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嬰幼兒常見病對症按摩(1 / 3)

感冒

感冒又稱“傷風”、“上感”,是風邪侵襲人體所致的常見外感疾病。臨床表現以鼻塞、咳嗽、頭痛、惡寒發熱、全身不適為其特征。嬰幼兒髒腑嬌嫩,得病之後,容易出現夾痰、夾滯、夾驚以及化熱、咳喘等兼症,應予注意。

推拿處方

直推背部、揉風門、按揉肺俞、開天門、推坎宮並揉太陽、推鼻翼並揉迎香、掐揉合穀、掐揉一窩風。

若為風寒感冒,加推三關、揉外勞宮、揉二扇門。

若為風熱感冒,加清肺經、清天河水、揉大椎、按揉風池、拿揉或搓揉四肢。

若嬰幼兒咳嗽痰多者,可加按揉天突、按揉豐隆、揉小橫紋。

若高熱驚厥者,可加清肺經、清心經、清天河水。

若脾胃虛弱者,可加補脾經、補胃經、按揉脾俞。

按摩方法

●嬰幼兒由家長扶抱或俯臥位,施行以下手法

1.直推腰背部

按摩者以手掌蘸少許生薑汁,沿嬰幼兒脊柱兩側膀胱經用手掌著力推搓背部、腰部。

2.揉風門

按摩者用拇、食指指端分別揉嬰幼兒風門穴(第二胸椎棘突下兩側旁開1.5寸),50~100次。

3.按揉肺俞

按摩者用食、中二指指端在嬰幼兒肺俞穴(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上回環揉50~100次。

●嬰幼兒取坐位或仰臥位,施行以下手法

1.開天門

按摩者兩手扶住嬰幼兒頭部,用兩拇指指腹,自嬰幼兒兩眉連線中點,自下往上推起,交替直推至前發際30~50次。

2.推坎宮並揉太陽

2-1按摩者以兩拇指指端的橈側,自嬰幼兒眉頭向眉梢做直線分推,抹到太陽穴(眉梢與眼外角連線處向後1寸),50~100次。

2-2按摩者以兩拇指指端的橈側,揉嬰幼兒太陽穴,50~100次。

3.推鼻翼並揉迎香

按摩者以雙手拇指推嬰幼兒鼻翼兩側並揉迎香穴(鼻翼左右約0.5寸的穴位),50~100次。

4.掐揉合穀

按摩者一手拇指指甲重掐並揉嬰幼兒合穀穴(虎口第一、二掌骨間凹陷),3~5次。

5.掐揉一窩風

按摩者一手拇指或中指指端掐揉嬰幼兒一窩風穴(手背腕橫紋正中凹陷)3~5次。

對/症/加/減

●若為風寒感冒,則嬰幼兒取坐位,加以下手法

1.推三關

按摩者一手握住嬰幼兒手,用另一手拇指指腹沿嬰幼兒前臂橈側自腕橫紋推向肘橫紋,50~100次。

2.揉外勞宮

按摩者握住嬰幼兒的手,使其掌心向下,一手拇指或中指指端揉嬰幼兒外勞宮穴(掌背中央,與內勞宮相對處),50~100次。

3.揉二扇門

按摩者一手握住嬰幼兒的手,另一手拇指按揉嬰幼兒二扇門穴(掌背中指指根本節兩側凹陷處)50~100次。

●若為風熱感冒,則嬰幼兒取坐位,加以下手法

1.清肺經

按摩者以一手拇指螺紋麵,自嬰幼兒無名指第二指間關節橫紋向指尖推其末節掌麵之螺紋麵50~100次。

2.清天河水

按摩者用食、中二指指腹沿嬰幼兒前臂內側正中,自腕橫紋至肘橫紋,即大陵至洪池50~100次。

3.揉大椎

按摩者以拇指或中指指腹揉嬰幼兒大椎穴(第一胸椎上凹陷中或低頭時頸椎最高處下的凹陷)50~100次或3~5分鍾。

4.按揉風池

按摩者用左手扶嬰幼兒頭前部以固定,右手拇指指端按揉嬰幼兒風池穴(乳突後方,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之間),50~100次。

5.拿揉或搓揉四肢

5-1按摩者以拇指和其餘四指相對,拿揉嬰幼兒上肢部肌肉並做搓法3~5次。

5-2按摩者以拇指和其餘四指相對,拿揉嬰幼兒下肢部肌肉並做搓法3~5次。

●咳嗽痰多者,則嬰幼兒取仰臥位,加以下手法

1.按揉天突

按摩者以中指指端按或揉嬰幼兒天突穴(胸骨切跡上緣正中凹陷處),3~5分鍾。

2.按揉豐隆

按摩者用拇指按揉嬰幼兒豐隆穴(外踝尖上8寸處),3~5分鍾。

3.揉小橫紋

按摩者以拇指或中指指端依次揉嬰幼兒小橫紋(食指至小指掌指關節橫紋處)50~100次。

●高熱驚厥者,嬰幼兒取坐位,加以下手法

1.清肺經

按摩者以一手拇指螺紋麵,自嬰幼兒無名指第二指間關節橫紋向指尖推其末節掌麵之螺紋麵50~100次。

2.清心經

按摩者使嬰幼兒掌心向上,另一手拇指螺紋麵自嬰幼兒中指指端向指根方向推中指末節掌麵螺紋麵50~100次。

3.清天河水

按摩者用一手食、中二指指腹沿嬰幼兒前臂內側正中,自腕橫紋至肘橫紋直推,即大陵至洪池50~100次。

●脾胃虛弱者,嬰幼兒取坐位,加以下手法

1.補脾經

按摩者以一手握住嬰幼兒的手,使其掌心向上,以另一手拇指自嬰幼兒拇指指尖推向指根方向,或沿拇指橈側赤白肉際直推50~100次。

2.補胃經

按摩者以一手拇、食二指固定嬰幼兒拇指及其掌指關節,以另一手拇指指腹或橈側麵,自拇指指根推向掌根50~100次。

3.按揉脾俞

按摩者可用拇指指端揉嬰幼兒脾俞穴(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3~5分鍾。

發燒

發燒即發熱,在嬰幼兒中尤為常見。其發病機製是由於致熱原的作用使體溫調定點上移而引起的調節性體溫升高。每個人的正常體溫略有不同,而且受許多因素的影響。因此,判定是否發熱,最好是和自己平時同樣條件下的體溫相比較。

發熱對人體有利也有害。發熱時人體的免疫功能明顯增強,因此,體溫不太高時可使用物理療法降溫而不必用退熱藥,但如嬰幼兒體溫在38.5℃以上就應及時應用退熱藥。

推拿處方

清天河水、推六腑、清肺經、推天柱、推脊法、掌揉背部膀胱經。

若嬰幼兒神誌昏迷可加掐人中、掐十宣、掐端正。

若為慢性發熱可揉中脘、分推腹陰陽、推湧泉。

按摩方法

●嬰幼兒坐位,施行以下手法

1.清天河水

按摩者一手握住嬰幼兒的手,用另一手食、中二指指腹沿嬰幼兒前臂內側正中自腕橫紋推至肘橫紋,即大陵至洪池50~100次。

2.推六腑

按摩者用拇指指麵或食、中指指麵沿嬰幼兒前臂尺側自肘推向腕橫紋尺側50~100次。

3.清肺經

按摩者一手握住嬰幼兒的手,使其掌心向上,以另一手拇指螺紋麵自嬰幼兒無名指第二指間關節橫紋向指尖推其末節掌麵之螺紋麵50~100次。

●嬰幼兒俯臥位,施行以下手法

1.推天柱

稍低頸,按摩者上手扶嬰幼兒的頭部,用另一手拇指或食、中指自頸後發際向下至大椎穴直推,50~100次。

2.推脊法

嬰幼兒暴露背部,按摩者以拇指螺紋麵或食、中二指指腹直推第七頸椎棘突下凹即大椎穴至尾骨端之長強穴的直線,5~10次。

3.掌揉背部膀胱經

按摩者以全掌或掌根揉嬰幼兒脊柱及兩側膀胱經。

對/症/加/減

●神誌昏迷者,嬰幼兒坐位,可選加以下手法

1.掐人中

按摩者一手拇指指甲掐嬰幼兒人中穴(人中溝上1/3與下2/3交界處),3~5次。

2.掐十宣

按摩者一手拇指指甲逐一掐嬰幼兒十宣穴(雙手十指頂端)3~5次或至醒為止。

3.掐端正

按摩者一手拇指指甲掐嬰幼兒端正穴(中指指甲根兩側赤白肉處)3~5次。

●屬慢性發熱的嬰幼兒,可取仰臥位,選加以下手法

1.揉中脘

按摩者以右手中指指腹按順時針方向揉嬰幼兒中脘穴(肚臍直上4寸),50~100次。

2.分推腹陰陽

按摩者以兩手之四指自嬰幼兒中脘穴(肚臍直上4寸)向兩旁斜下方即肋弓邊緣分推50~100次。

3.推湧泉

按摩者用拇指指腹向足趾推嬰幼兒湧泉穴(足掌心前1/3與後2/3交界處),50~100次。

咳嗽

咳嗽是嬰幼兒肺係疾患中的常見表現,常見於嬰幼兒支氣管炎。由於嬰幼兒肺髒及各係統發育不完善,易受外界邪氣影響,而身體對外界影響的一個自發性反應即咳嗽排邪,故咳嗽是身體衛外功能和保護自身的一個正常反射,而嬰幼兒的喉、氣管及支氣管對刺激特別敏感,各種刺激均易引發咳嗽,但常不能有效地清除呼吸道的分泌物及吸入物。另外,長時間頻繁的咳嗽可影響嬰幼兒的睡眠,還易消耗體力,誘發肺氣腫。

推拿處方

按天突或揉天突、分推膻中、沿肋間隙行推法、清肺經、清天河水、推六腑、揉掌小橫紋、揉大椎、分推肺俞、橫擦肩背。

若有外感表證可開天門、推四橫紋、推三關、拿合穀、拿風池、拿揉頸項兩側肌肉。

若有痙攣性咳嗽則掐小天心、掐揉一窩風、運內八卦。

恢複期加摩中脘、按揉足三裏、直推肩背、直推腰骶、橫擦腰骶部、捏脊。

按摩方法

●嬰幼兒仰臥位,施行以下手法

1.按天突或揉天突

按摩者以中指指端按或揉嬰幼兒天突穴(胸骨切跡上緣正中凹陷處),50~100次。

2.分推膻中

按摩者用兩拇指指腹,自嬰幼兒膻中穴(兩乳頭連線之中點)向兩旁分推至乳頭50~100次。

3.沿肋間隙行推法

按摩者兩手掌相對分置於嬰幼兒天突穴(胸骨切跡上緣正中凹陷處)兩側,沿肋間隙自內向外分推至腋中線,自上向下至乳根穴(乳頭向下2分)平高處肋間隙止。

4.清肺經

按摩者一手握住嬰幼兒的手,使其掌心向上,以另一手拇指螺紋麵自其無名指第二指間關節橫紋向指尖推其末節掌麵之螺紋麵50~100次。

5.清天河水

按摩者用食、中二指指腹沿嬰幼兒前臂內側正中,自腕橫紋推至肘橫紋,即大陵至洪池,推50~100次。

6.推六腑

按摩者用拇指麵或食、中指指麵沿嬰幼兒前臂尺側自肘推向腕橫紋尺側50~100次。

7.揉掌小橫紋

按摩者一手握住嬰幼兒的手並使其掌心朝上,另一手拇指按在其小橫紋上揉50~100次。

●嬰幼兒取俯臥位,施行以下手法

1.揉大椎

按摩者以拇指或中指指腹揉嬰幼兒大椎穴(第一胸椎上凹陷中或低頭時頸椎最高處下的凹陷中)50~100次或3~5分鍾。

2.分推肺俞

按摩者用兩手拇指指腹自嬰幼兒肺俞穴(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沿肩胛骨後緣向下分推50~100次或3~5分鍾。

3.橫擦肩背

按摩者用全掌橫擦嬰幼兒肩胛骨內側緣,以手下有熱感為度。

對/症/加/減

●如嬰幼兒初期有外感表證者,取坐位或仰臥位,加以下手法

1.開天門

按摩者用兩拇指指腹,自兩眉連線中點,自下往上推起,交替直推至前發際,需30~50次。

2.推四橫紋

按摩者一手握住嬰幼兒的手,使嬰幼兒四指並攏,另一手拇指從嬰幼兒食指橫紋處推向小指橫紋處50~100次。

3.推三關

按摩者一手握住嬰幼兒的手,另一手拇指指腹沿嬰幼兒前臂橈側自腕橫紋推向肘橫紋,即曲池至陽池,50~100次。

4.拿合穀

按摩者一手握嬰幼兒之手,使其手掌側置,橈側在上,另一手拇指拿其合穀穴(虎口部第一、二掌骨間凹陷處),10~20次。

5.拿風池

按摩者用左手扶嬰幼兒頭前部以固定,右手拇、食二指拿嬰幼兒風池穴(乳突後方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之間),5~10次。

6.拿揉頸項兩側肌肉

按摩者拇指、食指二指拿揉嬰幼兒頸椎兩側的肌肉,反複操作5~10遍。

●痙攣性咳嗽期,嬰幼兒坐位或仰臥位,加以下手法

1.掐小天心

按摩者一手握住嬰幼兒的手,使其掌心向上,用另一手拇指指甲掐其小天心(大、小魚際交接處凹陷中),50~100次。

2.掐揉一窩風

按摩者一手握住嬰幼兒的手,使其掌心向下,用另一手拇指或中指指端掐揉其一窩風(手背腕橫紋正中凹陷處)3~5次。

3.運內八卦

按摩者以嬰幼兒掌心為圓心,從圓心至中指指根橫紋約2/3處半徑作圓周,以一手拇指做順時針運,各50~100次。

●恢複期,嬰幼兒仰臥或俯臥,加以下手法

1.摩中脘

嬰幼兒仰臥,按摩者以右手掌根或全掌順時針方向摩嬰幼兒中脘穴(肚臍直上4寸),3~5分鍾。

2.按揉足三裏

按摩者用拇指按揉嬰幼兒足三裏穴(膝蓋外側陷凹下寸),350~100次或3~5分鍾。

3.直推肩背

按摩者以手掌蘸少許生薑汁沿嬰幼兒脊柱兩側膀胱經,用手掌著力推搓背部,以手下有熱感為度。

4.直推腰骶

嬰幼兒俯臥位,按摩者用手掌著力由上到下直推嬰幼兒腰骶部,以手下有熱感為度。

5.橫擦腰骶部

嬰幼兒俯臥位,按摩者以全掌著力,橫擦嬰幼兒腰骶部,以手下有熱感為度。

6.捏脊

嬰幼兒俯臥位,按摩者以拇指指麵與其餘指指麵相對用力,四指在上,拇指在下,從嬰幼兒尾部向頸部大椎,沿正中線以及兩旁的膀胱經向上輕輕提捏,共3~5次。

慢性鼻炎

慢性鼻炎是指鼻黏膜、黏膜下層,甚至骨質,由於各種因素所致的慢性炎症,是一種常見、多發、臨床上以鼻塞為主要症狀的鼻病。現代醫學把本病分為單純性鼻炎和肥厚性鼻炎。其發病原因很多,多由急性鼻炎演變而來;環境因素,如氣溫的突然變化、空氣過於幹燥、通風不良、空氣汙染、粉塵煙霧及有害氣體長期刺激,也可導致本病。

推拿處方

開天門、推坎宮、揉迎香並擦鼻翼、按揉風池、掐揉合穀、橫擦背部。

若有風寒感冒則加清肺經、揉鼻孔下端、揉大椎、按揉肺俞、直推脊柱兩側的肌肉。

若有風熱感冒則加清肺經、按揉曲池、清天河水。

若為肝經實熱則加清肝經、清肺經、揉總筋。

若為氣血不足症狀則加補脾經,按揉脾俞、胃俞。

按摩方法

●嬰幼兒坐位,施行以下手法

1.開天門

按摩者用兩拇指指腹,自嬰幼兒兩眉連線中點,自下往上推起,交替直推至前發際30~50次。

2.推坎宮

按摩者以兩拇指指端的橈側,自嬰幼兒眉頭向眉梢作直線分推30~50次。

3.揉迎香並擦鼻翼按摩者用拇指揉嬰幼兒迎香穴(鼻翼左右約0.5寸的穴位),或者以雙手拇指推其鼻翼兩側並揉迎香穴,50~100次。

4.按揉風池

按摩者用左手扶嬰幼兒頭前部以固定,右手拇指指端按揉嬰幼兒風池穴(乳突後方,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之間),50~100次。

5.掐揉合穀

按摩者以一手握嬰幼兒之手,使其手掌側置,橈側在上,以另一手拇指指甲重掐並揉合穀穴嬰幼兒(虎口部第一、二掌骨間凹陷),3~5次。

6.橫擦背部

嬰幼兒俯臥位,按摩者以單掌橫擦嬰幼兒背部,以手下有熱感為度。

對/症/加/減

●如為風寒感冒,加選以下手法

1.清肺經

按摩者使嬰幼兒掌心向上,以另一手拇指螺紋麵自無名指第二指間關節橫紋向指尖推末節掌麵螺紋麵50~100次。

2.揉鼻孔下端

按摩者用食、中兩指指端在嬰幼兒兩鼻孔下緣揉動30~50次。

3.揉大椎

按摩者以拇指或中指指腹揉嬰幼兒大椎穴(第一胸椎上凹陷中或低頭時頸椎最高處下的凹陷)50~100次或3~5分鍾。

4.按揉肺俞

按摩者用食、中二指指端在嬰幼兒肺俞穴(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上回環揉50~100次。

5.直推脊柱兩側的肌肉

按摩者以掌根或全掌著力,直推嬰幼兒脊柱兩側的肌肉組織,以手下有熱感為度。

●如為風熱感冒,嬰幼兒坐位,加選以下手法

1.清肺經

按摩者使嬰幼兒掌心向上,以另一手拇指螺紋麵自無名指第二指間關節橫紋向指尖推末節掌麵螺紋麵50~100次。

2.按揉曲池

按摩者一手握住嬰幼兒之手,另一手拇指按揉嬰幼兒曲池穴(肘橫紋外側端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50~100次。

3.清天河水

按摩者用一手食、中二指指腹沿嬰幼兒前臂內側正中,自腕橫紋至肘橫紋直推,即大陵至洪池50~100次。

●如為肝經實熱,嬰幼兒坐位,加選以下手法

1.清肝經

按摩者以一手拇指螺紋麵自嬰幼兒食指指端向食指指根推食指末節掌麵螺紋麵50~100次。2.清肺經

按摩者以一手拇指螺紋麵自嬰幼兒無名指第二指間關節橫紋向指尖推末節掌麵螺紋麵50~100次。3.揉總筋

嬰幼兒坐位或仰臥位,按摩者一手握住嬰幼兒的手,用另一手拇指或中指按揉嬰幼兒總筋處(大陵穴後0.5寸處)50~100次。

●如為氣血不足,嬰幼兒坐位或俯臥位,加選以下手法

1.補脾經

按摩者使嬰幼兒掌心向上,以另一手拇指自嬰幼兒拇指指尖推向指根方向,即沿其拇指橈側赤白肉際直推50~100次。

2.按揉脾俞和胃俞

2-1嬰幼兒取坐位或俯臥位,按摩者用拇指指端揉嬰幼兒脾俞穴(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50~100次。

2-2嬰幼兒取坐位或俯臥位,按摩者用拇指指端揉嬰幼兒胃俞穴(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50~100次。

鼻出血

鼻出血是嬰幼兒的常見症狀。據統計,約60%的人一生中都曾有過鼻出血史。鼻出血多發生於4~10歲的兒童,而且90%以上的嬰幼兒出血多發生在鼻中隔前下方的黎氏區。因為在這裏有一個多血管區,由鼻腔內的動脈吻合網和靜脈血管叢構成。這裏黏膜薄,而且位置靠前,容易受到損傷而發生出血,故醫學上稱為鼻腔易出血區。引起嬰幼兒鼻出血的原因有鼻本身的原因,如鼻腔內發炎、鼻外傷而引起血管破裂,特別是各種原因引起的鼻黏膜幹燥,使黏膜上的血管特別脆弱引起出血;還有全身方麵的原因,如急性傳染病、發熱、血液病等。由於鼻出血的原因眾多,所以當嬰幼兒鼻出血時,需要到醫院及時檢查,找出原因,對症治療,方能收到良好效果。

推拿處方一

揉迎香並擦鼻翼、掐人中、掐揉合穀。

按摩方法

1.揉迎香並擦鼻翼

嬰幼兒坐位或仰臥位,按摩者以雙手扶嬰幼兒之頭部,用食、中二指分別揉嬰幼兒迎香穴(鼻翼左右約0.5寸),或者以雙手拇指推鼻翼兩側並揉迎香穴,50~100次。

2.掐人中

按摩者以一手拇指指甲掐嬰幼兒人中(人中溝上1/3與下2/3交界處),3~5次。

3.掐揉合穀

嬰幼兒坐位或仰臥位,按摩者以一手握嬰幼兒之手,使其手掌側置,橈側在上,以另一手拇指指甲重掐並揉嬰幼兒合穀穴(虎口部第一、二掌骨間凹陷),3~5次。

推拿處方二

捏鼻孔、按揉風池、推天柱。

按摩方法

1.捏鼻孔

嬰幼兒半臥位或坐位,頭後仰,按摩者以拇指捏堵住嬰幼兒鼻孔,讓其暫時以口呼吸,至血止為止。

2.按揉風池

按摩者用左手固定嬰幼兒頭前部,右手拇指指端按揉嬰幼兒風池穴(乳突後方,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之間),50~100次。

3.推天柱

嬰幼兒稍低頸,按摩者左手扶嬰幼兒頭部,用右手拇指或食、中指自頸後發際向下至大椎穴直推50~100次。

專家提示

1.發現嬰幼兒鼻出血時,家長要保持鎮靜,應迅速讓嬰幼兒取坐位或半臥位,頭稍向前傾,用盆或碗接鼻血,使嬰幼兒精神放鬆,然後采取按摩手法止血。

2.鼻子剛出血時,或出血之後可在嬰幼兒的額部和頸部進行冷敷,用於冷敷的毛巾要每2分鍾浸冷水1次。

3.讓嬰幼兒多食蔬菜、水果及清涼爽口的食品,禁食熱性的食物如羊肉、蔥、薑。

4.培養嬰幼兒良好的衛生習慣,教育嬰幼兒不要用手挖鼻孔,不做有危險的遊戲,防止鼻子碰傷。

5.氣候幹燥時,要讓嬰幼兒多喝水。

6.對於鼻子反複出血的嬰幼兒應送醫院診治,以免延誤病情,出現危險。

7.嬰幼兒大多有厭食、偏食等不良習慣,若維生素A 、維生素C等攝入不足,可使毛細血管脆性和通透性增加而易致出血。

咽炎

咽炎是咽黏膜及黏膜下層的炎症,在生活中較為常見。

現在臨床最常見的症狀和常用診斷要點:(1)咽部不適、發幹、有異物感或輕度疼痛及灼熱感,有的還可有咽部刺癢、幹咳等。(2)咽部分泌物增多且黏稠,吐白色黏稠痰。嚴重者可有惡心、嘔吐,嬰幼兒可有發熱。

推拿處方

按天突或揉天突、擠天突、按揉喉結、按揉風府、按揉風池、捏擠大椎、揉大椎、按揉頸部。

有外感表證則加清肺經、按揉曲池、清天河水。

實熱則加清大腸、推六腑、推下七節骨。

若為刺激性咳嗽加掐少商、掐揉合穀、揉膻中、揉並推湧泉、按揉肺俞、揉腎俞。

按摩方法

●嬰幼兒坐位或仰臥位,施行以下手法

1.按天突或揉天突

按摩者以中指指端按或揉嬰幼兒天突穴(胸骨切跡上緣正中凹陷處),50~100次。

2.擠天突

按摩者兩手五指相對,自嬰幼兒天突穴(胸骨切跡上緣正中凹陷處)四周向中間擠捏3~5次。

3.按揉喉結

按摩者以拇、食或食中二指指腹按揉嬰幼兒喉結,自上向下反複操作3~5次。

4.按揉風府

嬰幼兒俯坐位,按摩者一手固定嬰幼兒頭部,另一手拇指點按揉嬰幼兒風府(後發際正中直上1寸)3~5分鍾。

5.按揉風池

按摩者用左手扶嬰幼兒頭前部以固定,右手拇指指端按揉嬰幼兒風池穴(乳突後方,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之間凹陷),50~100次。

6.捏擠大椎

按摩者以雙手屈曲的食指及拇指捏擠嬰幼兒大椎穴,至皮下輕度瘀血為止。

7.揉大椎

按摩者以拇指或中指指腹揉嬰幼兒大椎穴(第一胸椎上凹陷中或低頭時頸椎最高處下的凹陷)50~100次或3~5分鍾。

8.按揉頸部

按摩者用拇指和食中指指腹相對用力拿捏嬰幼兒後頸部10~30次。

對/症/加/減

●如為外感表證,嬰幼兒坐位,加以下手法

1.清肺經

按摩者使嬰幼兒掌心向上,以另一手拇指螺紋麵自嬰幼兒無名指第二指間關節橫紋向指尖推末節掌麵螺紋麵50~100次。

2.按揉曲池

按摩者一手握住嬰幼兒之手,另一手拇指按揉嬰幼兒曲池穴(肘橫紋外側端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50~100次。

3.清天河水

按摩者用一手食、中二指指腹沿嬰幼兒前臂內側正中,自腕橫紋至肘橫紋直推,即大陵至洪池50~100次。

●如為實熱,加以下手法

1.清大腸

按摩者使嬰幼兒手掌側放,且拇指和食指分開,以另一手拇指橈側麵或指腹,自嬰幼兒虎口沿橈側推至食指尖50~100次。

2.推六腑

按摩者用拇指麵或食、中指指麵沿嬰幼兒肘前臂尺側自推向腕橫紋尺側50~100次。

3.推下七節骨

按摩者用拇指橈側麵或食、中二指指麵自上向下直推,即從嬰幼兒第四腰椎至尾骶骨,50~100次。

●如為刺激性咳嗽,加以下手法

1.掐少商按摩者以一手握住嬰幼兒的手,再以另一手拇指指甲重掐嬰幼兒少商穴(拇指指甲橈側角上約0.1寸)3~5次。

2.掐揉合穀

按摩者使嬰幼兒手掌側置,橈側在上。以另一手拇指指甲重掐並揉嬰幼兒合穀穴(虎口部第一、二掌骨間凹陷),3~5次。

3.揉膻中

按摩者用拇、食或中指指腹揉於嬰幼兒膻中穴(兩乳頭連線之中點),揉50~100次。

4.揉並推湧泉

按摩者用拇指指端揉並推嬰幼兒湧泉穴(足掌心前1/3與後2/3交界處),50~100次。

5.按揉肺俞

按摩者用食、中二指指端在嬰幼兒肺俞穴(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上回環揉50~100次。

6.揉腎俞

按摩者用兩拇指揉嬰幼兒腎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3~5分鍾。

扁桃體炎

扁桃體炎是咽部扁桃體發生急性或慢性炎症的一種病症,為兒童時期常見病。急性扁桃體炎往往是在慢性扁桃體炎基礎上的反複急性發作,但日常生活中嬰幼兒最常見的為急性扁桃體炎。急性扁桃體炎是齶扁桃體的一種非特異性急性炎症,常伴有一定程度的咽黏膜及咽淋巴組織的急性炎症。另外,嬰幼兒在發病時如見高熱,口渴,喜飲涼水,咽痛明顯,腹部脹滿,大便秘結,小便黃赤,舌質紅,苔黃則為實熱;如見經常低熱,下午較為明顯,咽部發幹,輕微咽痛,幹咳無痰,吞咽有異物感,精神較差,舌質紅,舌苔少則為陰虛。

推拿處方

清肺經、揉板門並橫紋推向板門、掐揉合穀、掐少商、推咽喉。

若為高熱、實熱者加清大腸、清小腸、推六腑。

若為陰虛、低熱者,加補腎經、搓湧泉、揉腎俞。

按摩方法

●嬰幼兒坐位或仰臥位,加以下手法

1.清肺經

按摩者使嬰幼兒掌心朝上,以另一手拇指螺紋麵自嬰幼兒無名指第二指間關節橫紋向指根推末節掌麵之螺紋麵,50~100次。

2.揉板門並推向板門

按摩者以一手拇指指端在嬰幼兒大魚際中點揉手掌大魚際平麵的板門穴,然後作腕橫紋向大魚際直推50~100次。

3.掐揉合穀

按摩者以一手使嬰幼兒手掌側置,橈側在上。以另一手拇指指甲重掐並揉嬰幼兒合穀穴(虎口部第一、二掌骨間凹陷),3~5次。

4.掐少商

按摩者以一手握住嬰幼兒的手,再以另一手拇指指甲重掐嬰幼兒少商穴(拇指指甲橈側角上約0.1寸),3~5次。

5.推咽喉

按摩者以食指、中指的指腹分別置於嬰幼兒咽喉部側麵,由上向下輕輕推擦,反複操作50~100次。

對/症/加/減

●如為高熱、實熱,嬰幼兒取坐位,加以下手法

1.清大腸

按摩者以一手使嬰幼兒手掌側放,以另一手拇指橈側麵或指腹,自嬰幼兒虎口沿橈側推至食指尖50~100次。

2.清小腸

按摩者一手拇指螺紋麵或橈側麵,沿小指尺側邊緣從嬰幼兒小指指根直推向指尖方向50~100次。

3.推六腑

按摩者用拇指麵或食、中指指麵沿嬰幼兒前臂尺側自肘推向腕橫紋尺側50~100次。

●如為陰虛、低熱,加以下手法

1.補腎經

按摩者以一手拇指指端,自嬰幼兒小指指根向指尖推小指末節掌麵螺紋麵50~100次。

2.搓湧泉

按摩者用掌推搓擦嬰幼兒湧泉穴(足掌心前1/3與後2/3交界處),至手下有熱感為度。

3.揉腎俞

按摩者用兩拇指揉嬰幼兒腎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3~5分鍾。

支氣管肺炎

支氣管肺炎又稱小葉性肺炎,為最常見的嬰幼兒疾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病,而尤以冬春寒冷季節及氣候驟然變化之時多見。現代醫學認為支氣管肺炎大都由肺炎球菌所致,主要病變部位在支氣管附近的肺泡、支氣管壁及黏膜,不影響深部,有時小病灶融合成為較大範圍的支氣管肺炎。

支氣管肺炎常見的主要臨床表現為發熱、咳嗽、胸痛或氣急、鼻煽、咯痰、嗆奶、嘔吐、呼吸困難等。

推拿處方

清肺經、清心經、清肝經、按或揉天突、揉掌小橫紋、揉膻中、按揉風池、揉大椎、按揉肺俞。

高熱則加擠天突、捏擠大椎。

按摩方法

●嬰幼兒仰臥位,施行以下手法

1.清肺經

按摩者使嬰幼兒掌心向上,以另一手拇指螺紋麵自嬰幼兒無名指第二指間關節橫紋向指尖推末節掌麵之螺紋麵,推50~100次。

2.清心經

按摩者使嬰幼兒掌心向上,以另一手拇指螺紋麵自嬰幼兒中指指根向指尖方向推中指末節掌麵螺紋麵50~100次。

3.清肝經

按摩者使嬰幼兒掌心向上,以另一手拇指螺紋麵自嬰幼兒食指指端向食指指根推食指末節掌麵螺紋麵50~100次。

4.按天突或揉天突

按摩者以中指指端按或揉嬰幼兒天突穴(胸骨切跡上緣正中凹陷處),50~100次。

5.揉掌小橫紋

按摩者使嬰幼兒掌心朝上,用另一手拇指或中指按在嬰幼兒掌小橫紋處(掌麵小指指根下,尺側掌紋頭處),50~100次。

6.揉膻中

按摩者用拇、食、或中指指腹於嬰幼兒膻中穴(兩乳頭連線之中點),揉50~100次。

●嬰幼兒俯臥位,加以下手法

1.按揉風池

按摩者用右手拇指指端按揉嬰幼兒風池穴(乳突後方,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之間),50~100次。

2.揉大椎

按摩者以拇指或中指指腹揉嬰幼兒大椎穴(第一胸椎上凹陷中或低頭時頸椎最高處下的凹陷)50~100次或3~5分鍾。

3.按揉肺俞

按摩者用食、中二指指端在嬰幼兒肺俞穴(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上回環揉50~100次。

對/症/加/減

●如出現高熱,嬰幼兒仰臥位或俯臥位,加以下手法

1.擠天突

按摩者兩手五指相對,自嬰幼兒天突穴(胸骨切跡上緣正中凹陷處)四周向中間擠捏3~5次或至局部發熱充血為止。

2.捏擠大椎

按摩者以雙手屈曲的食指及拇指捏擠嬰幼兒大椎穴,至皮下輕度瘀血為止。

專家提示

小兒支氣管肺炎多為急性病,及時診治多能很快治愈,如果拖延耽擱,往往會導致疾病的惡化,甚至還可能引起多種並發症。發達國家的嬰幼兒肺炎以病毒病原為主,發展中國家嬰幼兒肺炎以細菌病原為主。

呃逆

呃逆又叫打嗝,是一個生理上常見的現象。中醫認為,呃逆是由於胃氣上逆動膈而成,而生活中嬰幼兒打嗝常常是由於飲食習慣不良,如飲食過飽、食用過冷過熱食物、飲水過急等造成的;或是精神神經因素如突然受驚以及外界刺激如受涼、吸入冷空氣、吞咽動作過多等引起的。其他原因包括胸膜、膈肌、胃、食管功能或器質性改變,亦有見腦炎、中暑,病後體虛、勞累過度、藥物過敏等因素引起。頑固性打嗝,是指打嗝持續數周乃至數月不止,用一般方法治療無效者。一般認為,以中指掐揉背側、近側指間關節中點處的中魁穴的效果較好。

推拿處方

按揉攢竹、點按內關、清胃經、掐揉合穀、飛經走氣、直推膻中、分推膻中。

按摩方法

●嬰幼兒仰臥位,施行以下手法

1.按揉攢竹

按摩者以拇指指腹著力按壓並揉嬰幼兒攢竹穴(眉頭陷中,眶上切跡處),一次按壓持續5~10秒或至止呃為止。

2.點按內關

按摩者一手握住嬰幼兒的手,用另一手拇指點按嬰幼兒內關穴(腕橫紋上方2寸),50~100次。

3.清胃經

按摩者以一手握持嬰幼兒的手,拇、食二指固定嬰幼兒拇指及其掌指關節,以另一手拇指指腹或橈側麵,自嬰幼兒掌根推向拇指指根,即推大魚際外側緣50~100次。

4.掐揉合穀

按摩者一手拇指指甲重掐並揉嬰幼兒合穀穴(虎口部第一、二掌骨間凹陷處),至酸脹痛為止,或止呃為止。

5.飛經走氣

5-1按摩者用一手拿住嬰幼兒手指,另一手手指從曲池(肘橫紋外側端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至總筋(掌後腕橫紋中點)進行推按,反複幾遍。

5-2按摩者左手拿住嬰幼兒腕橫紋橈側和尺側,右手屈伸擺動嬰幼兒四指10~20次。5-15-2

6.直推膻中

按摩者用食、中指指腹,自嬰幼兒胸骨切跡向下推至劍突50~100次。

7.分推膻中

按摩者用兩拇指指腹,自嬰幼兒兩乳頭連線之中點向兩旁分推至乳頭50~100次。

專家提示

1.如果嬰幼兒是因吃奶過急、過多或奶水涼而引起的打嗝,可采用將其抱起後彈拔刺激腳底的方法,促使其啼哭,可以使其膈肌收縮突然停止,從而止住打嗝。

2.嬰幼兒打嗝時,可將嬰幼兒抱起,用指尖在嬰幼兒的嘴邊或耳邊輕輕搔癢,至嬰幼兒發出笑聲,打嗝即可停止。

3.如打嗝難以止住,倘無特殊不適,也可聽其自然,一般過會兒就會停止。如果長時間連續打嗝,要請醫生診治。

厭食

厭食是指嬰幼兒較長時期見食不貪,食欲不振,甚則拒食,經久如此,而無外感、內傷疾病的一種常見病症。近年來,此病日漸增多,尤以城市更為常見,獨生子女的發病率較高,1~6歲兒童尤為多見。現代醫學中的“神經性厭食”與本病相類似。中醫認為嬰幼兒脾胃功能薄弱,過食生冷、肥膩食物,或者進食不定,饑飽無度等這些原因都可以損傷脾胃,導致厭食症。另外,有些嬰幼兒先天稟賦不足,脾胃虛弱,或者疾病遷延,損傷了脾胃功能,使其消化、吸收功能低下,也可導致厭食。

推拿處方

揉中脘,揉天樞,分推腹陰陽,摩腹,掐揉足三裏,按揉內關,按揉脾俞、胃俞,捏脊。

若為脾胃不和則加補脾經、運內八卦、清胃經。

若為腎陽不足則補腎經、推湧泉、擦湧泉、按揉腎俞、直推腰骶、橫擦腰骶。

按摩方法

●嬰幼兒仰臥位,施行以下手法

1.揉中脘

按摩者以右手中指指腹按順時針方向揉嬰幼兒中脘穴(肚臍直上4寸),50~100次。

2.揉天樞

按摩者用拇指按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揉動嬰幼兒天樞穴(肚臍兩側旁開2寸),50~100次。

3.分推腹陰陽

按摩者以拇指自中脘穴(肚臍直上4寸)向兩旁斜下方即沿肋弓邊緣分推50~100次。

4.摩腹

嬰幼兒仰臥位,按摩者用四指或全掌摩於嬰幼兒整個腹部3~5分鍾。

5.掐揉足三裏

嬰幼兒坐位或仰臥位,按摩者用拇指掐並揉嬰幼兒足三裏穴(膝蓋外側陷凹下行3寸),3~5次。

6.按揉內關

按摩者用一手拇指螺紋麵點按揉嬰幼兒內關穴(腕橫紋上方2寸),50~100次。

●嬰幼兒俯臥位,施行以下手法

1.按揉脾俞、胃俞

1-1嬰幼兒取坐位或俯臥位,按摩者可用拇指指端揉嬰幼兒脾俞穴(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3~5分鍾。嬰幼兒取坐位或俯臥位,按摩

1-2者可用拇指指端揉嬰幼兒胃俞穴(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3~5分鍾。

2.捏脊

按摩者四指在上,拇指在下相對用力,由嬰幼兒尾部向頸部大椎,沿正中線以及兩旁的肌肉向上提捏皮膚,3~5遍。

對/症/加/減

●若為脾胃不和引起厭食,嬰幼兒坐位,加以下手法

1.補脾經

按摩者一手拇指自嬰幼兒拇指指尖推向指根方向,即沿拇指橈側赤白肉際直推50~100次。

2.運內八卦

按摩者以嬰幼兒掌心為圓心,從圓心至中指指根橫紋約2/3處半徑作圓周,以一手拇指做順時針運,各50~100次。

3.清胃經

按摩者以一手拇指指腹或橈側麵,自嬰幼兒掌根推向拇指指根推大魚際外側緣50~100次。

●若為腎陽不足引起厭食,嬰幼兒取仰臥位或俯臥位,施行以下手法

1.補腎經

按摩者以一手拇指指端,自嬰幼兒小指指根向指尖推至小指末節掌麵之螺紋麵50~100次。

2.推湧泉

按摩者用拇指指腹向足趾推嬰幼兒湧泉穴(足掌心前1/3與後2/3交界處),50~100次。

3.擦湧泉

按摩者用掌推搓擦足嬰幼兒湧泉穴(足掌心前1/3與後2/3交界處),50~100次。

4.按揉腎俞

按摩者用兩拇指按揉嬰幼兒腎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3~5分鍾。

5.直推腰骶

按摩者以手掌著力,推搓嬰幼兒腰骶部,以手下有熱感為度。

6.橫擦腰骶

按摩者以全掌著力,橫擦嬰幼兒腰骶部,以手下有熱感為度。

專家提示

嬰幼兒厭食的原因很多,包括疾病及藥物因素,如生病的嬰幼兒會服用過多鈣片、維生素A 或維生素D 等,此類厭食在疾病好轉或停用該藥兩三天後可恢複;如果是疾病後出現厭食,要到醫院就診,查明原因做針對性治療;飲食習慣不良或飲食結構不合理,如挑食、偏食或用強迫手段讓嬰幼兒進食等引起厭食,應注意按照科學進食原則來調節飲食,培養嬰幼兒不挑食、不偏食、正常飲食的習慣;氣候因素如過熱或濕度過大,可影響神經調節功能和消化液的分泌,而引起嬰幼兒食欲不振,應根據氣候變化,調節飲食,合理安排膳食。

嘔吐

嘔吐是胃內容物反流入食管,經口吐出的一種反射動作。如嬰幼兒嘔吐時作時止,時輕時重,進食稍多也易嘔吐,並出現一派寒相如全身寒冷等為寒性嘔吐;如嬰幼兒食入即吐,吐物惡臭或為黃水,口渴,唇幹,並呈現一派熱象如身熱麵赤,煩躁不安,大便稀臭或便結不通,小便黃少則為熱性嘔吐;如嬰幼兒嘔吐頻繁,吐物酸臭,伴有未消化之乳片或食物殘渣而味臭,吐後則緩解,則為傷食嘔吐。

推拿處方

寒性嘔吐者處方為推三關、補脾經、揉中脘、揉板門並由板門推向橫紋、猿猴摘果。

熱性嘔吐者處方為清脾經、清大腸、推六腑、逆運八卦、橫紋推向板門。

傷食嘔吐揉中脘、分推腹陰陽、摩腹、推脾經、揉板門並推向橫紋、按揉足三裏。

按摩方法

●如為寒性嘔吐,嬰幼兒取仰臥位,施行以下手法

1.推三關

按摩者以一手握住嬰幼兒的手,用另一手拇指指腹沿嬰幼兒前臂橈側自腕橫紋推向肘橫紋,即陽池至曲池50~100次。

2.補脾經

按摩者以一手握住嬰幼兒的手,使其掌心向上,以另一手拇指自嬰幼兒拇指指尖推向指根方向,即沿拇指橈側赤白肉際直推50~100次。

3.揉中脘

按摩者以右手中指指腹按順時針方向揉嬰幼兒中腕穴(臍直上4寸)50~10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