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淨山自然風光集峨眉之秀、黃山之奇、華嶽之險於一體,自古就有“眾嶽之宗”的美譽。梵淨山位於雲貴高原的東北緣,在江口、印江、鬆桃三縣毗鄰地帶,東西寬21千米,南北長27千米,總麵積567平方千米。這裏保留有較完整的亞熱帶森林生態係統和灰金絲猴、珙桐等稀有動植物,因被列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86年被列為聯合國“人與動物園”自然保護區網。
梵淨山群峰聳峙,雄居黔東群山之上。頂峰鳳凰山海拔2570.5米,次峰老金頂海拔2493.4米,爛茶頂海拔2412米。諸峰與四周低山、河穀盆地相對高差在2000米以上。河穀幽深,山嶺似刃,流水湍急,跌水飛瀑十分普遍,幹支交彙處多成大瀑布,如黑灣瀑布、銅廠溝瀑布、鬼門關瀑布等。落差在15米以上者有23處之多。“鬼門關”兩邊高峰聳立,盤溪河一瀉而下,跌人40~60米的深穀,僅五六米寬的河床被水蝕磨得明亮光滑,俯瞰幽穀,陰氣森森,抬頭仰望,隻見一縷青天,恰似到了“奈何橋頭”。山中斷崖遍布,水隨山轉,山隨水勢,山水交融、氣象萬千。青龍洞飛瀑,洶湧澎湃,水從岩壁上直瀉而下,高達七八十米,激起數丈白雪般的水花,聲勢雷動;滴水崖涓涓細流,從五六十米斷崖上漫空灑下,似仙女的舞袖,給梵淨山平添一種秀色。九龍池平鋪在2000多米的山巔,池水清澈見底,水麵波平如鏡,向人間展示著天上的仙境。梵淨山的岩石層理呈水平狀分布,岩石的垂直裂隙(節理》發育,在大自然的風化作用下,雕塑成嶙峋怪石,奇峰突兀,造形石滿山遍野,構成了一道絢麗風光。如萬卷書、蘑菇石、擎天柱、老鷹石、鋸齒石、太子石、新老金頂等。山巔的新老金頂百峰雄峙,高出四周百餘米,新金頂由層理十分清晰的水平狀板岩組成,從側眺望,是一堵80`90米的岩層,層層板岩恰似一冊冊巨大的線裝書萬卷書庫,所以稱之為“萬卷書”。老金頂是由千枚岩組成的一柱孤獨石峰,相對高差在90米以上,形態挺拔峻峭,四周懸崖絕壁,難以攀登,而石峰頂麵積僅30多平方米,且有一條40米深、約2米寬的狹縫,把其一分為二,縫中有一石拱橋相連,名為“天仙橋”。“舍身岩”是金頂上最險要的地方,一塊長約1.5米的石頭懸空伸出,腳踏上時,微微晃動,站在石上低頭俯視,但見萬丈深淵,不免頭暈目眩,冷汗淋漓。山上雄偉壯觀處莫過“九龍壁”,九龍壁橫寬約2000米,垂直高差1100多米,每當晴雨變換之際,雲飄霧嫩中九龍隱約舞動其中,向人間顯示仙境的夢幻。真有“九流飛瀑發金頂,八脈爭朝萬卷書”的氣派。
梵淨山以老金頂、鳳凰山、新金頂為主峰(圖28),9條綿延千裏的支脈為旁係。三大主峰聳入雲端,姿態各異。每兩條山嶺之間就有一條溪流,人稱“九十九溪”。這些溪流彙成黑灣河、馬槽河等8條主要河流,呈放射狀奔騰而下,沿途多急流險灘,跌水飛瀑。
梵淨山紅雲金頂及古廟梵淨山已成為國家自然保護區,聯合國“人與生物睡”自然保護區網,森林覆蓋率在76以上。生物資源豐富,共有生物種類2601種,其中植物1800多種,樹種406種,其中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有珙桐、冷杉等15種,高等藥用植物413種,野生菌類151種。珙桐為第三紀熱帶植物區係的孑遺種,為我國所特有,被譽為“中國鴿子花樹"。貴州紫薇、貴州杜鵑、梵淨山冷杉為其特有物種。此外還有銀杏、連香樹,以及鐵杉、冷杉、長蒼鐵杉、南方紅豆杉、穗花杉等。
自然保護區已發現陸棲脊椎動物304種,其中獸類57種,鳥類173種,兩棲類34種,爬行類46種。獸類中有11種國家珍稀保護動物,如黔金絲猴、華南虎、熊猴、紅麵猴,以及林鹿、毛冠鹿、蘇門羚和穿山甲等;鳥類中著名的有禽鳥鴛鴦、紅腹角雉、白冠長尾雉和紅腹錦雞等。兩棲類中有大鯢、尾斑瘰螈、大綠蛙、棘指角蟾、髭蟾等珍稀種,其中大鯢為國家二類保護動物。
梵淨山不僅風光絢麗,還是佛教勝地。“梵淨”二字,即含佛家超凡脫俗的意思。自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始,建梵刹廟宇,鑿朝山便道,成為與峨眉山、五台山、普陀山、九華山遙相對應的佛教名山。山上廟宇殿堂星羅棋布,各處建有承恩寺、報國寺、釋迦殿、彌勒殿等大小寺庵48座,幾百年間,香火鼎盛,香客不絕。後來幾經戰亂,古刹名勝毀壞殆盡,現已逐漸恢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