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章 拉薩三大寺(1 / 3)

拉薩三大寺,即指拉薩以東達孜縣塊內的甘丹寺、西郊的哲蚌寺和北郊的色拉寺。三大寺的興建與黃教祖師宗喀巴有直接的關係。宗喀巴名洛燊紮巴,青海湟中人,藏族。他致力改革宗教,創立新派,振興佛法。1409年,在乃東王朝內臣的資助下,宗喀巴創建了格魯派(黃教)的第一個寺院甘丹寺,以安眾徒,專心習經。1416年,宗喀巴的弟子紮西斑丹,在內烏貴族的資助下,又建立了哲蚌寺。據說在建寺時,宗喀巴送給紮西斑丹一隻法螺,預祝他成功。紮西斑丹把法縲看作是佛祖所賜的珍寶,珍藏在寺內。色拉寺是宗喀巴的徒弟絛欽卻傑於1418年興建的。傳說色拉寺未建以前,有一天宗喀巴騎馬經過這裏的一片果林,坐騎竟無故三鳴。他由此斷定,該地三年後將有馬頭金剛降臨,應建寺供奉。色拉寺落成後,馬頭金剛一直成為該寺的依侍之物。

長期以來,拉薩三大寺在西藏宗教、政治生活中,地位顯赫,影響深遠,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每當西藏地方政府作出重大決策,達賴、噶嗄政府都得征求三大寺堪布(寺院最高主持人)的意見。藏區廣大信徒,朝拜三大寺的盛況,有時超過對大昭寺、布達拉宮的宗教熱情。

甘丹寺位於達孜縣境內,距拉薩約60千米。該寺建在拉薩河南岸旺古爾山坳。又有人說旺波爾山像一隻臥著的大象,背上馱著甘丹寺。大象為佛家推崇的國政七寶之一,是吉祥的象征。

甘丹寺為國內外聞名的黃教六大寺之首。明永樂七年(1409年)由西藏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興建,為拉薩三大寺中曆史最早的一座寺院。甘丹寺群樓重疊,外觀巍峨,儼然一座小城,其規模相當於三個布達拉宮。寺內主要有拉基大殿、陽八犍、經堂、赤妥康、昂久康、廈孜、絳孜紮倉以及康村、密村等建築。

拉基大殿闊438米,進深44.7米,麵積2000平方米,可同時容納3000多僧人在殿中誦經。經堂居中,規模宏大,有108根大柱。佛殿有三,主要供奉彌勒像和宗喀巴像。左殿殿門上有一組懸塑(影塑)兜率天,塑造藝術精細。殿中有宗喀巴的五腳大金座(甘丹金座),後屏錦緞,上懸傘蓋。據說他生前即在此升座,在殿堂靠牆處,砌有座床一台,宗喀巴就是在此床上圓寂的。

甘丹寺中,擁有許多珍貴曆史文物。其中以乾隆盔甲和“唐繡”最為著名。盔甲滿嵌金銀珠寶,是乾隆皇帝自己穿過的,於1757年7月送到西藏作為對佛的供奉。“唐繡”為24輻繡畫絲織品,繡像有十六羅漢、四大天王等。這些繡像,每年藏曆元月要展示三周,稱“甘丹繡唐節”,以後成為一個宗教節日。

寺內還有保宗喀巴遺體的靈塔。靈塔趿的北牆胸下,有一塊巨石,深受教徒信仰,人們說石自印度飛來,故稱飛來石。

哲蚌寺是格魯派六大寺中最大的寺院,曾擁有僧人10000多人(額定人數為7700)。該寺位於拉薩西郊10千米處,建於山坡之上,規模宏大,遠觀嶙次櫛比,鋪滿山坡,人內蒼道縱橫,有如一座城鎮。白色的寺廟建築好像堆積在半山坳的一片雪白的大米。哲蚌寺,藏語的意思就是“積米寺”。哲蚌寺的建築古樸壯觀,規模宏大。整個寺廟沿坡逐層上升,殿宇聯接,群樓聳峙,金頂閃爍,如同一座美麗的山城。

哲蚌寺似佛教大學。寺內分為果芒、羅色林、德央和阿巴4個紮倉(藏語,意為經學院);並設有教學、教儀、教務、雜務4大部。哲蚌寺主要建築是經堂,其中錯欽大殿最為雄偉壯現,麵積近2000平方米,有立柱183根,可容納8000多備人誦經。殿內供彌勒佛和文殊菩薩像,掛滿彩色唐卡、幅幕。大殿二層為藏經室,其中經架無隙,三藏俱全,配殿有二、三、四世達賴的靈塔。哲蚌寺內的噶丹頗章,約建於明嘉靖九年0530年》,為達賴二世至五世居住的地方,後曆世達賴均以此寺為母寺。寺內收藏著大量珍貴曆史文物、佛經和工藝美術品等。

哲蚌寺現有壤嘛200多人。他們過著正常的宗教生活,除重大宗教節日的盛典括動,每逢藏曆初八、初十、十五、二十五、三十―,這一月之中的5個宗教日,纗嘛們也都照例舉行佛事活動。佛事活動包括一天之內的3次集體誦經和考核平日攻讀成果的宗教答辯。

現在的哲蛑寺,不僅是一個宗教活動的場所,也是一個自食其力的生產單位。目前,全寺飼養170多頭犛牛、800多隻羊,種植80多克(每克約合1畝)農田,還栽了1萬多棵蘋果樹。喇嘛們建立了牧業組、農業組、副業組等,實行按勞取酬原則。

色拉寺在拉薩三大寺中是最後修建的一座大寺,寺廟建在拉薩北郊的色拉烏孜山下,傳說山下原長滿了色拉(野玫瑰),因此得名。該寺建築鱗次櫛比,雄偉壯觀,法定僧人5500人,最多時近萬人。明永樂十七年(1419年),由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委派其弟子絳欽卻傑興建。全寺分為結巴、滿巴、阿巴3個經學院。大殿內供奉著彌勒佛像,寺內存有絳欽卻傑從北京帶回的大藏經、旃植木雕76尊者像、明代內地織的大慈王緙絲像等,都是極為珍貴的精美文物。

色拉寺的文物工藝品中,著名的還有普布覺阿旺繹央塑的三師徒佛像(宗喀巴及其二上首弟子)、文殊菩薩佛像和拉薩汗塑的巨大的慈尊佛像。據統計,色拉寺有上萬個西藏本地製作的金銅佛像,還有許多從印度帶來的黃響銅佛像。另外,每個紮倉都有大量壁畫、佛教經典,唐嘎(軸畫)和法器。

結巴紮倉內塑有馬頭明王神像。據說,馬頭明王是佛教大師洛珠仁欽僧格父親所信仰的神,其父臨終前囑咐他,一定要信仰馬頭明王,將來才能功業顯赫,洛珠仁欽僧格因此塑了這座神像。馬頭明王也成為該寺依侍之物,後來,還將藏曆十二月二十七日定為紀念馬頭明王金剛橛的宗教節日。

龍王潭和羅布林卡

拉薩有一些美麗的公園和林卡,其中龍王潭(解放公園)和羅布林卡(人民公園)是值得一遊的好地方。

龍王潭位於布達拉宮背麵的山腳下,麵積較大,中心有湖心島,島上建有一座三層樓閣,命名為“洛康”,周圍樹木蔥蘢,綠樹成蔭,古老的左旋樹長得十分古怪,棵棵盤根錯節,樹幹粗壯,一律向左旋轉而生,如同條條蟒蛇由下而上緊緊盤著樹身,蒼勁而別具一格。這些古柳的軀幹並不挺拔聳立,而是俯伏而長,貼著地麵、水麵,向湖中伸展,呈現著各種怪誕離奇的造型,給人留下深深的記憶。

穿過拱形石橋,登上湖心小島,綠樹環抱之中,有一座建築精美的藏式樓閣,這就是“龍宮”。過去,它是專供達官貴人遊樂的場所。在這座龍宮的二樓,憑宙眺望,美麗的龍王潭盡收眼底。藍天白雲,古樹遮蔭,清澈的瀑水,浮動著布達拉宮的倒影,景色迷人。龍王潭的埏生與布達拉宮的修建緊密相連。17世紀中葉,為了修建布達拉宮,曾在這裏取土施工。由於工程浩大,所耗泥土極多,久而久之,挖成了一個麵積可觀的大凹坑,由於地下水位高,便積水成湖,終年不捆。以後人們又在湖心砌了一座小島,建了島上樓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又進行了修整,而今已成為拉薩著名的園林之一。

民間對龍王潭流傳著一個美麵的傳說:遠古時代,龍王潭裏有一條惡龍,經常興風作浪,湖邊百姓常遭洪水災害。當時管轄這一帶的王子郭加,每年都要從平民中選一個厲虎的男童,在藏曆四月十五日這天拋到湖裏,向惡龍進貢,以消水災。有一年,又到了進貢的日期,王子派人到處査尋厲虎的男童,但跑遍了所有的村子都沒有找到。後來,王子在一座山下找到一個貧苦的小痢嘛,名叫頓月,就在四月十五日把他拋到波濤洶浦的湖水裏,誰知頓月雖人小卻會一些法術。他在湖中與惡龍搏鬥了整整7天,終於搗毀了龍宮,打敗了惡龍。人們為了紀念小英雄頓月,每年四月十五日,便在龍王潭舉行盛大的焚香祈禱活動,一直延續到今天。

從龍王潭出來,經布達拉宮西行,便來到著名的羅布林卡。“羅布”是珍貴、寶貝的意思,“林卡”是藏語樹林、林園的意思。“羅布林卡”的直譯,就是“寶貝公園”。羅布林卡占地36萬平方米,園內長滿了樹木花齊,青翠惠鬱的鬆柏,參天聳立,足有四五層樓癉麼高。挺拔的白楊,枝於幹筆直向土,連每一片葉子都是直立的。大紅的牡丹、白色的芍藥、淡紫色的紫羅蘭,以及西康爽黶特有的格桑花、吊金鍾等,爭相怒放,空氣裏彌攝著一股股清淡的鹵香。林間清池碧水,奇山怪石、凍亭畫棟報擁,精巧袖人工雕鑿和自然形態完美結合,交相輝映,令人賞心悅目。

羅布林卡已有200多年的曆史,最初是清耱駐藏大臣為七世達賴格桑嘉錯修建的。七世達賴年幼時經常生病,當時的羅布林卡還是雜草、矮樹叢生的荒蕪之地,但這裏有一眼泉水,能治療疾病,七世達賴夏天便常到此地沐浴。正因為這樣,當時的駐藏大臣便為格桑嘉錯修建了一個休息室,即涼亭宮,命名為烏堯頗章。到了1751年,七世達賴在烏堯頗章旁邊修建了第一座宮殿,用自己的名字命名,叫做格桑頗章。以後,曆代達賴又不斷擴建、修整,才有了羅布林卡今天的規模。

羅布林卡是達賴的夏宮,每年藏曆三月中旬,風和日麗、春暖花開,達賴便從他的冬宮一布達拉宮來到這裏,誦經、摩頂、商議政事。閑暇之時,便在園中遊玩娛樂。

羅布林卡有三座宮殿:格桑頗章、金色頗章和達旦明久頗章。每座宮殿都圍著朱紅色的院牆。皖內古樹成蔭,百花盛開,幽靜而典雅。宮殿一般有二三層樓高,雪白的石塘,紅綠相間的棟梁,宮頂法輪幡楂,金光閃閃。門樓鬥拱騰龍鳳,鮮豔奪目,這些宮殿,既展現著藏民族的傳統風格,又蒙上一層佛教建築藝術的神秘色彩。

而今的羅布林卡,是蘸族人民休息、娛樂的重要場所,每逢節日、假日,羅布林卡人山人海,簡直成了歡樂的海洋。每年藏曆五月一日至五月十五日是拉薩人逛林卡的高潮。

曰喀則紮什倫布寺

從傳統上說,西藏分為前藏和後藏兩部分。西藏的首府是拉薩,後藏的首庥是日喀則。

“日喀則”藏語中意為“土質最好的莊園”。位於雅魯藏布江與年楚河的會合處,西藏自治區南部,海拔3800米,全市麵積3600平方千米,為西藏自治區第二大城市。日喀則市已有500多年的曆史。8世紀時,藏王赤鬆多讚請印度高僧蓮花生進藏,經過曰喀則,曾在此修行講經,傳播佛法。日喀則興盛,在於噶瑪王朝統治西藏年間,建都於此,因而一度成了西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日喀則在近代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製社會中,為班禪額爾德尼的駐地。市內的著名古跡主要有紮什倫布寺、那當寺、夏魯寺、白居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