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色淡白是血虛或失血的表現,常見貧血、虛脫、受驚嚇。上唇蒼白泛青,可能有大腸虛寒,伴有腹絞痛、畏寒等症狀。下唇蒼白可能有胃虛寒,並伴有胃陣痛、上吐下瀉等症狀。
唇色深紅是體內實熱的表現。唇色深紅而幹,是熱盛傷津;唇紅腫而幹者,為熱極。常見於發熱。
唇色為櫻桃紅色,常見於煤氣中毒。
唇色暗紅,為氣滯血瘀。氣滯血瘀重證者則唇色青紫。寶寶出現此類症狀,提示其患有嚴重的心髒病、肺病、中毒性休克等。應積極去醫院診治,切不可延誤時機。常見於哮喘發作、先天性心髒病等。
口唇幹裂,多屬燥熱傷津,或陰虛液虧。常見於高熱。
口角流涎,即流口水。涎與脾相關。脾具有吸收、輸布水液,防止水液在體內停滯的作用。所以,脾的運化水液,也可稱運化水濕。人體所攝入的水液需經過脾的吸收和轉化以布散全身而發揮滋養、濡潤的作用;同時,脾又把各組織器官利用後的多餘水液,及時地轉輸給肺和腎,通過肺和腎的作用,轉化為汗和尿排出體外。
如果脾髒受冷,不能正常運化與固攝津液,口角就會流清涎。流涎清稀沒有臭味的是脾胃虛寒,流涎黏稠有臭味的屬脾胃濕熱;在睡覺過程中流得更厲害的屬脾虛不攝。寶寶如果有寄生蟲感染或胃熱,也會流涎。
口唇生瘡,多屬脾胃積熱上攻。唇口生瘡且聲音嘶啞或唇呈紫色,說明寶寶體內有寄生蟲。
得了鵝口瘡怎麼辦
如果寶寶口腔內出現大小不等的如乳狀的白色斑點或斑片,多屬濕熱穢濁上攻。西醫稱為“鵝口瘡”,是一種常見的口腔感染性疾病,常見於新生兒、體弱兒以及大量應用抗菌治療的其他疾病嬰兒。正常情況下,人口腔內就生存有多種微生物,但多數不發病。當機體抵抗力下降時,或口腔內環境適合這種真菌繁殖時,就會發生鵝口瘡。
寶寶得了鵝口瘡,口腔黏膜可有輕度充血水腫。白色斑點或斑片上有一層白膜很容易被擦掉,多為壞死上皮細胞及食物殘渣構成,白膜較久可呈淡黃色,並可自行脫落。寶寶不會發熱,吃奶也可以,一般無其他全身症狀。
如果確診寶寶患有鵝口瘡後,可以用消毒藥棉蘸2%的小蘇打水擦洗口腔,再用1%甲紫塗在患處,每天1~2次。對較輕的鵝口瘡,可用普通鹽水清洗幹淨後,再塗上魚肝油治療。擦洗的時候動作要輕,要徹底洗淨,不然很容易複發。
注意正常的流口水現象
寶寶在添加含有澱粉的輔食後,唾液的分泌量會自然增加,但是因為此時寶寶的吞咽功能尚未健全,而且牙槽又較淺,閉唇與吞咽動作還不協調,因而常出現流口水現象。寶寶從6個月開始進入萌牙階段,正在萌出的牙齒常常刺激口腔內的神經,造成唾液的大量分泌,這樣流口水現象會更加嚴重。因此,6個月前後的寶寶如果沒有其他不舒服,流口水是正常的生理現象。等到寶寶吞咽功能發育完善,口水自然就不會再流出來了。
注意,口水會把寶寶下巴醃紅,所以要及時將寶寶下巴上的口水蘸幹。因為寶寶的皮膚很嬌嫩,用擦的方式會擦傷皮膚,所以要蘸幹。
觀察舌頭
觀舌頭是通過察看舌質和舌苔的形態、色澤、潤燥等方麵的變化,了解寶寶健康狀況的一種獨具特色的中醫診斷法,在中醫診斷中占有重要地位。
正常舌頭為舌質(舌體)柔軟,活動自如,舌色淡紅,舌苔薄白。
舌苔是舌麵上的一層苔狀物,由胃氣所生。觀察舌苔主要包括苔質與苔色兩個方麵。苔色主要有白、黃、灰、黑四種。苔質主要是觀察舌苔的厚薄、潤燥、膩腐、剝脫、有根無根等變化。
觀苔色
白苔:一般常見於表證、寒證。表證的症狀有怕冷、發熱、頭痛、身痛、鼻塞、無汗等。寒證有外寒和內寒之分。外寒表現為畏寒,發熱,頭痛,身痛,無汗,鼻塞,咳嗽,喘息,舌淡紅,苔薄白;或胃部及腹部脹痛,四肢發冷,精神委靡,伴有嘔吐、泄瀉等症狀。內寒主要表現是:怕冷喜暖,麵色蒼白,四肢發冷,身體蜷縮而臥,口淡不渴,胃部、腹部等有冷痛,小便清長,大便稀溏,舌淡苔白。
若舌上滿布白苔,有如白粉堆積在舌上,捫之不燥,為積粉苔,常是外感穢濁不正之氣,毒熱內盛所致,多見於瘟疫,也可見於其他髒腑疾病。
黃苔:主熱證、裏證。黃苔,為熱邪熏灼所致,故主熱證。主要表現有發熱、多汗、喜冷、手足煩熱、麵赤煩躁不寧、口渴喜冷飲,小便短赤,大便幹燥或腹瀉、味臭,舌紅苔黃燥。一般來講,苔色越黃,反映熱邪越重,淡黃為熱輕,深黃為熱重,焦黃為熱結。
黃苔又主裏證,所謂“裏”是指髒腑,裏證是指病變部位在髒腑,病情較深。因此機體外感病,苔由白轉黃者,為表邪入裏化熱的征象。
黃苔常見於炎症感染、發熱、消化道功能紊亂。
灰苔:主裏證,可見於裏熱證,亦可見於寒濕證。灰色即淺黑色,常可發展為黑苔,故灰黑苔常同時並見。灰苔可由白苔轉化而來,也可與黃苔同時並見。若舌苔色灰而潤澤,則多為寒濕內阻;而舌苔色灰而幹燥,則多屬熱熾津傷,或陰虛火旺。
黑苔:主裏證,主熱極又主寒盛。黑苔多由灰苔或焦黃苔發展而來,常見於疾病的嚴重階段。若舌苔色黑而幹燥開裂,甚至生有芒刺,多為熱極津枯;舌苔色黑而潤滑,則多屬陽虛寒盛。
觀苔質
厚薄:能透過舌苔隱隱見到舌體的為薄苔,不能見到舌體的為厚苔。舌苔的厚薄,可以提示病邪的輕重及病情的進退。一般說,疾病初起,病邪在表,病情較輕者,舌苔多薄;而病邪傳裏,病情較重者,或內有積食者,則舌苔多厚。舌苔由薄增厚,表示病邪由表入裏,病情由輕轉重,為病進;而舌苔由厚變薄,則表示邪得以消,病情由重變輕,多為病退。
潤燥:察舌苔的潤燥,主要是了解津液的變化。
“津液”是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包括各髒腑組織的內在體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胃液、腸液、眼淚、唾液等。在機體內,除血液之外,其他所有正常的液體都屬於津液範疇。津與液雖同屬水液,但在性狀、功能及其分布部位等方麵又有一定的區別。一般來說,性質清稀,流動性大,主要布散於體表皮膚、肌肉和孔竅等部位,並滲入血脈,起滋潤作用者,稱為津;其性較為稠厚,流動性較小,灌注於骨節、髒腑、腦等組織,起濡養作用者,稱之為液。津液廣泛地存在於人體各器官的組織之內和組織之間,起著滋潤濡養作用。同時,津能載氣,全身之氣以津液為載體而運行全身並發揮其生理作用。津液又是化生血液的物質基礎之一與血液的生成和運行也有密切關係。
正常舌苔是潤澤的,用手捫之幹濕適中,即使有病也未傷及津液。苔麵幹燥,捫之無津液,稱為燥苔,更嚴重的捫之有粗糙刺手感覺的又稱糙苔,是津液不能上承所致,多由熱邪過盛傷及津液、陰液虧耗,或氣不化津所致;但也有因陽氣虛不能化津上潤而苔反燥者。苔麵有過多水分,捫之滑利而濕,稱為滑苔,多主寒濕,或陽虛水飲內停。
舌苔由燥轉潤,往往是熱邪漸退或津液漸漸恢複的表現,表示病情好轉;若舌苔由潤變燥,則表明病邪傷及津液,是熱勢加重或病邪熱化的表現。
膩腐:膩苔,是舌麵上覆蓋著一層濁而滑膩的苔垢,顆粒細膩而致密,難於刮去,多見於濕濁、痰飲、食積等陽氣被陰邪所抑的病變。腐苔,是苔質顆粒較大,鬆軟而厚,形如豆腐渣堆積舌麵,容易刮脫,多由陽熱有餘,胃中腐濁邪氣上升而成,常見於食積、痰濁等病。
剝落:舌苔的有無與消長變化,是正邪鬥爭互為消長的表現。若舌苔驟然退去,不再複生,以致舌麵光潔如鏡,即為光剝舌,又叫“鏡麵舌”,是胃陰枯竭、胃氣大傷的表現。若舌苔剝落不全,剝脫處光滑無苔,稱為“花剝苔、地圖舌”,也是胃氣陰陽兩傷的表現。若花剝而兼有膩苔者,說明痰濁未化,正氣已傷,病情較為複雜。
有根與無根:舌苔緊貼著舌麵,難於刮去,苔與舌如同一體,猶如從舌裏長出來的,即為有根苔,又叫真苔;而舌苔似浮塗在舌上,刮之即去,不像是從舌上生出來的,則為無根苔,又叫假苔。觀察舌苔之有根、無根對辨邪正虛實,胃氣的有無有重要意義。一般來說,有根的多為實證、熱證,表示有胃氣;無根的則多見於虛證、寒證,表示胃氣衰。
另外,觀察寶寶舌苔要考慮以下因素:
1.舌苔在進食過程中,由於摩擦可使舌苔由厚變薄。
2.進熱飲食或刺激性食物,可使舌質變紅。
3.鼻塞或張口呼吸的寶寶,舌麵多幹燥。
4.觀察舌頭時,還應注意光線的亮暗,伸舌的姿勢,以及是否食用了具有染苔作用的食物等。
聽聲音
寶寶最常見的一個症狀就是咳嗽。因為很多常見疾病都會引發咳嗽,比如感冒、支氣管炎、咽炎、哮喘等疾病。雖然都是咳嗽,但是不同疾病所導致的咳嗽聲是有區別的,如果家長能通過咳嗽的聲音初步分辨疾病,便能立即了解疾病的輕重緩急,對及時、正確的治療十分有幫助。下麵給大家介紹寶寶常見病引起咳嗽的不同特征。
感冒
咳嗽不分時間,咳嗽時帶痰,但不伴隨氣喘或呼吸急促症狀。
百日咳
咳嗽比較劇烈,通常寶寶呼吸一次會連續咳嗽多達十幾下,咳嗽聲也感覺沙啞。連續咳嗽後,寶寶在用力吸氣的時候會發出尖銳的吼鳴聲。
寶寶一旦患有百日咳會經曆四個階段:潛伏期、炎症期、痙咳期、恢複期,其中在炎症期的咳嗽與普通的咳嗽差別不大,到了痙咳期就會出現典型的咳嗽:成串的、接連不斷的、連續數聲到數十聲的咳嗽,然後由於肺髒迫切需要換氣而作一次深長的吸氣,於是大量的氣體快速衝過聲門發出一種高調的“雞啼樣鳴叫”。痙咳經常是一陣連著一陣,直至嘔吐、口唇青紫、呼吸困難。
其他
支氣管哮喘:咳嗽時間較長,幹咳,會長達10天以上,持續咳嗽並常伴有喘鳴或氣喘,夜晚或在運動後病情加重,而且寶寶與花粉、冷空氣、動物皮屑、粉塵或煙霧接觸時,咳嗽會加重。
支氣管哮喘1期時咳嗽為刺激性幹咳,偶爾可以聽見哮喘音。到了2期,則以氣喘為主,寶寶會因為“氣短”而使勁加深呼吸,出現呼氣延長的現象。而3期時可能已經出現了嚴重的支氣管梗阻或痙攣,寶寶因喘憋加重可至呼吸衰竭。
細支氣管炎:咳嗽時有痰或伴有氣喘,呼吸短促、微弱,或呼吸困難。容易與哮喘引起的咳嗽混淆。
急性喉炎:咳嗽時發出“空空空”的聲音。急性喉炎為喉部黏膜的急性炎症,可能是原發疾病,也可以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一部分,或者並發於其他急性傳染病。寶寶發病時,喉嚨會出現發幹、刺癢或疼痛感,隨後聲音變嘶啞,嚴重者完全失音。急性喉炎常會因為喉頭有異物感引起呼吸困難,甚至造成喉梗阻危及生命。
注意:還有一個引起咳嗽的重要原因,那就是氣道異物引起的咳嗽。如果寶寶不小心將食物、藥物、金屬、塑料等小東西誤吸入呼吸道,會出現劇烈的“嗆咳”,同時會伴有憋氣、惡心、嘔吐等症狀,有的繼發感染,形成肺不張,甚至發展成支氣管擴張症,嚴重的會導致呼吸困難,甚至死亡。
觀察指紋
寶寶生病了,尤其是3歲以下的寶寶,自己不會訴說,隻會哭鬧,或者說的不夠可信,同時也不好切脈,這是兒科診斷難最突出的問題。所以古代中醫經過長期的實踐總結,創立了一種特別的診斷方法,即小兒指紋診斷法,易學易用。
指紋形、色、變化反映健康狀況
指紋診斷法就是憑借辨認虎口食指指紋的形與色來診斷疾病。具體的方法:在寶寶手掌虎口至食指內側(掌側)橈側的淺表靜脈就是食指脈絡。
如果寶寶出現異常哭鬧、咳嗽、發熱等症狀,家長可以先用自己的左手拇指和食指固定寶寶食指,找到指紋後,再用右手拇指的指腹,從寶寶食指的指尖向指根部以輕柔的力量推擦幾次,便可使紋絡明顯,很容易觀察。
正常指紋應該是紅色微青,隱約不顯的。
若指紋色鮮紅,則為外感風寒,很可能是受涼感冒了,病屬寒,病在表;若外感風熱,病屬熱,則指紋色為紫色而表淺。
若指紋淡紅而沉於內,則為脾胃虛寒,如小兒食滯內傷,病在裏。
若指紋色暗紫而沉於肌膚之內,則表明寶寶體內有鬱熱,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發燒”了。
若指紋色紫黑為熱邪深伏,病情危重。此外,也可見青色指紋,這是小兒驚風或疼痛的表現。
根據推動指紋後其變化情況,還可以辨病證虛實。
若寶寶指紋顏色淡淡,以手推之則指紋消失,推後複見,多提示病為虛證。淡紅為氣血不足,為體虛;淡紫為體虛而有熱,顯示有虛火。指紋推之不動,顏色無變化,多說明病為實證,或病邪稽留體內,如痰濕內蘊、食滯內傷、邪熱蘊結等病症。
中醫將食指脈絡分成三關:食指第一節(掌指橫紋至第二節橫紋之間)為風關;第二節(第二節橫紋至第三節橫紋之間)為氣關;第三節(第三節橫紋至指端)為命關。跟指紋變化的部位不同,還可以提示寶寶病情的輕重。如出現在風關,病情較輕或屬正常;到達氣關則表明病情較重;出現在命關,就非常嚴重了。如果指紋一直伸延到指甲端,即所謂“透關射甲”,預示病情危重,需及時送醫院搶救。
注意,指紋診斷法更適用於3歲以內的寶寶。由於小兒皮膚薄嫩,脈絡易於暴露,指紋較為明顯,故對3歲以下的小孩常結合指紋的變化進行輔助切診。當然,並不是所有的疾病都會在指紋上有所反映。指紋診斷法對診斷小兒外感病、脾胃病準確率較高。比如寶寶是否積食、病因是熱還是寒。因此,切不可因指紋表現正常,就確定寶寶無病。
如果指紋出現異常,應及時就醫。除了指紋外,咳嗽、啼哭、煩躁等也多為寶寶身體不適的信號,家長也應當留意。
現代醫學對指紋診斷的解讀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指紋的形色變化主要與靜脈壓有關。指紋的色澤,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體內缺氧的狀況。體內缺氧越嚴重,血中還原血紅蛋白量就越多,指紋的青紫程度就越明顯。貧血的寶寶,由於紅細胞及血紅蛋白減少,指紋也就變淡。如果寶寶出現心力衰竭、肺炎等危重情況,由於靜脈壓不斷升高,導致指紋充盈度不斷增大,並向指尖方向延伸,即向命關伸延。也驗證了中醫指紋診斷法所說的指紋向命關延伸,病情加重的理論。
觀察寶寶指紋對小兒疾病的診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必須結合其他診法,進行綜合分析,才能做出全麵正確的判斷。
觀察手足、四肢
針對寶寶,觀察手足的重點是觸摸手足、四肢的冷暖。
對於寶寶來說感冒、發熱是最常見的病症。中醫認為,通過診察手足寒熱可以辨別外感發熱與內傷發熱。如果寶寶手心較熱,手背不熱,同時腹部也發熱,為脾胃內傷發熱,如積食、喂養不當;如果寶寶手背較熱,手心不熱,為外感風邪發熱;如果手心手背俱熱為內傷兼外感發熱。如果寶寶手心發冷,則表明腹中有寒;如果是手心發熱,則是虛火旺盛的征象。
如果寶寶生病了,睡覺時,是仰臥位,而且腳直伸,這是熱性症候的表現;如果寶寶蜷腳俯臥,則表明寶寶體內有寒氣。
相對軀幹而言,手足是人體的末端。中醫認為,冬季“陽氣內守,不能到達四肢的末端”,自然很容易出現手足冰涼的情況。所以《傷寒論》說:內熱越深,四肢厥冷的情況就會越重;內熱越弱,四肢厥冷的情況也就越弱。
如果寶寶病後四肢溫熱,表明陽氣尚能到達四肢,雖然生病了也不會有什麼大礙;如果寶寶手足發冷,則表明陽氣已不能布達四肢末端,寶寶的病情已較為嚴重了。如果寶寶足心熱,表明寶寶必定是全身發熱。如果寶寶手足俱熱,則說明寶寶體內已是陽盛熱熾了。
如果寶寶足背腫脹,且頭重足輕而嘔吐,這是病危的征象,表明已是病重難治。
看四肢活動了解寶寶脾胃健康情況
寶寶的生長發育需要充足的營養,而脾和胃是機體對飲食進行消化、吸收並輸布其精微的主要髒器,人出生之後,機體生命活動的延續和氣血津液的生化,都有賴於脾胃運化的水穀精微,因此稱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後天之本。
在脾氣的運化能力正常時,全身能得到充分的營養供應,四肢活動就會靈活而有力。所以,如果寶寶四肢無力,往往表現寶寶脾氣虛弱。
寶寶兩腿有些彎不一定就是缺鈣
9個月左右大的寶寶可以站立片刻了,很多細心的家長可能會發現寶寶的小腿有些彎,寶寶會不會缺鈣,會不會是羅圈腿?可是到醫院檢查,結果並不缺鈣。這是怎麼回事?原來1歲以內的寶寶,小腿內側的長骨脛骨的肌肉薄,而小腿外側腓骨的肌肉厚,所以兩條腿看上去有些彎,這是一種錯覺,其實寶寶的腿是直的,這屬於正常現象。當然寶寶腿的彎曲程度是有一個範圍的,如果超出了正常範圍,就要做進一步檢查了。
由於小寶寶處於身體發育階段,腿部力量常不能過度承受身體重量,容易引起腿的變形,因此不要過早、過久地站立和學步,而且要少用學步車。小寶寶不要過早穿較硬的皮鞋,因為學走路時穿硬質的鞋,會影響下肢正常發育。
如果經過檢查寶寶確實缺鈣,並患有嚴重的佝僂病,由於缺鈣而使骨質疏鬆、軟化,當寶寶會站立或行走後,下肢不能負重,便會出現小腿彎曲,這就是通常所說的“O ”形腿。這種寶寶X 線片上不僅小腿骨彎曲,還有佝僂病的表現,應暫時減少寶寶站立或行走,待佝僂病治愈後再逐漸站立行走,以免下肢的畸形加重。
觀察腹部
一般來說,寶寶的肚子看起來是鼓鼓脹脹的,尤其是寶寶站立時,更是明顯。那是因為寶寶的腹壁肌肉尚未發育成熟,沒有足夠的力量控製和成人同樣多的內髒器官。此外,寶寶的身體前後呈圓形,這也是讓肚子看起來鼓脹的原因之一。
對寶寶腹部的觀察,主要通過觸摸完成,摸腹部的軟硬度、溫度、幹濕度,是否有包塊、是否脹氣或者積水。寶寶腹部肌肉薄,也容易觸摸到內部組織的異樣變化。
家長在察看寶寶腹部狀況時,宜用按、撫的方式多次進行。通過輕按或重按,來察看腹部的溫度、軟硬,是否拒按,可以得知疾病的虛實。
中醫根據脾胃的作用,在腹部肚臍上方5寸、4寸、2寸的地方,分別叫做上、中、下脘。上、中、下脘分別處於胃的上、中、下部。家長可以從寶寶腹部正中往上摸,摸到兩側肋骨的交點,即劍突,從劍突的位置到肚臍是8寸,中間一半的位置,也就是4寸的地方就是中脘。從中脘向上1寸就是上脘,向下到肚臍的一半,也就是肚臍向上2寸就是下脘。
上脘在胃的上部,和賁門相對應。賁門連接食管,是食物進入胃的通道。按摩上脘穴可以有效治療寶寶因吃得太快、太飽,或者其他原因而導致的胃脹、嘔吐、打嗝等不適。
中脘在胃的中部,對應胃的主體部分,因此對於脾胃疾病的治療效果是最好的。寶寶脾胃脆弱,容易受各種因素影響,出現功能不調。家長經常給寶寶按摩中脘,可以增強寶寶脾胃功能。現代研究也發現,經常刺激中脘,可以增強胃蠕動,還可以提高機體免疫能力。
下脘在胃的下部,對應胃和小腸連接的轉彎處。胃雖然是消化器官,但它隻對食物進行粗略的加工,真正的消化過程是在小腸中完成的。下脘位於食物從胃進入小腸的關口處。經常按摩下脘,可以有效緩解因食物在該部位阻滯引起的腹脹、胃痛、嘔吐。而且,它在胃的下部,對於因中氣不足導致的胃病、胃下垂等症狀也有很好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