譽稱“天府銀河”的都江堰,位於灌縣城西的岷江中遊。距成都54千米,是一個融人文曆史與自然景觀為一體的旅遊區。景區由渠首工程、伏龍觀、二王廟和沿江古道四部分組成。古往今來,都江堰以它宏偉的工程,和它周圍壯麗的山川、優美的林園,動人的傳說,以及伏龍觀、二王廟和索橋等的建築藝術,招徠了無數的中外遊客。
李冰修築都江堰
都江堰創建於戰國時代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任蜀郡郡守的李冰,非常關心人民疾苦,重視發展農業。然而,他發現玉壘山阻隔岷江東流,使川西平原東部無法灌溉,嚴重影響農業發展。李冰走遍岷江兩岸,觀山勢、察水情,日夜辛勞,製訂治水方案,組織人民鑿開離堆,在岷江激流中修建分水堤,在平原上開辟河渠,引水灌田,變害為利,使川西平原成為“天府之國”。
岷江發源於川北鬆潘縣,彙聚眾川,奔騰而下。流經山區時,坡陡水急,進人灌縣平原後,河穀開闊成II形,在江水的雙向環流作用下形成一係列大大小小的江心灘。李冰選擇利用城西北的一個最大江心灘來築堤分水,在灘尾末端建成了“分水魚嘴”,將江水分成兩股。右側(兩側)為主流,稱為外江,經樂山至宜賓人長江,全長700千米;左側(東側;)為人工渠,叫內江。內江的地勢恰好處於凹岸,外江又恰好處於凸岸,這一天緣巧合的地勢,使魚嘴分水堤能夠自動分水分沙。比如冬春枯水季節,分水堤便自動地按比例把約4/10的江水排向外江,把6/10的江水引進內江,簡稱“四六分水”,保證整個灌區的用水量;到了夏秋洪水季節,岷江水位升高,洪水不受灣道的約束,一瀉千裏地直衝外江。這時,分水堤又按照比例顛倒,將6/10的江水排出外江,剩下的4/10引進內江,簡稱“外六內四”。這種“乘勢利導,因時製宜”的科學方法,有力地避免了古堰灌區內水旱災害。這種自然地分水分沙方法,在現代工程學上,稱為“凹岸取水,凸岸排沙”。李冰的這一創舉,為我國水利事業作出了不朽地貢獻。
寶瓶口引水工程,位於離堆與玉壘山腳的懸崖之間。高13米,長80米,寬43米的引水渠道。這是李冰帶領兒子李二郎(史記無記載,實際上為古代勞動人民的代表人物)和勞動人民施工開鑿的。他們把玉壘山腳劈開,使之成為人工渠的入口,即“寶瓶口”,工程十分艱巨和浩大。
寶瓶口鑿開後,有節製地引導內江水流人成都平原,構成聞名中外的巨大“無堤壩引水”排灌係統。為了防止過多的洪水和泥沙流入內江,李冰還在內江河曲凸岸下遊方向的分水堤中段修一個“飛沙堰”,根據河流側向侵蝕作用原理中凹岸侵蝕、凸岸沉積的規律,巧妙地利用橫向環流,不斷將內江砂石堆積衝往凸岸飛砂堰而自動泄歸外江。他們在施工中因地製宜,就地取材,采用竹、木、卵石作成“榪槎”、“竹籠”等,用以分水、排洪、灌溉和護岸,常年保持適當水量進入內江,從而做到“水不澇”、“旱無災”。這一套科學的完整排灌係統,放射著我國古代水利工程的光輝!《華陽國誌》中寫道:“旱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謂之天府。”從此,四川才有了“天府之國”的美名。
李冰父子降服了岷江水災,疏導洪水,灌溉農田,人民安居樂業。民眾懷念這位治水功臣,當地千百年來流傳著李冰鬥江神的故事。
古時候,岷江有一頭像長鼻子犀牛的水怪,遍體鱗甲,眼如燈籠,它經常爬上岸來索取供品,如果給少了,它頭一搖,尾一擺,卷起滾滾洪水,衝毀良田,淹沒農舍。人們懼怕它的威勢,稱它為“江神”。這水怪嘴饞貪色,它要人們一年一小祭,三年一大祭。小祭是每年6月23日,用豬、牛、羊三牲酒禮去祭它;大祭是每逢三年選兩個美女給它當媳婦。當李冰來到蜀郡上任的那一年,正逢三年大祭,李冰出了一個安民告示,叫百姓安居樂業,他願拿自己的兩個女兒去祭江神。轉眼已到大祭的日子,李冰在岸邊的鳳棲窩搭好彩棚,設下祭壇,擺好供品,他率領兒子二郎和一群武士排在彩棚左右,叫兩個女兒坐在祭壇兩邊。鼓鑼齊鳴,笙簫悠揚。一會兒,風起雲湧,一股旋風卷進彩擁,水怪乘風隱身而來,但它隱不過李冰的神光慧眼。李冰舉杯對水怪說:“我三生有幸,今日攀龍附鳳,與‘江神’結為姻親,請露真容,幹杯!”說畢,首先一飲而盡。水怪乘機興起妖風,伸出長鼻想把兩個姑娘卷走。李冰眼明手快,“嚓”的一聲拔出腰間寶劍,厲聲喝道:“孽畜,休得無禮!"舉劍向水怪劈去。水怪化作一條孽龍,倉皇飛入江中。李冰身披紅綾,搖身一變,變成一條金龍,躍人滾滾波濤。兩條龍浮出水麵拚命廝殺。岸上,二郎和武士們擂鼓助威,一齊用亂箭射向沒有披紅綾的孽龍。孽龍身中數箭,張牙舞爪向李冰撲來,李冰縱身一跳,恢複人形,躍上岸來,命二郎投下一盤碗口粗的鐵鏈,將華龍緊緊鎖在離堆下的象鼻石上。
都江堰古稱“湔堰”,因古代白沙河稱湔水而得名。三國時,諸葛亮為了民富國強,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采用了“務農殖穀”的施政方針,以此堰作為發展農業的根本。他在成都修九裏堤,引水灌溉郊區農田;又設堰官於都安縣(今灌縣導江鋪久並派1200人維修古堰,因此連年豐收,舉國都安。於是將“浦堰”改為“都安堰”。到了宋代,又將“都安堰”改稱“都江堰”。因北條河東經郫縣至成都北門,號稱郫江,一名都江,故其堰稱“都江堰"。
自從都江堰建成以後,成都平原在曆史上成為“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的天府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