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自古以來,這似乎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風景了。
青城山位於成都平原西北部邊緣,都江堰風景區內,東距成都60千米,距都江堰僅10多千米。主峰老霄頂海拔1600米,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諸峰環峙,狀若城郭,故名青城山。有人說,青城山有幽靜的林園,美麗的神話,幽怨的傳說。又有人說,它有清幽的山林,幽香的山花,幽幽的山泉,古代隱士的幽居,別具幽趣的石徑,曲徑通幽的林間小道,供情人幽會的古雅涼亭。還有人說,它有引人幽思的鳴鳥,令人抒發思古幽情的道家音樂,以及那幽閑的點點螢火,除此之外,還有那幽暗陰森的岩穴,“森然欲搏人”的虯龍怪石,特別是張天師塑像那可怕的麵部表情,對於勇敢的遊客來說,也許還能引起一種難得的幽默感。這裏說了許多關於“幽”的景致,但百聞不如一見,如果你親臨其境,定會發現更多的幽趣。
青城之幽,素為曆代文人墨客所推崇。1940年前後,當代國畫大師張大千,舉家寓居青城山上清宮。他尋幽探勝,潑墨弄彩。作品宏富,還篆刻圖章一方,自號“青城客”。20世紀60年代,張大千在巴西聖保羅,畫了巨幅《青城山全圖》,供自己及家人臥遊,晚年自雲:“看山還是故鄉青”,“而今能畫不能歸”,對故鄉青城仙山充滿著眷戀之情。1941年初夏,我國著名人士於右任遊都江堰後溯岷江尋訪“神禹故裏”,為青城山的景色所感動,慨歎道:“這簡直是一幅絕妙的潑墨寫意畫,願與青山共白頭!”晚年夢遊青城山,彌留之際留下哀惋動人的詩:“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
青城山是我國著名的道教名台,是道教的發源地之一。傳說道教天師張道陵晚年顯道於青城山,並在此羽化。此後青城山成為天師道的祖山,全國各地曆代天師均來青城山朝拜祖先。張道陵,原名張陵,客居四川,學道於鶴鳴山中,依據《太平經》造作道書,自稱出於太上老君口授,並根據巴蜀地區少數民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奉老子為教主,以《道德經》為經典,創立了五鬥米道,又稱天師道,被後世尊為天師,改其名為張道陵。
青城山分前山和後山。前山是青城山風景名勝區的主體部分,約15平方千米,景色美,文物古跡多。主要景點有建福官、天然圖畫、天師洞、朝陽洞、袓師殿、上清宮等;後山總麵積為100平方千米,山雄、水秀、林幽。主要景點有金壁天倉、聖母洞、山泉霧潭、白雲群洞、天橋奇景等。古人記述中,青城山有“三十六峰”、“八大洞、七十二小洞”、“一百八景”之說。
被譽為青城山特色的還有日出、雲海、聖燈三大自然奇觀。其中聖燈(又稱神燈)尤為奇特。每逢雨後天晴的夏天,夜幕降臨後,在上清宮附近的聖燈亭內,可見山中光亮點點,閃爍飄蕩,少則三五盞,多則上百盞,忽隱忽現,山穀中霎時燦若繁星,傳說是“神仙都會”,青城山的眾神仙朝賀張天師時點亮的燈籠。實際上,這是山穀中磷氧化燃燒的自然景象。有的岩石中含磷,死亡的動物骨骼中也含磷。磷在陽光的曝曬下、在雷鳴電閃中,或在X光的刺激下,在傍晚,特別是六七月間的傍晚,常常發出一種時明時暗的藍綠色火光,有時還可在空中遊動著燃燒,其實,這是磷受熱揮發後,在空中氧化(自燃)成五氧化二磷時的發光現象。
青城前山景堪幽
今日遊覽青城山,是從山麓的建福宮開始,經層層石階,拾級而上,過雨亭和天然閣,再前進1000米就是著名的“天然圖畫”,繼續上行,經山蔭亭,過凝翠橋,約行1500米,便到青城山主廟——天師洞。從天師洞上行2500米左右,就是地處古彭祖峰下的上清宮,然後可登上海拔1600米的青城第一峰,鳥瞰由岷江、沱江彙流而成的成都平原。
建福宮,位於丈人峰下,山門左供。建福宮始建於唐代。現僅存兩殿三院。宮殿築於峭壁懸崖之下,很有氣勢。其左麵是明慶府王妃遺址。宋代詩人範成大曾在這裏為宋帝祈禱,皇帝為此授名為“瑞慶建福宮”。詩人陸遊有詩曰:“黃金篆書榜金門,夾道巨竹屯蒼丟。岩嶺劃若天地分,千柱眈眈在其根。”現在宮內保存有古木假山、委心亭、明慶符王妃的棟妝台遺址、壁畫、楹聯等文物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