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尋找民族之根——追本溯源篇(1)(3 / 3)

當然,也有科學家認為黑人與白人起源於一個地方,這個地方有可能是亞洲,因為在18萬年到36萬年前,他們都具有相似的遺傳基因。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布朗博士通過解析人體細胞中的線粒體的遺傳基因的研究,認為不管黑人、白人還是黃色人種,如果追溯到18萬年到36萬年前,可以發現是同一個祖先。“線粒體”是細胞內的“能源供給工廠”,具有獨自的小遺傳基因。布朗博士從13名白人、4名中國人、4名黑人共21人的細胞裏取出線粒體基因,用18種酶切碎,把基因組成型作比較。結果,每種型的片斷的組成要素出現了和每個人種非常相似的型。因此,布朗博士認為“人種間的差別是由於在漫長的歲月中發生突然變異而造成的”。計算數據認為遺傳基因是共同的時期,如果認為18萬年到36萬年前具有共同的線粒體基因,是合乎邏輯的。因此,他認為各色人種可能起源於一個地方,人種間的差別是後來突變而形成的。

白人、黑人起源何處?就目前科學發展水平而言,還無法給出確切的結論。相信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膚色之謎會逐漸被解開。

複活節島上的最早居民是誰

複活節島的神秘不僅僅在於它有許多來源不明的巨大石像,它更神秘的地方在於:島上最早的居民是誰?他們又是如何發現複活節島的?

複活節島位於南太平洋上的智利西海岸,長久以來,它隻是一個鮮為人知的荒涼小島。1722年4月,由荷蘭探險家雅各布·羅格文率領的三艘戰艦發現了這個小島。由於這一天是複活節,所以他們把這個小島命名為複活節島。此後,陸陸續續有不少考古學家、曆史學家、地理學家、探險家登上小島。

複活節島以神秘的巨像名聞遐邇。麵積僅117平方千米的小島四周卻密布著600多尊巨石雕像。這些巨人石像最重的可達90噸,高9.8米,就連最普通的也有二三十噸。更加令人驚奇的是,這些巨大石像還大多頂著巨大的紅石帽子。一頂紅石帽,小的也有20噸,大的重達四五十噸。此外,在島上還發現了一種奇特的“文字”,這種文字實際是用石器或魚齒刻鑿在木板上的一些奇形怪狀的符號,類似古代的象形文字。這些文字至今沒有人能破譯。神秘的巨像、古怪的文字引起人們探索島上居民淵源的強烈欲望。島上最早的居民究竟是從哪裏來的呢?

第一個到達島上的羅格文在回憶錄中寫道:“當時的島民有的膚色為褐色,就顏色的深淺而言與西班牙人相似,但也有膚色較深的人,而另一些完全是白皮膚,也有皮膚帶紅色的人。”隻有數百口人,卻分為多種膚色,這更加讓人不可思議。至今,這些不同膚色的人還生活在島上。

最早登陸複活節島的一些探險家、航海家當時見到島上的居民有不少是頭戴紅帽的白皮膚人,因此就推斷島上居民為來自西方的白人,甚至設想是古代埃及人和腓尼基人把西方文明帶到了島上。其依據是島上遺留的高大石像和將屍體埋在巨石建築物中的做法,以及發現的那些象形文字,與古埃及文化有相似之處。可是,眾所周知,古埃及人和腓尼基人的主要航海活動範圍是在地中海,即使有人駛出直布羅陀海峽,也從沒有進入太平洋水域。所以,他們不可能登上複活節島。

有的學者將複活節島上居民的生活習俗、宗教信仰與西南太平洋上美拉尼西亞群島居民的習俗、信仰相比較,發現二者極為相似。於是,他們認為島上的最早居民是從西南太平洋美拉尼西亞群島上遷徙過來的。

有人認為,島上最初的居民是現在在島上生活的波利尼西亞人的祖先。大約公元8至9世紀,太平洋上的馬克薩斯群島的波利尼西亞人曆經艱辛,漂洋過海,來到此荒島。他們帶來了石刻文化和波利尼西亞語言。至今島上居民仍以該語言作為通用的語言。也有一部分人認為,波利尼西亞人本來就是島上土著居民,不是外來的,而且星散在太平洋四周的波利尼西亞群島原是整塊大陸,後來由於地殼變動,主大陸沉入洋底,剩下零星一些島嶼,而複活節島上的波利尼西亞人就是劫後幸存者。波利尼西亞人到達複活節島後,也將雕琢石像的風俗帶到複活節島上,在多種原因的作用下,雕琢石像之風愈演愈烈。

也有人認為,複活節島上的原始居民來自南美大陸,因為它離南美大陸最近,大陸上的居民乘坐原始的簡易木筏完全可以漂渡到複活節島。此外,考古學家還在島上發現了許多與印加蒂亞瓦訥科文化相同的古文物,如:具有典型印加文化的石砌牆垣建築;雙膝跪地、雙手撫膝的虔誠石像;雙手安放在腹部,圍著腰帶的石像;懸崖峭壁上刻有月牙形船的壁畫等。這些巨石建築物幾乎與印加時代的巨石文化沒有兩樣。因此,島上的最早居民很可能是南美印加時代的印第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