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1年上半年,湘軍還孕育於幾名湖南人命運中的偶然性,誕生不久的太平軍,就已經邁著鏗鏘的步伐,使全中國為之震動。這支軍隊越戰越勇,越戰越強,使清軍和清廷感到了恐慌。太平軍不可阻擋的勢頭,客觀上為湘軍的誕生和興起提供了條件。
這個曆史的條件,就是清軍的戰敗。腐敗的清軍綠營部隊,完全不是洪秀全新興武裝力量的對手。綠營為清廷鎮守各地,養尊處優,由來已久,對於清廷,隻是聊勝於無,權當擺設。詩人金和有一首《初五日記事》,描述了綠營的腐朽,說綠營官兵風雨天不作戰,天沒亮不作戰,天熱天冷不作戰,月光太大不作戰,簡直就隻能吃喝酣睡。
綠營官兵連一點苦都不能吃,怯懦怕死,敗不相救,自然不在話下。麵對太平軍如此強大的對手,清廷需要另一支強大的軍隊來對抗立誌要改朝換代的洪秀全起義軍。
這支強大的軍隊,經過後來的曆史鑒定,就是湖南人創建的湘軍。它是一支由漢人領導的獨立作戰的軍隊,雖然滿清統治者對它心存猜忌和狐疑,並且在某種程度上感到了它的威脅,但他們卻不無驚訝地發現,隻有依靠這支軍隊,才能打敗公然要推翻滿清統治的造反者。
當然,清廷對這件事的認識,經曆了一個痛苦的過程。
在太平軍攻擊金田周邊的縣份時,清軍已經打敗了以陳亞貴為首領的廣西起義軍,騰出了兵力來對付金田的起義者。
湘西的一千名鎮筸兵,已於4月6日開赴廣西。他們以強悍善戰而著稱。湖南湘陰人李星沅,身負欽差大臣的使命,也已經離開平靜的湖南,來到南邊山水秀麗的戰場。
李星沅在這裏碰到了他不喜歡的廣西巡撫周天爵。這位巡撫和五十九歲的廣西提督向榮帶領一萬人,會同以前派出的各路清軍四千多人,將洪秀全的起義軍包圍在大黃江。李星沅和周天爵官位相當,都不願屈居對方之下。他們沒有過多地爭執,而是采用了一個迂回的辦法:奏請朝廷委派一位統帥,來廣西指揮對太平軍的作戰。
清廷命令大學士賽尚阿率領都統巴清德和副都統達洪阿所部四千五百人前往增援。文宗決定把這個一品大員派到廣西,還賞給他號稱“神鋒握勝”的遏必隆刀,以壯軍威。
5月份,賽尚阿接到皇帝的詔命,代替李星沅出任欽差大臣。
可是,賽尚阿還沒到任,洪秀全就率部從武宣突破了清軍的包圍,向北挺進,企圖攻打象州。
廣西的清廷大員頻頻向清廷告急。清廷希望湖南派兵出境攻打太平軍。
當時湖南的巡撫是五十八歲的廣東人駱秉章。他身負湖南的守土之責,不想把有限的兵力投入鄰省的戰場。他在6月份上奏說,湖南的駐防軍隻有四千多人,而永州、寶慶、靖州和郴州與廣西毗鄰,恐怕有造反者在湖南內應,所以不能再抽調兵力出境。
湖南官府聽說本省的天地會接應廣西的太平軍,提督餘萬清在清廷催促下,打算領兵駐紮在湖南與廣西交界的地方,防守堵截太平軍。清廷命令湖廣總督程矞采奔赴湖南的邊境,也算是一種應急的措施,但更多的隻是一種心理上的安慰。
這時,清軍副都統烏蘭泰和向榮率部在象州挫敗了太平軍,太平軍南返武宣。
賽尚阿於6月30日馳抵長沙,統籌廣西作戰事宜,接著於7月上旬抵達桂林。
欽差大臣一到廣西省城,便感到兵力不足。何況綠營兵都是酒囊飯袋,不是太平軍的對手。他知道,要對付蒸蒸日上的太平軍,廣西的清軍需要大量補充有生力量。於是,他下令增募潮州勇丁。
賽尚阿同時發現,清軍缺少優秀的將領,兵力再多也是徒然。他想到了京官們向皇上推薦的湖南新寧人江忠源。於是他上奏清廷,請求調派江忠源趕赴大營。
在推薦江忠源的京官當中,有一個是湘陰人左宗棠的哥哥左宗植。當時,左宗植在朝中任內閣中書,對江忠源非常熟悉,於是對大學士祁寯藻說:江忠源其人,可以倚靠他來鎮壓洪秀全。祁寯藻便向賽尚阿推薦了江忠源。
清廷批準了賽尚阿的請求。江忠源接到賽尚阿的調令,毫不遲疑地踏上了前往廣西的征途,走上了博取功名的戰場。
江忠源的這個舉動,就是一部湘軍史的發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