜鵑、馬纓花是山上最有名的花卉。有一個民間傳說:從前,在蒼山腳下瓦花舉辦賽花會,馬纓花非常自負,以為自己一定會被選為花中之王,於是姍姍來遲,結果落選。馬纓花一氣之下,躲進蒼山深處,永不下山。馬纓花每年陽春三月,猩紅色的花朵映日燒林,點綴得蒼山璀璨奪目。山茶花楚大理的群芳之冠。“雲南山茶甲天下”,而大理是雲南山茶的故鄉。早春時節,千樹萬樹,火焰般的茶花,迎風起舞,令人陶醉!

瑞雪:蒼山雪古今有名。這蒼山雪雖不是終年到頭,可也曾鬧過“六月雪”。蒼山下雪卻另有一番景致一一下雪前一天,常是上午晴空萬裏,下午風雲突變。下關風越刮越緊,攪得大理壩子天昏地暗。整個蒼山籠罩在昏黃的雲霧之中,高深莫測。第二天早晨,風小放晴,人們眺望蒼山時,隻見蒼山19峰,銀裝素裹,白雪皚皚。此時,大理人會傾城出動,攀山玩雪,吃雪喝雪,其樂無窮!蒼山雪下得猛,也消得快,山下積雪隻需十多天就消失廣,隻是山頂仍是“白頭翁”;盛暑的夏天,蒼山腳下一片蔥蘢,可山峰上仍然頭戴“陰崖古雪”。這時,白族人從山頂取下白雪,再調上蜜汁黑梅,喝上一口,又涼又甜,滿口留香,別有風味。

圓月:洱海明月又是大理的另一勝景。如果說,在風的吹拂下,花和雪給人們以熱情奔放的感覺,那麼,洱海的月夜就給人以閑適恬靜的享受。洱海是淡水湖,水質清澈,倒映在水中的圓月分外皎潔。白族民間常把洱海明月說成是觀音菩薩的定海神珠變成的。傳說有一條黑龍霸占了再海,常常掀波縱浪,淹沒良田,使人們不得安寧。於是,觀音菩薩把定海神珠投向洱海,變作閃閃發光的金盤,罩住了妖龍,洱海歸於平靜。這金盤就是定海神珠變成的金月亮,那海麵上熠熠生輝的月光,就是金盤上千絲萬縷悠悠遊動的金絲銀線。這優美的傳說,是白族人民對洱海月形象生動的描繪。

下關風、上關花、蒼山雪、洱海月,構成了大理“風花雪月”四大奇景。此外,眾多的名勝古跡一一南詔遺址、元世祖平雲南碑、德化碑、白文山花碑、萬人塚(大唐天寶戰士塚)、大理“帥府”與杜文秀墓、弘聖寺塔、崇聖寺三塔蝴蝶泉等,可使遊客了解大理的曆史。大理不僅曆史文化璀璨,而且民族節日獨特,如朝花節、三月街、葛根會、耍海會、栽秧賽、繞山林,還有那處處都能聽到、看到的大本曲和白劇。電影《五朵金花》的外景就是在這裏拍的。

大理的動人神話

大理是個古老的城市。公元前2世紀,漢武帝就在這裏設置郡縣。8~13世紀,這裏建立了具有國家形式的地方政權南詔國和大理國,因此這裏有數不盡的文物古跡,講不完的神話故事。

大理古城修建在雄奇的蒼山和清秀的洱海之間的平壩上,它背靠蒼山的中和峰,麵臨洱海,幽靜秀麗。大理古城規模壯闊,“方圓十二裏,城牆高二丈五尺,厚二丈”。建於明洪武年間,四座城門現存兩門,南北兩座雄偉高大的城門樓遙遙相望。1982年重修南城門,門頭“大理”二字是集郭沫若書法而成。進入古城,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民居十分引人注目。木雕格子門,飛簷串角大門,水墨畫山牆屋角,彩繪照壁,使白族民居別具一格。走東家串西家,家家院裏是繁花,戶戶門外有清流,使人“神爽飛越”。古城外麵還有那三塔、蛇骨塔、將軍洞、天生橋、蝴蝶泉、金梭島、洱海公園等名勝,可謂處處皆景。

走進古城大理,就像步入一座大理石博物館。市內的街頭巷尾,不論是現代化的樓廈,還是古色古香的老屋,許多是“就地取材”用大理石建造的。那些獨具風格的白族門樓,也都是鑲嵌著精美的大理石石屏。

相傳南詔王在大理鎮守的時候,這裏出了一個會耍魔術的樵夫,他隻要搖一搖身子,就會生出許多變化。一天,他打聽到南詔王有一個公主,長得十分美麗,心地又很善良,樵夫心裏產生了愛慕之情。於是他搖一搖身子,變成一隻老鼠,從地道鑽進宮裏,爬到了公主的臥室,然後再搖身一變,變成了一個英俊的美男子。公主見他年輕美貌,充滿著陽剛之氣,春心萌動。兩人一見鍾情,互吐衷腸,願意結為終生伴侶,並且對天發誓,永不變心,白頭偕老。事情發生以後,公主最擔心的是怕父親南詔王知道,因為父親知道了公主同一個窮樵夫談情說愛,而且要結為夫妻,不要說樵夫的性命難保,就連公主也會遭來橫禍。於是,公主決心逃出這牢籠般的皇宮,同樵夫一起到蒼山下、洱海旁去過幸福生活。那天,樵夫背著公主,旋風般地逃出皇宮,來到蒼山玉局峰上,躲到一個深邃而且從來沒有人煙的崖洞裏。

第二天清晨,公主的侍女到公主臥室時,發現人去樓空,便急告詔王,當詔王得知公主出逃的消息後,便派人四處尋找,一定要找回公主,並決心拆散他們兩人。詔王花錢雇傭會魔術的羅荃和尚,此人會不少法術,甚至可致人於死地。

話說公主和樵夫躲在幽深的崖洞裏,這洞陰風徐徐,寒氣逼人,凍得公主直哆嗦。樵夫見了心如刀絞,凍在公主身上,疼在樵夫心上,一時不知如何是好。聰明的公主忽然想到,南詔王有一件寶衣,鎖在寵妃的櫃子裏,隻要穿上它,寒冷就會被驅散。於是,他告訴樵夫說:“你去一趟皇宮,把鎖在櫃子裏的那件寶衣取來,給我穿上好禦寒。”

說是遲,那是快。樵夫變成--隻小鳥,展翅飛上藍天,飛越洱海,來到大理城的上空,盤旋兩團之後,降落在宮廷高大的房頂上,窺視宮內情況,眨眼間就衝進了王妃的臥室,打開衣櫃,很快就找到了金光閃閃的寶衣,心裏非常高興,銜著寶衣直奔蒼山崖洞而去。

不料樵夫盜寶衣的過程,被羅荃和尚看見了。和尚當即報告詔王。詔王聽了勃然大怒,命令和尚快快捉拿盜寶衣的小鳥。羅荃找來一隻杯子並倒進白水,片刻,水杯中清晰可見盜寶衣者的黑影,原來這隻鳥正是樵夫變成的。於是和尚報告詔王道:“盜寶衣者正是那位公主的丈夫,對他如何處置,請明示。如果處死他,可能找不到公主,如果放了他,也許可將公主找回來。”

國王已怒火中燒了,斬釘截鐵的說:“殺死他!”站立在國王身旁的和尚聽到詔王的命令後,左手端著水杯,右手朝著杯中的黑影戳了一下,化作飛鳥的樵夫,很快就消失了,原來,在和尚手起的瞬間,樵夫變成一匹騾子,跌進洱海裏了。

公主在蒼山頂上的崖洞裏,天天期盼著丈夫回來,可是,隻見洞口的光亮黑了又亮,亮了又黑,一天又一天的過去,而她的丈夫卻一直沒有回來,她哭幹了眼淚,望斷了秋水,最後在饑寒交迫中死去了。死後,她的冤氣化作一朵白雲,飄蕩在玉局峰的頂上,並經常帶著狂風吹向洱海,欲吹開海水與樵夫相見。

從此以後,每年的十冬臘月,蒼山頂上總要飄起一朵白雲,洱海海底也會發出一種聲音,似乎是公主在空中探視樵夫,樵夫在海裏呼喚公主。後來人們便把這白雲叫做望夫雲。故事在民間廣為傳頌,這神話,也給蒼山洱海帶來一些神奇。

洱海與蒼山

當人們踏著偉大地理學家徐霞客的足跡,來到這青山環繞,碧波蕩漾的再海邊,來到這銀裝素裹高聳人雲的蒼山下,一定會被這湖光山色兩相輝的景色,所陶醉。

洱海,位於四季如春,月月花香的滇西古城一一大理城邊,繼滇池之後是我國西南地區第二大湖。湖形狹長彎曲如新月,又如耳狀,故名洱海。古稱葉榆澤,又名昆彌川、昆明池。漢代以來,即名揚中外,近代更以其綺麗的風光譽滿中外。據1981年測算,洱海麵積為250平方千米,湖長42千米,平均寬度近6千米,最深處21米,彙水麵積2470平方千米,蓄水量25億立方米。湖水清澈,透明度高達米,淺水礫石、水草、遊魚、大蝦,清晰可數。湖裏的三島、四洲、五湖、九曲,多姿多彩。洱海自古以來以月景聞名,平靜的水麵宛若一麵鏡子,每當皓月當空,泛舟洱海,那一輪圓月好似從洱海升起,霞光中的點點白帆、三塔倒影,使人恍恍惚惚地進人了仙境。更加上蒼山頂上的白雪映入洱海,“雪月互相輝映,天海倒懸眼底”,分不清哪是天哪是海。“清光夜接月中娥,織成銀蒼水上波”,真可謂一大美景,讓人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