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瀘西阿廬古洞(1 / 2)

阿廬古洞距昆明200千米位於瀘西縣境內,是雲南省對外開放的第一個大型溶洞。1987年底,修通了昆明宜良一路南石林一阿廬古洞瀘西縣城柏油公路,大大方便了遊客旅遊。在瀘西縣城西北5千米處,僅1.5平方千米內有溶水洞、豎井18個;洞穴暗河9條。目前,作為雲南第一溶洞一一阿廬古洞對外開放的主洞體由瀘源洞、玉柱洞、碧玉洞溶洞及一個水洞一一玉筍河組成,總長3000多米。

“阿廬”為彝族的語言。阿廬是古代彝族、族的一個部落的名字,阿廬古洞就是阿廬部落的洞穴居住點。據民間傳說,在部落間的戰爭期間,阿廬部落酋長阿廬率領9員大將和眾多男女,從五曹來到楊梅山,不料竟被山下一片浩瀚的海洋擋住去路,大家隻得住下來休息,突然敵兵從後麵追來,阿廬一麵抵抗敵兵,一麵派出9員大將和18位姑娘,連夜砍樹、紮排,架設過海浮橋36道,當造最後一道橋的時候,9員大將和18位姑娘不幸落人海中,等到阿廬殺退敵兵率部來到海邊時,海水已經幹涸,9員大將和18位姑娘變成了9峰18洞。從此阿廬部落就在9峰18洞定居下來。“阿廬古洞”也由此而得名。

阿廬古洞的景觀,可用四個字來概括,即“古、樸、絕、奇”。同時阿廬古洞具有四大特點。第一,洞外有泉,泉水從洞裏地下河流出洞外。第二,洞內有天,洞內的天窗有三個,在深深的洞中可從窗上看到外麵的天空。第三,洞中有洞。第四,洞中有河,指洞中的地下河。

廬源洞海拔1728米,全長760米,溶洞為近水平的廳堂式串珠旱洞。各廳堂由廊道相連。洞廳、廊道壁上碳酸鹽沉積物的形態萬千。進洞後第一座為“彩霞迎賓”大廳,洞頂上全為坑坑窪窪、斑斕多彩的風化剝落景觀,人們叫做“彩霞”,這是由於昔曰全充水時期形成的渦穴、流痕。

穿過廊道,來到由滲滴水形成的,以一巨大垂乳為中心的大廳,稱為“古蓮倒懸”廳堂。由各洞廳造型命名的景觀依次是:幽穀神鍾、飛龍戲瀑、三象馳原、阿廬仙山、江山彙景、古龜望月、鱷魚淩空等等,均形成於昔日地下河同一海拔高度,貫穿而成瀘源溶洞。自最後一座廳堂前行10多米,就到通天洞。這些廳堂的景觀,規模宏偉,造型優美,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實為天工的造化,大自然的傑作。明代廣西太守賀勳遊覽此溶洞後,寫詩讚道:“雲散

芙蓉露玉顛,四時花木盡爭妍,煙霞古洞蒼台會,仙境分明不浪傳。”

阿廬古洞的第二個洞,即玉柱洞。玉柱洞以石鍾乳和石筍為主,故稱玉柱洞。洞口為一豎井,有石級可上攀10多米出洞,觀覽周圍叢峰。玉柱洞與瀘源洞均為同一條地下河順岩石層麵、構造溶蝕成為一長800米廊道廳堂式溶洞。洞內最具有代表性的景觀是擎天玉柱,柱高8米,直徑約為0.3米,從地上直撐大廳頂端,粗細均勻,很像一根人工雕成的龍柱。其他景觀有:唐仙大殿、碧海迎客、天狗望月、八仙過海、定海神針、龍門瀑布、貓鷹爭魚、神筆畫海、犀牛賞月,阿細跳月、龍王點兵、天然大壁畫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