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的小孩子生來雖有種種不同之點,然大抵是相仿佛的。餓則哭,喜則笑;見好吃好看的東西就伸手拿來,見好玩好弄的東西就伸手去玩。
然何以到後來有的會怕狗怕貓,有的敢騎牛騎馬;有的身體強健,有的身體孱弱;有的意誌堅決,有的意誌柔弱;有的知識豐富,有的知識缺乏;有的專顧自己,有的體恤別人;有的多愁病,有的多喜樂;有的成為優秀公民,有的變為社會敗類?推其原因,不外先天稟賦之優劣與後天環境及教育之好壞而已。
若從小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雖生來怕狗貓,到大來也敢騎牛馬的;雖生來不甚強壯,到大來也會健康的。若家庭教育不好,小孩子本來不怕動物,大來會怕的;本來身體強健的,大來會瘦弱的。
至於知識之豐富與否,思想之發展與否,良好習慣之養成與否,家庭教育實應負完全的責任。
然家庭教育必須根據兒童的心理始能行之得當。若不明兒童的心理而妄施以教育,那教育必定沒有成效可言的。所以我略略地把兒童心理述之如下,以資施行家庭教育者之參考。
小孩子可以說是生來好動的。兩三個月大的嬰兒就能在床上不停地敲手踢腳,獨自玩耍。到了五六個月的時候,看見東西就要來抓,抓住了就要放進嘴裏去。到了再大一點,他就要這裏推推,那裏拉拉,不停地運動了,一等到會爬會走,那他的動作更加複雜了。忽而立,忽而坐;忽而這樣,忽而那樣;忽而爬到那裏,忽而走到這裏。假使我們成人像他那樣活動兩個鍾頭,那一定疲乏不堪了。到了三四歲的時候,他的遊戲動作比從前還要繁多而他的遊戲方法也與從前不同了。從前他隻能把椅子推來推去,現在他要把椅子抬來抬去,當花轎了;從前他隻能把棒頭敲敲作聲以取樂,現在他要拿著棒當槍放了。到了八九歲的時候,他的身體比從前更加強健得多了,精神也非常充足了,知識也漸漸豐富了,因此他的遊戲動作也就與從前不同了。此時他喜歡玩各種競爭遊戲了:什麼放風箏,踢毽子;什麼鬥蟋蟀,拍皮球;什麼打棒頭,捉迷藏他都能夠玩了。
總起來說,小孩子是生來好動的,以遊戲為生命的。要知多運動,多強健;多遊戲,多快樂;多經驗,多學識,多思想。所以做父母的不得不注意小孩子的動作和遊戲。第一,做父母的應準備良好的設備使小孩子得著充分的運動;第二,做父母的應尋找適宜的伴侶使小孩子得著優美的影響。有此二者,小孩子的身體就容易強健,心境就常常快樂,知識就容易增進,思想就容易啟發。
小孩子未到1歲大的時候,就能模仿簡單的聲音和動作了。他一聽見雞啼羊叫,也要啼啼看叫叫看;一看見別人洗麵刷牙,也要洗洗看刷刷看。到了兩歲光景的時候,他能模仿複雜的動作了。倘若他看見他母親掃地洗衣,他也掃掃洗洗看;倘若他看見他父親吐痰吃煙,他也要吐吐吃吃看。
到了三四歲的時候,他的模仿能力發展得更大了。什麼娶親,什麼出殯,他都要模仿了。
總而言之,小孩子是好模仿的,家中人之舉動言語他大概要模仿的。若家中人之舉動文雅,他的舉動大概也會文雅的;若家中人之言語粗陋,他的言語大概也是粗陋的。所以做父母的不得不事事謹慎,務使己身堪有作則之價值。
小孩子生來是好動的,生來是好模仿的,也是生來好奇的。五六個月大的嬰兒一聽見聲音就要轉頭去尋,一看見東西就要伸手去拿。到了四五歲,他的好奇動作格外多了。看見路上的汽車馬車來了,他總要停住腳看看;聽見外麵的鑼聲鼓聲響了,他總要跑出去看看。有一個4歲的小孩子,一日同他的母親去探望他的小朋友,看見他小朋友的家裏有許多蜜蜂,他拿了一根棒頭把蜂巢敲敲看,不料一敲蜜蜂出來刺他了。
又有一個5歲的小孩子,天天把園裏所種的紅蘿卜掘起來,看它怎樣生長的。又有一個小孩子把一隻鍾拆得粉粉碎,要看看這個鍾究竟為什麼會響的。小孩子不但有這樣的動作,也發種種問句。他常要問你“這是什麼東西,那是什麼東西;這個東西從哪裏來的,那個東西怎樣做的;這個東西為什麼是這樣的”。他看見不懂的東西,就要來問你。這些問句也是一種好奇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