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留意寶寶日常表現——察“言”觀“色”知健康(1 / 3)

一旦生病,機體就會出現各種不適,大人可以自查,並準確描述不適情況,但是對於大多數寶寶來說,生病了也許就是哭鬧,並不能描述或者不能準確描述,那怎麼辦?不用著急,任何疾病的發生和演變過程都有相應的身體症狀,如舌象改變,皮膚顏色改變,體溫變化,寶寶神情變化,大小便變化等。寶寶肌膚嬌嫩,反應靈敏,髒腑疾病的外在表現自然比成人更為明顯。因此,對於寶寶的健康監控,仔細留意其日常表現更為重要。

觀察神色

觀察寶寶的神色,包括看寶寶的精神狀態和麵部氣色。通過觀察神色可以初步判斷寶寶的身體健康狀況,或者是對寶寶患病狀況有一個初步了解。

神,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總稱,是生命活動是否正常的外在表現。觀察寶寶的神,包括觀察寶寶的精神、意識、體態、麵目等。

如果寶寶精神好,精力充沛,表情活潑,動作自然靈活,活動睡眠正常,反應靈敏,兩眼有神,麵色紅潤,呼吸自然均勻,說話或者啼哭清亮,則表示寶寶健康。即使此種狀態下,寶寶生病了,但是寶寶精神較好,兩眼有神,也屬於病情較輕,容易治愈。

如果寶寶精神委靡,目光呆滯,麵色晦暗,表情淡漠,反應遲鈍,看上去疲乏、不愛動,總想睡覺,哭笑無常,呼吸淺弱或氣促不勻,不愛說話或者言語不清或者啼哭聲異常,這些都表明寶寶已經生病,而且病得比較重。出現這種情況時,還有可能是病情轉重的信號,家長要引起注意。

如果寶寶先天稟賦不足,精氣不足,那麼寶寶出生後的體質較差,身體虛弱,容易生病,性格也比較膽怯。因為先天精氣不足,寶寶麵色蒼白、兩眼缺乏光彩。這樣的寶寶在受到外界刺激時,容易引發精神方麵的疾病,例如寶寶會表現出膽小怕事、失眠多夢、易驚醒、易出現恐懼感等。

因為寶寶神氣不足,某些精神刺激的不良影響自身不能及時消除,寶寶自然會形成自我保護的防禦行為,表現為膽小,喜歡接觸熟人而害怕陌生人、躲避陌生人。

色,主要指觀察麵部氣色。麵部氣色,是人體各器官係統之間協同作用的外在反映。中醫中就是人體內氣、血、津液等物質的外在反映,因為氣、血、津液等各類物質都要依靠五髒六腑的消化和吸收、十二正經通道的運輸和代謝,才能在人體中發揮作用。所以察看麵色,就可以初步了解髒腑和十二正經的情況。

健康的中國寶寶的麵色,一般是紅潤而有光澤,其中微泛黃色,表示血氣充盈。如果麵部氣色有五色(紅、黃、白、青、黑)之偏,那說明疾病發生的部位和(或)輕重程度不同。

麵色紅:如果寶寶麵部呈紅色,這通常是體內有熱的表現。小兒為純陽之體,感受風寒邪氣後容易化熱。熱為陽邪,當寶寶有熱證時,氣血運行速度加快,血液充盈麵部皮膚絡脈而致麵部發紅。

熱證,又有實、虛之分。實熱是疾病的本質為熱,熱在表時常表現為麵紅目赤,發熱,畏寒;熱在裏時常表現為麵色發紅,氣粗,高熱煩渴。虛熱就是外在表現為熱,但疾病的本質為寒,常見麵色潮紅,顴骨部位發紅,身體發熱,但溫度不高,會綿延幾日。病重者常見此症狀,中醫稱為虛陽上越的戴陽證。

如果寶寶因為穿著過厚,日常活動過度,或者睡覺時蓋被過暖,或者天氣炎熱、啼哭不寧等原因引起的麵色發紅者,不屬於病態。

麵色黃:寶寶麵部出現非正常的黃色,多為脾胃失調,消化係統不好。如果各部位的黃色深淺不一,多因寶寶積食,消化不良;如果寶寶麵色發黃,且皮膚幹燥發暗的,是寒濕病邪所導致的食積,如夏日寶寶貪涼吃生冷食物,或者長時間吹空調;如果寶寶麵色發黃而且泛黑,麵部色素沉著不均勻(出現花斑),則說明寶寶脾胃虛弱。

寶寶長期飲食不規律、過食生冷食品、長期服用抗生素或是伴有某些慢性疾病(如慢性肺炎)都可以引起脾胃虛弱。脾胃虛弱的寶寶,多伴有消瘦、頭發稀疏、指甲脆薄有白點,還有經常肚子疼(發作性臍周疼痛),時輕時重。

脾胃虛弱偏內寒的寶寶除了有上述症狀外,食欲雖好,但是大便次數多、量大,食後即拉;脾胃虛弱偏內熱則食欲不佳,大便幹燥,或者有輕度便秘(兩三天一次),這些寶寶多因過多食用零食或過量飲用牛奶所致。

如果寶寶無其他異常,隻是皮膚發黃,通常不一定就是疾病。過多食用某些食物也可以引起皮膚發黃,如胡蘿卜、南瓜、西紅柿等。但是也要考慮黃疸、貧血等可能,最好帶寶寶做相關的檢查(如血常規、血生化等),以明確診斷。

麵色青:寶寶如果因各種原因導致氣血不暢,經脈阻滯,則會出現麵色發青。常見的原因有受寒冷、睡眠不足、貧血、營養不良、肝膽疾病。

麵色白:寶寶麵色發白是氣虛所致。一般寶寶在病後,或者虛脫、多汗的情況下,會出現麵色發白,同時精神狀態也非常差,委靡不振。如果寶寶麵色淡白,指甲也蒼白無血色,多是貧血所致,治療宜補血治療。如果寶寶麵色白、無光澤,不愛動,怕冷,出汗多,時常腹瀉,則是機體陽氣不足引起,治療宜選用溫補陽氣的方法。

若寶寶戶外活動較少,皮膚白皙,有光澤,不屬於病態。

麵色黑:如果寶寶麵色黑黃,多是脾胃虛弱導致(詳見麵色黃)。若寶寶戶外活動較多,尤其是經常日曬風吹,膚色紅黑,不屬於病態。

另外,中醫認為,人麵部的下頜、鼻子、左頰、右頰、額頭與腎、脾、肺、肝、心五髒相對應。如果寶寶體質好,麵部反射區部位的顏色就與五髒本色相生,則疾病容易治愈。例如鼻在五髒中與脾相對應。寶寶脾髒有病,鼻子顏色是紅色,脾屬土,紅屬火,火生土,就說明機體內氣血充盈,疾病容易被治愈。若寶寶久病導致氣血虛弱,例如寶寶脾有病,而鼻色發青,青為木,木克土,就說明機體內氣血虛衰,疾病危重難愈。

根據寶寶神色推測是否患有蛔蟲病

很多人覺得生活條件改善了,寶寶應該不會再患蛔蟲病了吧。其實不是,寶寶隻要接觸泥土,在地上爬玩,都有可能將寄生蟲卵吃入口中。日常注意寶寶的表現,如果感染蛔蟲會出現下麵的表現。

1.寶寶睡眠不佳,夜間睡眠易驚醒,磨牙和流口水,精神不安,伴有頭痛、營養不良等症狀。嚴重者甚至會導致發育障礙和智力遲鈍。

2.寶寶常沒有任何原因的說肚子疼,多呈間歇性發作。

3.寶寶食欲減退,伴有便秘、惡心嘔吐、腹瀉等消化道不適症狀。個別寶寶發生偏食或異食,寶寶喜歡吃一些稀奇古怪的東西,如紙張、布頭等。

4.寶寶的麵部、頸部皮膚上常有淡白色近似圓形或橢圓形斑片,上麵有細小灰白色鱗屑,即俗稱的“蟲斑”。有的寶寶則出現蕁麻疹、哮喘、血管神經性水腫等過敏反應,有的寶寶出現結膜炎。

觀察頭部

觀察寶寶的頭部主要看寶寶的頭形、囟門閉合情況。

正常小兒的頭形略圓,並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頭顱的體積慢慢變大。這個過程可以通過測量頭圍來監測。頭圍是指繞寶寶頭部一周的最大長度,測量時軟尺要從“前額的鼻根”到“後腦的枕骨隆突”圍繞一周,這個距離才是頭圍的長度。

囟門指寶寶出生時頭頂有兩塊沒有骨質的“天窗”,醫學上稱為“囟門”。後囟門一般在出生後3個月閉合,有的寶寶前囟門1歲左右閉合,最遲也在1歲半時閉合。人們常說的“天窗”或“囟門”主要是指前囟門。囟門的閉合情況也是寶寶發育的重要指標。

一般來說,寶寶出生時,其頭圍有34厘米左右;6個月以後頭圍會增長到42厘米左右;1周歲時,頭圍一般可達48厘米左右;10周歲時,可長到50厘米左右;15周歲時,頭圍一般會長到53厘米左右;18歲後,人的頭顱一般就不再長大了。如果寶寶的頭圍明顯沒有達到或超出了正常範圍,此時再伴有智力低下,說明寶寶發育出現了問題;如果智力發育正常,則不屬於病態。

頭形異常的三種情況

頭顱窄小:即小頭畸形,一般出現在一些大腦發育不正常、智力低下的寶寶身上。此類情況的寶寶前囟門會過早閉合,頭顱外形較小而且狹窄,頭的頂部凸起,呈尖圓狀。寶寶其他生長發育指標均有落後表現。

頭顱增大:這種情況頭顱的外形雖大,但是顱腔較小,腦脊液分泌過多和(或)循環、吸收障礙而致顱內腦脊液存量增加。這類寶寶的頭顱增大,囟門擴大、緊張飽滿,而且顱縫開裂逾期不合,寶寶大腦發育不正常、語言及運動障礙,智力比較低下。

方形頭顱:通常由多種疾病導致顱骨發育不正常而引起的,比如佝僂病、先天性梅毒,或者寶寶脾胃虛弱營養不良。這種類型的寶寶頭頂較平,整個頭形變成方形。

注意囟門的假性閉合

前囟門閉合過早,會造成小頭畸形(腦發育不全)。有部分寶寶到了4個月時,前囟門看上去好像就閉合了,這讓一部分媽媽很著急,到底是寶寶的鈣吃多了,還是大腦發育有問題?這些猜測都不準確,寶寶除了腦發育的問題可以引起前囟門閉合過早外,還有一種情況是膜性閉合即假性閉合。假性閉合,從外觀上看囟門像是閉合了,實際上那是因為頭皮張力比較大,顱骨縫仍然沒有閉合。

另外,前囟門的測量需要請兒科保健醫師進行測量,並且還要結合寶寶頭圍,才能判斷寶寶囟門是屬於正常還是異常。如果家長僅憑同別的寶寶相比較,自己的寶寶前囟門有些大,就認為是佝僂病,盲目補充鈣劑是不正確的。另外,寶寶發熱時,前囟門會膨隆,飽滿,不要同顱腦疾病混淆。

留心寶寶的頭部衛生

寶寶的頭部因為有柔軟的囟門,很多家長為寶寶洗頭時都不敢碰、不敢洗,慢慢地囟門上積起來了很多汙垢,再加上奶蘚,囟門部位的皮膚便會形成顏色發黃的奶痂。寶寶會因為瘙癢,抓撓,很可能出現皮膚感染,甚至發生腦膜炎。因此,囟門部位的皮膚清潔非常重要。

對於已經出現奶痂的寶寶,千萬不要用手硬摳,更不要用梳子去刮。最簡便的方法就是用植物油或者嬰兒按摩油清洗。因為油脂可以使其變得鬆軟,從而易於清洗。若使用植物油如橄欖油、香油等,清洗時,先將植物油塗在頭皮表麵,等1~2小時,奶痂變鬆軟後,再用溫水輕輕洗淨。對於比較厚的奶痂,不要急於一次弄幹淨,每天清洗1次,清除一點,慢慢弄淨即可。如果寶寶伴有濕疹,奶痂可能弄不掉,不用擔心,隨著月齡的增長,會逐漸減輕的。

奶痂的預防首先就是做好寶寶的衛生清潔。寶寶出生後每天都要洗澡,並且要認真洗頭,預防濕疹。寶寶居室溫度要適宜。衣被不可太厚,避免毛線、化纖直接接觸皮膚。戶外活動避免陽光直曬頭麵部。

觀察眼睛

注意觀察眼神及分泌物

看眼神:眼睛是大腦在眼眶裏的延伸,人眼通過上百萬根神經與大腦連接著,它們不僅是大腦獲得外界信息的重要渠道,而且還是大腦思維活動、情緒變化的反應。也就是說眼神是心神的外在反映,隻有髒腑精氣充盛,兩目才能視物清晰,運動靈活,反應靈敏。中醫把望眼神作為重要的診病依據,根據眼神的真、假、有、無,來判斷人體正氣的盛衰、髒腑的虛實、疾病的性質和預後。

如果寶寶雙眼目光明亮,視物清楚正確,轉動靈活,即是有神;如果寶寶雙眼白睛暗濁,瞳仁晦滯,目光呆鈍,視物模糊,轉動不靈,或兩眼上視、直視,則為無神。雙眼無神、晦暗呆滯、視物昏暗的寶寶通常腎氣比較虛弱,比較難於喂養,夭折的可能性比較大。

看眼睛的分泌物:即觀察“眼屎”。在正常情況下“眼屎”為透明或淡白色,量較少,而且能及時從淚道排出,不易被人察覺。一旦眼屎增多或伴有性狀的改變,即表明身體狀況不佳或者眼睛發生疾病。

中醫認為,眼屎和肝氣密切相關。如果發現寶寶比較幹硬,則是肝氣旺盛的表現;如果寶寶的眼屎變得稀糊而發黏,則是肝氣不足的表現。

引起寶寶眼屎增多最常見的原因是“上火”。所謂的“火”是形容身體內某些熱性的症狀。而上火也就是人體陰陽失衡後出現的內熱證。早上起床時,如果發現寶寶眼屎呈黏性或幹後呈固狀,往往表示寶寶出現因飲食不當而致的“胃火過旺”或情緒激動致“肝火過盛”等,此時應通過清淡飲食、調節情緒或“降火”治療等措施來加以改善。

眼屎可能還提示寶寶有某些眼科疾病,比如眼部感染發炎。

如果寶寶一出生就眼淚汪汪,並且經常有眼屎、分泌物或感染發炎的症狀,則可能有先天性鼻淚管阻塞。需要到醫院經過專科醫生的檢查後才能確診。

此外,眼屎增多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眼睫毛的刺激。正常寶寶2~3個月大時,早上醒來眼睛上可能會有些白色的眼屎。1歲左右,睫毛會自然向外生長,眼屎漸漸減少。大人平時可用溫毛巾擦幹淨,或是用消毒棉簽蘸涼開水從內眼角向外眼角輕輕擦拭。

注意寶寶眼睛本身的健康

寶寶一出生時就對光線有反應。如果寶寶對黑暗與光亮都沒有感覺,那就代表眼睛不正常。

寶寶雙眼在2個月大時就可以固視,此時可觀察寶寶雙眼有沒有震顫。如果寶寶的眼睛視線無法固定,一直在飄動(可能是雙眼,也可能是單眼),則表示視力不是很好。另外可拿色彩鮮豔的玩具球來觀察,在吸引寶寶的注視之後,再慢慢移動球,觀察寶寶雙眼是否能跟著球一起移動。

注意,當寶寶4個月大以後,要多帶他到戶外活動。此時寶寶的視力正處於快速發育期,視網膜黃斑部細胞也已經發育完成。多接受自然的視覺刺激,對於視覺的“正視化”(即沒有遠視或近視)發育過程很有幫助。

因為寶寶的免疫係統還不完善,小手可能玩過被病菌汙染的玩具,或者玩過泥土,如果髒手揉了眼睛,十分容易得結膜炎。因此,日常要多注意寶寶的眼睛是否充血,多觀察寶寶是否揉眼睛。

警惕寶寶不停眨眼睛

眨眼是眼部正常的生理動作,有助於緩解眼睛疲勞,保持眼角膜及結膜濕潤,使眼睛保持正常地與外界氧氣交換,促進新陳代謝,保持眼睛的正常功能。但是,如果寶寶不停地眨眼睛,那就不正常了。

中醫認為,小兒如果不停地眨眼睛,是小兒肝風內動導致的肝陰、肝血不足,是筋失所養、運動異常所致。它是眼部肌肉的運動失調,一種不能控製地連續眨眼。西醫稱為兒童多動綜合征(又稱輕微腦功能障礙綜合征)。這類寶寶多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小動作多,記憶力差,接受能力差,粗心大意,學習成績差;多喜歡做齜牙咧嘴、眨眼等怪相;喜歡說話,常口出穢語、怪話;不能靜坐,好動,如擺頭扭頸,甚至做一些手足抽動等怪異動作。

觀察耳朵

耳朵同眼睛一樣,是人體信息輸出、輸入最強、最集中的地方之一。中醫認為,耳為腎之竅,手足少陽經之脈分布於耳,手足太陽經和陽明經也行於耳之前後,故耳又是“宗脈之所聚”,與五髒六腑、四肢百骸都有密切的聯係,尤其與腎、膽的關係最為密切。在耳郭上有全身髒器與肢體的反應點。因此耳朵也是人體健康指示牌。

對耳朵的觀察主要從顏色、光澤,形態變化來進行。

正常人的耳郭色澤微黃而紅潤。如果耳郭表現為其他的不同色澤,則提示有相應的疾病。

耳郭色白,常見於外受風寒,如風寒感冒的寶寶;或陽氣不足,這類寶寶多怕冷惡風,手腳冰涼。也多見於有貧血病的寶寶。對於陽氣不足的寶寶,最簡單經濟的辦法是多曬太陽,而且是曬後背。前為陰,後為陽,通過後背曬太陽,可以增補陽氣,讓四肢溫暖起來。

耳郭色青而黑,表明寶寶身體某部位有劇痛。

耳郭紅腫,常見於寶寶肝膽火旺或濕熱,也可能是中耳炎或癤腫、凍瘡所致。耳背上如果見到紅色脈絡,並伴耳根發涼,這多是麻疹的先兆。

耳垂經常潮紅,為多血質體質者。

耳郭上產生白色的皮膚脫屑,擦之不易除去,常見於各種皮膚病,如濕疹。

正常人耳朵肉厚而潤澤,是先天腎精充足的表現。如果寶寶的耳薄而小是形虧,屬腎氣虧。耳瘦削者是正氣虛,多屬腎精或腎陰不足。

觀察耳道分泌物,正常外耳道有耵聹腺分泌耵聹液,還有皮脂腺分泌物,幹後是白色碎屑。有些人耵聹液長期呈油狀液體,俗稱“油耳”,屬於正常生理現象。

如果寶寶的耵聹過多,結成硬塊,可阻塞耳道,影響聽力。

如果耳內流膿為“膿耳”,伴有耳部紅腫熱痛,聽力下降,則是中耳炎的表現,中醫認為,這是風熱上擾或肝膽濕熱。少數因為耳道皮膚發炎所致。

觀察鼻子

鼻子色澤、形態、分泌物反應健康狀態

鼻子是呼吸通道,是人體與外界直接接觸的門戶。中醫認為肺氣通於鼻,鼻為肺之竅。人體有許多穴位分布在鼻部,當人體有疾病時,鼻部的色澤、形態及分泌物會發生改變,故觀察鼻部的微小變化也能觀察寶寶的健康變化。

觀察鼻子的色澤:鼻色明潤,是無病或疾病將要痊愈的表現。鼻頭色赤,是肺熱的表現;鼻頭色白是氣虛血少的表現;鼻頭色黃則表麵體內有濕熱;鼻頭色青多為腹中疼痛。

鼻頭枯槁,是脾胃虛衰的表現。鼻孔幹燥,為陰虛內熱,或燥邪犯肺的表現;若鼻孔幹燥出血,多因肺胃蘊熱,灼傷鼻絡所致。

觀察鼻子的形態:鼻孔內贅生小肉,堵塞鼻孔,妨礙呼吸,稱為鼻痔,多由肺經風熱凝滯而成。鼻翼煽動是肺部呼吸不利的表現,呼吸時可以看到鼻孔擴張和縮小,或鼻翼煽動,常見於小兒哮喘、肺熱。如久病鼻煽,發喘出汗,那就是肺氣衰絕的表現;鼻翼煽動時,如果出氣多,入氣少,則病不可治。

觀察鼻子的分泌物:主要觀察涕液的清濁與色澤。鼻流清涕,清稀似水,這是寶寶體內有寒的表現,多見於傷風感冒、急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等病;鼻流濁涕,這是寶寶體內有熱的表現,多見外感風熱或感冒的恢複期;鼻流濁涕而腥臭,多見於慢性萎縮性鼻炎,即鼻淵症,多因外感風熱或膽經蘊熱所致。

寶寶鼻子流血不要慌

寶寶處於生長發育中,鼻腔黏膜特別脆弱,鼻子血管也特別豐富,尤其是鼻中隔的前部一旦受傷很容易就會造成流鼻血的發生。寶寶常見的鼻血多是鼻中隔的前部受外傷所致,如摳鼻子、碰撞,因為該區域有數條小動脈血管交會於此,所以出血量很多。

遇到寶寶流鼻血時,家長一定要保持鎮定,因地製宜地采取一些簡便易行的止鼻血方法。可以采用下麵的一些方法:

首先觀察是一側鼻腔出血還是兩側鼻腔出血。將出血的鼻腔推向鼻中隔,壓迫數分鍾,或者將消毒幹棉球塞入出血鼻腔後再作壓迫;同時,還可以在寶寶的額頭敷冰袋,如果沒有冰袋,可以用雪糕或者冰棍裝入塑料袋中封好製作一個冰袋;也可以用拇指和食指捏寶寶中指指甲根部的兩側,右鼻出血捏左側,左鼻出血捏右側。經過以上處理,大多數鼻出血的情況都能止住,若不見效,應立即去醫院耳鼻喉科就診。

有一部分寶寶屬血瘀體質,長期反複鼻出血,而且每次出血量也不大,到醫院檢查又未發現血液病,俗稱“沙鼻子”。如果寶寶經常流鼻血會造成寶寶慢性貧血,會影響寶寶正常的生長和發育。因此,平常比較容易流鼻血的寶寶一定要及時治療。

觀察口唇

唇色、唇形、是否有流出物反應健康狀態

觀口唇的重點在看唇色、唇形、是否有流出物。

中醫認為,口為飲食通道,脾開竅於口,手足陽明經環繞口唇,故望口與唇的異常變化,可以診察脾與胃的病變。

健康的寶寶唇色紅潤,是胃氣充足,氣血調勻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