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江春色來天地
成都是四川的省會,簡稱蓉,別稱錦城、芙蓉城,是國家曆史文化名城,南方絲綢之路的起點城。
“江山有巴蜀”。曆代名人騷客對四川的風景名勝多有讚譽,例如“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劍門天下險,九寨天下奇”等等。這秀、幽、險、奇四個字,凝結了四川風景名勝的精華。四川有世界級自然遺產4處,即九寨溝(南坪縣)、黃龍寺(鬆潘縣)、峨眉山、樂山大佛。國家級風景名勝有9處,除前述4處,還有劍門蜀道、貢嘎山、蜀南竹海、西嶺雪山、四姑娘山。省級風景名勝有25處等等。
四川省會成都市區內的名勝古跡,也是相當多的,如武侯祠、杜甫草堂、望江樓公園、都江堰、青城山、文殊院、昭覺寺、王建墓、寶光寺、西嶺雪山、九峰山、朝陽湖、九龍溝、天台山等。成都還是通往九寨溝、黃龍寺、峨眉山、樂山大佛寺的必經之地,也是通往神秘的拉薩、臥龍大熊貓自然保護區的必由之路。
成都曆史悠久,自戰國初期蜀王遷都於此,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曆史,被國務院列為我國首批24個曆史文化名城之一。公元前316年,秦國滅蜀後設蜀郡,成都為蜀郡首府。秦太守李冰在此建成舉世聞名的都江堰,使成都“水旱從人,不知饑謹”,從此被譽為“天府之國”。漢代,成都經濟繁榮,織錦業特別發達,朝廷在此設置錦官管理,並在城西南築“錦官城”,後人因此稱成都為“錦城”。唐代,成都的手工業和商業很發達,與長安、揚州、敦煌並列為全國四大名都。五代,後蜀皇帝孟昶命百姓遍植芙蓉,花開時節,滿城生輝,所以成都又叫“蓉城”。
成都自古是文化發源地。西漢時期,蜀郡守文翁在成都創辦了中國曆史上第一所官辦學堂一石室學堂,出了辭賦家司馬相如,大文學家揚雄,道學家嚴君平等。唐代出現過著名音樂專著《樂府雜錄》的作者段安節,五代著名詞人孫光憲、畫家黃荃,北宋史學家範鎮、範祖禹,明代第一流學者楊升庵,現代作家巴金等一大批文化名人。唐宋為成都文化最繁榮時期,當時著名詩人李白、杜甫、李商隱、元稹、蘇東坡、陸遊、範成大等,都曾流寓此地,為成都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跡。
成都武侯祠
武侯祠全國有勉縣武侯祠(陝西勉縣,為曆史上興建的第一座武侯祠)、古隆中武侯祠(湖北襄樊往西13千米處)、南陽武侯祠(河南南陽市)、成都武侯祠等。
成都武侯祠,在眾多紀念諸葛亮的祠廟中,規模最大,且最負盛名。出成都南門不遠,就有一處溪流環繞、柏林蒼翠、廟觀壯麗的建築群,這就是諸葛亮的祀廟。
成都武侯祠始建於西晉末年十六國時期,成(漢)皇帝李雄為紀念諸葛亮而建於少城。唐代以前遷往成都南郊,與祭祀劉備的漢昭烈廟為鄰。明代初年重建時,將武侯祠搬進漢昭烈廟內,以前後兩大殿分祀劉備與諸葛亮,形成了君臣合廟的特有格局。現廟宇建築為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重建。196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今山東沂南人。是三國時代富有智慧與謀略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是蜀漢丞相,又封過武鄉侯,業績斐然。人們為祭祀諸葛亮的豐功偉績,在早年諸葛亮的祀廟遷人昭烈廟(祭祀劉備的祠廟)時,把諸葛亮置於劉備殿東,關羽、張飛置於殿西。清康熙十一年(672年)重建昭烈廟,於劉備殿後建專殿崇祀武鄉侯,雖至今日門匾高懸“漢昭烈廟”,但是人們都一直把它稱為武侯祠。
成都武侯祠占地37000平方米,大門、二門、劉備殿、過廳、武侯祠五重建築都坐落在南北中軸線上。兩側為劉備陵園及其建築,二門至劉備殿與東西廊,過廳至諸葛亮殿東西兩廂房,形成兩組四合建築結構。軸線建築兩側配有園林景點和附屬建築。殿宇建築宏敞開朗,古樸端莊。
進人大門,前方兩側為碑庳。兩側碑庳內陳列的是明碑,東側碑庳內則是珍貴的唐碑,此碑高367厘米,寬95厘米,由唐代著名宰相裴度撰文,著名書法家柳公綽(唐代著名書法家柳公權之兄)書寫,名匠魯建刻字。因其文章、書法、刻技均數名流上乘,明代時就被譽為“三絕碑”。
劉備殿正中供奉著蜀漢皇帝劉備的貼金泥塑坐像,高約3米,神采奕奕,諸葛亮殿內供祀著諸葛亮、諸葛瞻、諸葛尚祖孫三人的貼金泥塑坐像。諸葛亮羽扇綸巾,神態儒雅,一代名相風範。東西兩廡供奉著關羽、張飛等文臣武將的彩繪泥塑坐像。陣容齊整,造型生動。殿堂內共有41尊蜀漢曆史人物泥塑像,均出自清代民間藝人之手,個個精工細作,栩栩如生。
劉禪為劉備之子,劉備死後托孤,劉禪繼位,也是蜀漢皇帝,為什麼在武侯祠內沒有劉禪的泥塑像呢?傳說最初建漢昭烈廟時,曾有劉禪的塑像,並置於劉備塑像側。廟修築成功之後的一個夜晚,劉備顯靈,質問劉撣:“為何把江山失掉了?”劉禪回答是:“江山有何作用,有之十分辛苦,無它卻輕鬆自在。”劉備聽了大怒,命武將將劉禪驅逐出去。從此,漢昭烈廟內再無劉禪的塑像。
沿武侯祠西側廊房前行,即可進入史稱“惠陵”的劉備墓地。據《三國誌》記載,此為劉備及甘、吳二夫人合葬墓。墓封土高12米,周長180米,清代所製“漢昭烈皇帝之陵”石碑立於墓前。
對於劉備墓,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劉備攻打東吳失敗,在四川奉節縣白帝城托孤後就一命歸天了。諸葛亮把他的遺體運回成都,埋葬在武侯祠的劉備墓,這座墓塚曆來受到朝野的保護。但在1700多年的曆史風雨中,是否受到盜墓者的“洗劫”,現在還無從考究。但關於盜墓者鑿壁人穴的文字,卻見於唐人段成式的《酉陽雜俎》中。故事說,從前有一群盜墓賊,見劉備墓塚高聳,以為帝王陵墓內一定藏有不少金銀財寶,於是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悄悄來到劉備墓地,在墓邊挖了一條直通墓室的通道,眾賊爭先恐後地鑽了進去。進得墓室,隻見燈光通明,劉備正和一人對坐下棋,旁邊還侍立著10名身披鎧甲、手執長矛的衛士,賊人全都嚇得魂不附體,紛紛下跪求饒。這時劉備隻顧下棋,仿佛沒有看見這群盜賊似的,一手捋胡須,一手執棋子,頭也不抬地說:“你們飲酒嗎?”群賊不敢答話,隻是眼睛直直地盯著劉備和那位下棋的人。劉備便揮手示意衛士,賜給每人瓊漿一杯、玉帶一條,命令他們快快退出去。這夥賊人遵命喝下了劉備賜給他們的酒,拴上了玉腰帶,連滾帶爬地逃出了洞穴。正當他們要慶幸自己死裏逃生的時候,不料,他們喝下的瓊漿立即變成了漆,粘住了嘴,一個個都說不出話來,變成了啞巴;賊人們腰上係的玉帶,也變成了巨大的蟒蛇,死死地纏住了他們,使他們動也不能動,走也走不了。當他們回頭再看劉備墓時,墓塚依然是野草青青,墳墓高聳,一切依舊,哪裏還有剛才進人的洞穴呢?此情此景,把賊子們嚇得魂不附體,全身無力的躺倒在地上。據說,從此以後,就再也沒有人敢亂動劉備墓的一草一木了。
武侯祠南側是1984年成立的成都武侯祠博物館,內有三國曆史展覽和三國文物陳列,現為諸葛亮與三國文化的資料中心和研究中心。祠內原有楹聯80多副,“文革"中遭到破壞,如今隻剩下20多副,其中最著名的是清人趙藩撰寫的一副楹聯,其聯為:“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唐代詩人杜甫的名句“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詩中描繪的武侯祠綠化風貌,今日仍曆曆在目。這裏古柏蒼翠,竹木蔥蘢,樓台亭榭掩映其間。當人們遊覽了整個武侯祠之後,常常逗留在“船舫”和“桂荷樓”中,圍坐在荷花池旁觀魚賞荷。在古代這裏被稱之為“賞荷勝地”。
武侯祠的匾聯豐富,語言凝練,含義深刻,書法稱工,耐人尋味,為遊人增添雅趣,現選擇兩轜簡介如下。
二門楹聯之一:“合祖孫父子兄弟君臣,輔翼在人綱,百代存亡爭正統;曆齊楚幽燕吳越秦蜀,艱難留廟祀,一堂上下共千秋。”此對聯為近人劉鹹榮撰書。寥寥42字,道出了劉備等人開創帝業的艱辛。聯文說昭烈廟中聚合了祖孫(劉備與劉諶)、父子(關羽、張飛及其子八兄弟(劉、關、張八君臣(劉備與其文臣武將))等人的塑像。他們輔佐劉備,維護人倫綱常。自古以來,生死存亡都是為了爭正統。劉備等經曆了齊(山東八楚(湖南、湖北)、幽燕(河北)、越吳(浙江、江蘇)、秦(陝西)、蜀(四川)等地,艱難立國,留下了這祠廟。現在,他們君臣一堂,永遠受人祭祀。
二門楹聯之二:“唯德與賢,可以服人,三顧頻煩天下計;如魚得水,昭茲來許,一體君臣祭祀同。”這是清人蔣攸銛撰,今人魏傳統補書的。上聯的“三顧頻煩天下計”,摘自杜甫《蜀相》詩,講的是劉備“三顧茅廬”如故事。下聯的“如魚得水”,源於《三國誌.蜀書.諸葛亮傳》劉備語:“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昭茲來許”是《詩經’大雅》中歌頌周武王的詩句,讚美武王能夠勤行善道,遵從祖訓,成就了不朽業績。杜甫詩《詠懷古跡五首》之四有“武侯祠屋長鄰近,一體君臣祭祀同。"聯文的意思,隻有憑借賢與德,才能得到人心,劉備的摯誠三顧,獲得了平定天下的大計。劉備與諸葛亮的關係,猶如魚水,君臣典範,昭示後世,上下一堂享受人們的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