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一章 眉山三蘇祠懷古(1 / 3)

號稱“島居”的三蘇祠,位於眉山縣城內西南角,原為三蘇故居。距成都80千米。交通很方便。

三蘇指北宋著名文人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據眉山縣誌記載,三蘇祖籍河北趙郡欒城(今河北省欒城縣),唐代中宗神龍元年(705年),趙郡蘇味道作眉州刺史時,任內逝世,他的子孫才開始定居眉山。這裏,四周紅牆環繞,主體庭院綠水縈回。庭院內屋宇堂廊相接,井然有序,匾額楹聯,發人深思。祠院內遍植翠竹,間有參天古木;池沼亭榭,古雅多趣。據記載,明代洪武年間0368年、人們為了紀念三蘇父子,改蘇家故宅為祠。後毀於戰火。清代康熙四年(1665年),又摹擬簞建,後又經曆代不斷添修擴建,才成現代這個規模。

三蘇祠占地5萬多平方米,以木質結構中式平房組成,建築風格為中國古典園林式,翠竹成林,溪池環繞,素有“三分水二分竹”的美稱。主要建築有大殿,啟賢堂、瑞蓮亭、木假山山堂、雲嶼樓、濟美堂、抱月亭、披風榭、碑亭等。內有蘇氏父子三人的塑像,以及他們的著作及書法繪畫拓本等,其中碑亭有古碑數十塊,蘇軾親書《馬券碑I《乳母碑》、《梆州碑》及有“四大名碑”之譽的《豐樂亭記》、《醉翁亭記》、《表忠觀碑》、《羅池廟碑》的金石刻文或拓本,皆為名貴的書法珍品。

三蘇祠主體建築被池水環繞,填稱瑞蓮池,沿池修竹掩映,曲徑通幽。抱月亭樸素靈巧,直立水,其北池畔隙地建有雲嶼樓(1875年);另一側臨近水麵為重簷歉山頂的坡風榭(1898年),同雲嶼樓相呼應。在跨越瑞蓮池的水廊中間建有百坡亭,廊與亭把平靜的水麵一分為二;建立圔形島嶼上的璀蓮亭,隔水廊與坡風榭遙遙相望。三蘇祠的建築群在園林藝術上和建築藝術上都別具風格,是西南地區紀念名人的園林代表作之一。

近代,三蘇祠擴大為城市公園,堆置了假山,增修了建築。木假山堂陳列著各式碑帖,都是三蘇手跡,十分珍貴。側廳辟為展覽室,展出了三蘇父子的遺物和各種版本的作品。

三蘇大門東側的那棵婀娜多姿的古榕樹,據說是清末在蘇家古榆樹的樹基下成長起來的。由正門向裏走是二門,門前的楹聯是:“一門父子三祠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再向裏就是三蘇祠正殿。正殿裏陳列著三蘇全身塑像,從左自右是蘇軾、蘇洵、蘇轍,栩栩如生。三蘇不僅都是文壇親傑,而且都是愛國誌士。特別是蘇軾,盡管一生坎坷,但他愛國憂民,至死不渝。三蘇的文學藝術造詣和正直的品格,贏得了後人的敬仰。

木假山,又稱木山,狀似山,有三峰,原是蘇洵向一位溪邊老人買來的古樹根,置於家中。蘇洵尤其珍愛,取名“木假山”,是說“天之生材甚難”,並寫了《木假山記》,借物詠誌,比喻父子苦讀成才,道路艱辛,後來將此物帶到京師,作成絕妙的盆景。著名詩人梅堯臣見了木假山,曾賦詩稱讚。30年後,蘇軾又步梅堯臣詩韻作了《木山詩並敘》。南宋著名詩人陸遊也曾為此木山寫有詩詠。現在這座木假山並非原物,是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眉山書院主講李時壽特意補置的。當時,這塊大樹根在眉州城南的岷江邊上,李時壽將其運回,陳列於木假山堂的。物雖有易,寓意猶存。

三蘇祠主體庭西側的瑞蓮池,傳說原是蘇洵的洗硯處。蘇洵在池內養荷花,這荷花奇特,極盛時並蒂開放。明代洪武年間在這裏重修瑞蓮池,並將蘇洵的並蒂蓮遺種栽入池中。人們以為這種荷花預兆著眉州人科甲及第,故將此池稱為瑞蓮池。明末瑞蓮池被毀,清康熙四年(1655年)眉州刺史趙蕙芽摹擬重建,並在池中修了瑞蓮亭以便觀賞。

瑞蓮池上的百坡亭,是後人紀念蘇東坡(蘇軾)的橋亭。蘇軾56歲時,被調任潁州太守。在那裏,他時常泛舟潁水,並作了《泛潁》詩。南宋嘉定七年(1214年),眉州太守魏了翁疏鑿眉州城內環湖時,根據東坡的《泛潁》詩意修建了百坡亭。後來,湖亭俱廢。1928年,瑞蓮池上修建了這座百坡亭。夏天,站在百坡亭上,腳下瑞蓮池內荷花爭奇鬥妍,正可謂“眼明小閣濤堆翠,身在荷花水影中。”

瑞蓮池的北岸是披風榭。南宋時,眉州城內的環湖上建有披風榭,榭中繪有蘇東坡的遺像。陸遊來眉州,寫下了《眉州披風榭拜東坡像》一詩。到了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眉州人在三蘇祠內重修披風榭,以示對蘇東坡的追念。披風榭後有東坡石雕像,是現代雕塑家的佳作,恰當的表現了這位偉大的文學家“奮力有當世誌”和憂國憂民的情懷。

三蘇中的蘇洵(1009~1066年),被稱為老蘇,字明允,號老泉,四川眉山縣(今屬樂山市)人。蘇洵少年“遊蕩”不學,在夫人程氏的勉勵下,27歲才立下“成一代之文章,立天下之大節”的雄心壯誌。他毅然謝絕了平時交往的那些朋友,閉門攻書習文。他三次去京師禮部考舉進士,未被錄取,但都沒有灰心,回家繼續讀書、寫作。到1055年,蘇洵經過20年的努力,從“閉戶讀書”,深人研究《六經》、《百家之說》,到遊學四方,“考質古今治亂成敗,聖賢窮達出處”,精心撰寫了63篇宏文大論,終於自學成才。後來帶著兒子蘇軾、蘇轍進京應考,所著政論獲翰林學士歐陽修讚賞。其政論文如《教書》、《衡論》、《幾策》等,提出了一整套政治革新的主張,“博辯宏偉”,可與賈誼、劉向鎞美。

蘇軾0037~1101年八人稱大蘇,字子瞻,號東坡,為宋代最著名的文學家之一。他自幼聰惠,七歲知書、十歲能文,二十一歲中進士。蘇軾成就極高,極具才華,詩、詞、文、畫、書法均佳,為一代文壇領袖。留有《惠崇春江晚景》、《赤壁懷古》、前後(赤壁賦)、《喜雨亭記》、《超然台記》等詩、詞、賦名篇。他的繪畫與書法也達到很高水平,善畫竹石,作畫時常把怪石繪在突出位置,現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內珍藏有《寒石枯》、《竹石圖》、《枯木怪石圖》等。紹聖四年0097年》,黨派之爭紛起,蘇軾再次被降職到惠州,後來病故於常州。

蘇轍0039~1112年),被稱為小蘇。與蘇軾同時進京、中進士,擅長政論與史論。曾任大名府推官、河南推官、秘書省校書郎、右司諫、中書舍人、吏部尚書等職,曾出使契丹,回國後任禦史中丞、尚書右丞,進門下侍郎,執掌朝政。後因新法派得勢被疑。隱居後自號“穎濱遺老”,以讀書寫作參禪終老。

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樂山大佛是樂山最著名的景觀。此外,樂山是現代傑出學者、文學家和袪備活動家郭沫若(1892~1978年)家鄉。郭沫若出生在樂山市夢灣鎮中街,距眉山三蘇祠不遠,是一座四進木結構的四合院,共36間房,建築麵積達968平方米,是郭沫若先祖於清嘉慶年間自建,現為郭沫若紀念館,保存有大量文物,前往參觀的遊人不少。另外,在淩雲山和烏龍山上的名勝古跡、寺廟也很多,是遊覽的好去處;新發現的樂山臥佛,是一大自然景觀。

世界第一大佛

世界大佛——樂山大佛,位於樂山市,依淩雲山棲霞峰臨江峭壁鑿成,又名淩雲大佛、嘉州大佛,為彌勒坐像。佛像螺鬃、坦胸跣足,雙耳垂肩,兩手覆膝。它頭齊峰巔,腳踩大江,整個佛像占滿了一麵山,給人一種“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之感。

樂山大佛高71米,比曾經號稱“世界最高的石佛像——阿富汗帕昂變佛(高53米)還高出18米,是名符其實的世界之最。佛像頭高14.7米,頭寬10米,肩寬24米,眼長3.3米,耳長7米,耳朵中間可並立兩個人,頭頂可放一張畫桌,腳背寬8.5米,腳上可圍坐100多人。大佛兩側有身高10多米,手持戈、身穿戰袍的武士:佛像遠眺峨眉,近瞰樂山,雙眼欲睜似閉,麵容顯得慈祥肅穆,真是形神兼備,巨細和諧。

據有關部門測定,這座大佛不僅完全符合人體各部位的比例和結構,而且在築像工藝上也有獨到之處。工匠們既科學又巧妙地在佛體上構築了排水係統,而且又使人不易看出它的排水溝跡,避免了像體表層受雨水衝刷而風化,保持了它的雄偉豐姿。在大佛頭部共有18層螺髻,發髻1021個中,第4層、第9層和第18層,各有一條橫向排水溝,分別用錘灰壘砲修飾而成,遠望看不出來。衣領和衣紋皺折也有排水溝,正胸有向左側的排水溝與右臂後側水溝相連。兩耳背後靠山崖處,有洞穴左右相通;胸部背側兩端各有一洞,但未鑿通,孔壁濕潤,底部積水,洞口不斷有水淌出,因而大佛胸部約有2米寬的浸水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