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的嫵媚風采

貴陽是貴州省的首府。貴州是雲貴高原東部的一片神奇土地。岩溶裸露,河穀深切,山清水秀,風光絢麗,是遊覽真山、真水、天然溶洞的好地方。

貴州的山,峰奇石秀,雄渾蒼莽,且多文物古跡。如武陵山脈的主峰梵淨山,早在16世紀就是全國的佛教聖地之一,現在是著名的國家自然保護區,有罕見的亞熱帶森林生態係統和“黔金絲猴”、珙桐等珍稀動植物。

貴州的水,有舉世聞名的黃果樹大瀑布及相關的一係列瀑布群;有碧波萬頃、島嶼星羅棋布的紅楓湖、百花湖。這裏山中有湖、湖中有島、島中有洞、洞中有河。還有水清如鏡的花溪、息烽的氡泉、威寧的草海等。

貴州的溶洞得天獨厚,鬼斧神工。離貴陽148千米的織金“打雞洞”,是一座巨大的藝術寶庫,被譽為“岩溶博物館”;安順“龍宮”則是另一種格調的溶洞,洞中明湖、暗湖、明瀑、暗瀑、絕壁、峽道、天窗、豎井、石林、古樹等奇異景觀交相展現,風光神秘,瑰麗多姿,串聯成長達840米的地下水晶宮。

濃鬱的民族風情,古樸典雅的民族建築,如貴陽甲秀樓、鎮遠青龍洞古建築群、修文陽明洞、安龍18先生墓,侗鄉“花轎”、“鼓樓”等,都是別具風韻的。貴州有眾多的少數民族,如苗、布依、侗、土家、彝、水、仡佬、回族等,全年有著許多豐富有趣的節日活動,僅黔東南一帶的少數民族一年就有135個節。節日活動豐富多彩,富有民族特色。

貴州的省會貴陽市,曆史悠久。從春秋戰國時代,到秦漢時期,貴陽就是夜郎古國的重要地域。西晉建興元年(313年),分漢郡置夜郎縣。東晉成帝鹹和八年(333年),在胖舸郡西部上段置晉樂縣,即今天的貴陽市地區,至今已有1600多年。唐時置矩州,宋代改稱貴州。因此,貴陽的文物古跡甚多,有建於明代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的文昌閣,建於明代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的甲筍樓,有建於清代康熙十一年(1672年)的黔靈山弘福寺,以及陽科祠、仙人洞、來仙閣、聖泉、桐野書屋等,還有許多革命曆史紀念舊址。

貴陽位於烏江支流南明河上遊,是一座海拔平均在1071米的山城。地勢起伏,林木蔥鬱,飛瀑流瀉,山清水秀,構成真山真水與鱗次櫛比的高樓交相輝映的都市山水風光。貴陽冬無嚴寒,夏無酷暑,被譽為“中國第二春城”。城內除文物古跡外,各種園林景觀具有誘人的景色,特別是花溪公園,景色最美。

花溪煙景花與溪

陳毅元帥有一首讚美花溪的詩道:“真山真水到處是,花溪布局更天然,十裏河灘明如鏡,幾步花圃幾農田。”

花溪公園位於貴陽市南郊,距市中心15千米。風景名勝區總麵積350.5平方千米,由十裏河灘、天河潭、燕樓馬林、青岩古鎮、黔陶孟關、高坡、小碧等7個景區組成。其中著名的風景區要數十裏河灘上的花溪風光。

走進花溪公園的大門,扶欄踏上十曲九回的放鴿橋,橋下流水淙淙,三兩小洲,散在河中。跨步跳墩橋,隻覺“青山四麵夾花溪,倒影雙行垂柳絲”;溪流碧玉帶,縈繞在身邊。大山屹立於溪左溪右,好像要阻截流水,可是“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溪流轉個彎,又自流下去了。

花溪公園有四山夾一水、一水帶四山的特點。山環水繞,山清水秀,山水相映,相得益彰。這四山是“南岸的龜山、鳳山;北岸的麟山、蛇山。這4座山雖顯得矮小,但卻秀麗多姿、蒼翠欲滴。其中麟山最高,是羊群中的駱駝。因其山頂岩石裸露,形若麟角,麟山由此而得名。從山腳至山頂有一條石階小徑,可拾級而上,沿途怪石嶙峋,鮮花爭妍。山腰有一個溶洞,名叫“飛雲洞"。洞外緣岩建一閣,簷角翹立,儼然欲飛,故名“飛雲閣”。其上一亭,名叫“倚天亭",從這裏縱目下看,花圃農田,樓台亭榭,碧水飛瀑,尤其是放鶴州上,小汀三五,草長煙生,流水回環,曲橋多姿,一派風光。

龜山像一隻巨龜匍匍在大地上,山上林疏草茂,建有一閣,可供遊人小憩、品茶。蛇山立於麟山前麵,鳳山立於龜山後麵,二南二北,錯落有致。

從花溪大橋到放鶴洲前,花溪河水平穩,水波蕩漾,清澈如鏡。從放鴿橋到放鶴洲,河床中礁石塊塊,沉積物把流水分割成幾股,時合時分,水流悠然自得。從東南向西北突然隆起一屏障,將河床抬高,把河水分成兩疊,從陡坎落下,形成一瀑,水花四濺,如簾似帛。瀑布上麵有百餘個石礅露出水麵,蜿蜒曲折,等距相間,可供遊人信步來往。

在放鶴洲上,生長著蘆葦、桃樹和其他樹木,是一個綠樹成蔭,青草叢生的沙洲。這裏的春天,桃花競開,落紅繽紛,秋天蘆葦花蕩漾沙洲,景色宜人。壩上橋連接著龜山、蛇山,橋的一側是波平如境的深潭,另一側則是飛珠濺玉的瀑布,而壩上橋卻把一動一靜的景物融為一體,景自天成。

棋亭是花溪公園的中心地帶,遊人往往愛在這裏沏茶小憩。亭的右側是牡丹園,這裏春天牡丹滿園,秋天“籬邊秋色也宜人”,牆內怒放的鳳尾菊,恰似孔雀開屏,五光十色。漫步其中,好似置身花海。那矗立園中心的雪鬆,枝丫四麵斜出,樹幹遒勁挺拔,喚起人們一種奮發向上的激情。亭的左側,一灣綠水,碧波漣漪,常有人在岸邊垂釣。

花溪山美、水美,花更美。花圃中一年四季鮮花常開,花香四溢。春天,紅雲漫地,香霧空濛;夏天,睡蓮淩水波,榴花似火;秋天,桂花飄香,金菊迎客;冬天,臘梅傲雪,盆花鬥妍。此外,還有數十種野花,在路旁岩畔,競相開放。

在曆史上,花溪原名“花仡佬”,因仡佬族曾居住這裏而得名。據傳,後來在清代嘉慶、道光年間,當地柏楊寨塾師周奎家,在65年中相繼有5人科舉高中。周家認為這裏風水好,地方靈秀,於是在麟山建樓,龜山築閣,蛇山種柏,綴以雙亭,並在河中疊石築壩,瀦水為潭,疏淺渚為洲,修隙地為嶼。周奎的長子周石藩,還修建一個庭院,起名“借花草堂”。就這樣,花溪山水初露端倪。

1938~1939年,貴築縣長劉劍魂將放鶴洲一段辟為風景區,並改“花仡佬”為“花溪”。1940年,貴州省政府在此基礎上又建“中正公園”,即今天的花溪公園。新中國成立後,花溪公園得到不斷擴建,先後開辟了碧雲窩、天河潭風景區。

花溪美景,名揚九州,不少名人雅士都來過這裏。1638年,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來此考察;1944年,巴金和蕭珊來花溪度蜜月,並在這裏寫下了長篇小說《憩園》的上半部;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朱德、陳毅、董必武、周恩來、鄧穎超、賀龍等人先後來到花溪,有的還留下讚美的詩篇。1990年4月下旬,地質學家尹培基來花溪進行旅遊地學考察時,寫下《花溪山水風景考察組詩》六首,其中(二)曰:“花溪山水盡天然,萬紫千紅拔眼簾。泉瀑灘流琴歌細,天工造化億千年。”(三)曰“十裏清溪水遠長,披蘆瀾澗話渙郎。千花夾岸穿雲樹,興罷歸來一船香。”(五)曰:“山行曲水到苗家,民族風情璞無瑕。四化常懷天下事,胸中滿栽九天霞。”(六)曰:“花溪煙景世中稀,建設同功花與溪。裝點奇山添洞穴,山明水秀此中奇。”

高原明珠紅楓湖

有高原明珠之稱的紅楓湖,位於清鎮縣境內,距貴陽市約30千米,是20世紀50年代末,因興修水電站築壩蓄水而成的大型人工湖泊。湖區麵積240平方千米,其中湖水麵積57.2平方千米,相當於10個杭州西湖的麵積,湖中有170多個島嶼星羅棋布,與浙江淳安縣境內的千島湖很相似,而且島上溶洞成群。紅楓湖融山景、水景、洞景、林景及民族風情於一體,風景秀麗,被譽為高原上的明珠,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

紅楓湖的湖麵寬闊,灣多曲折,島嶼多姿,洞穴奇特,樹木蔥蔥,花開四季。人們說這裏是山裏有湖,湖中有島,島上有洞,洞內有河,景色十分奇特,構成了這個迷人的高原“眾島之國”。遊覽紅楓湖,充滿著無限的天然情趣,近年來,國內外前來觀光者絡繹不絕。

遊覽紅楓湖,可水陸結合,遊人可泛舟飽覽湖光山色,也可登高遠眺浩渺煙波;可探洞領略岩溶地貌奇觀,也可上島棲息、露營;可在湖中垂釣,暢遊,也可上岸了解民族風情。

湖中眾多的峰林島嶼,把紅楓湖天然分成北湖、南湖、中湖、後湖四個部分。四個湖區各具特色,北湖的島、南湖的洞、中湖的水,後湖的灣,並稱紅楓湖四絕。

北湖煙波浩淼,湖麵寬闊。西望,群山在霧霞中時隱時現。北湖南岸的大偏山,主峰海拔1400多米,山勢雄偉,樹木蔥綠,綠波倒映著群山,山水相映,一派“青山隱隱水沼沼,秋盡江南草未凋”景象。湖上,島嶼點點,千姿百態。有魚背島、太陽島、月亮島、鴛鴦島、長島、龜島、蛇島、霸葫嘴島等10多個小島。有的島上亭台樓閣生輝,有的島上怪石嶙峋,有的島上花木繁茂,鬱鬱蔥蔥。在北湖南岸大偏山腳下,是侗、苗風景區,這裏居住侗、苗、布依、彝、水族等少數民族,1990年侗寨竣工,花橋上,遊人可聆聽侗族姑娘的優美歌聲;鼓樓下,可欣賞侗家兒女的踩堂舞;侗居中,可品嚐侗族油茶,參觀侗族曆史文物、生活習俗展覽。1992年,又建成了苗寨,主要建築有苗王台、保家樓等。苗居具有典型的苗寨特色,如“吊角樓”、“美人靠”,還建有射弩場、鬥牛場、蘆笙場、花炮場等遊樂場所。可以觀賞苗家的反排木鼓舞、水鼓舞、蘆笙舞等,領略濃鬱的苗族民族風情。

當遊客乘船去南湖的途中,穿越小三峽時,一道峽口出現在眼前,隻見兩岸壁陡崖峭,山勢險要,最窄處隻有數十米,好一派峽穀風光。懸壁上有一巨石,好似仙女,婷婷玉立,體態豐滿,仿佛麵向遊船正招手致意。峽口頂峰還有一巨石,很像一隻大烏龜,伸著頭欲向湖中跳去;船過峽口後,再回頭一望,崖頂上坐著一位“石羅漢”,麵帶笑容,和藹可親。繼續南行,右岸有一群佇立水中的“小石林”,左岸是小巧玲瓏的盆景山。

穿過小三峽,便來到了南湖。這裏以島嶼眾多、湖岸彎曲,且灣汊眾多為特色。湖的西岸為將軍山,相傳,明太祖的大將胡大海西征時,曾到過此山駐防,將軍山由此得名。將軍山上,山青洞奇;將軍山下,水秀湖灣。山中有6個溶洞,即將軍洞、打魚洞、水下洞、水上洞、老虎洞、神仙洞。現已開發旅遊的有水、旱兩洞,即打魚洞和水洞。打魚洞在將軍灣東岸半山腰,有三廳七層,洞中奇石嶙峋,形態萬千,似飛禽走獸,似猿似人。五彩繽紛的顏色,在燈光照射下,讓人目不暇接,眼花繚亂。洞內暗河與大湖相連,可在洞裏打魚,故名打魚洞。打魚洞隔岸相望是水洞,以“山中洞,洞中湖"著稱。洞內旅程有1400米,可乘船在洞中遊覽,洞內有3個大廳,廳內的石鍾乳、石柱、石筍,千姿百態。泛舟洞府,如人仙境,令人心曠神怡。南湖島嶼密布,將軍山後的天星島就是其中的一個島嶼。島上芳草如茵,樹木蒼翠,伴有石林、天生橋和各形怪石,景致如畫。島上還有十多種珍稀動物出沒,為遊人增添了不少樂趣。南湖的灣汊畔是少數民族的村寨所在地。相傳,這裏曾是明王朝與水西之戰、清代吳三桂割據勢力的戰場和各族人民反清鬥爭的戰場。同治十一年0872年沁貴州巡撫奏準建蘆獲哨城牆,作為清鎮縣城屏障,1959~1959年,貴州博物館在這裏發掘出古墓140多座,出土隨葬品300多件,有西漢之始三年造銘文漆耳杯等文物。

後湖,湖灣幽靜,湖汊多而且長,景致優美如畫。湖畔有苗族聚居的黑木寨和布依族聚居的平寨,是最好的民族風情旅遊村寨。這裏除有獨特的民族建築外,村民們還以傳統的禮儀、食品、工藝品、歌舞、體育表演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