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 女媧煉石補天:中華民族的精神意誌與生存能力(2 / 3)

水屬黑,對應北方;

木屬青,對應東方;

火屬赤,對應南方;

金屬白,對應西方;

土屬黃,對應中方。

這些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重要元素正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的文化基礎。

第二部分描述女媧 “補天” 之後人們和平安寧的生活情景。首先是人們生活環境得到很大改善。女媧使用了煉出的三萬六千五百塊 “五色石” 修補好了天空的漏洞,東西南北四個方向也因鼇足巨柱的支撐而不再傾倒歪斜,泛濫的洪水消退了,曾被洪水淹沒的地方開始幹涸,處於北方的冀州整個地麵上恢複了平靜和安寧,危及人們生命安全的惡鳥猛獸銷聲匿跡,樸實善良的百姓在這塊天圓地方的空間中存活下來。其次是人們的生活規律和秩序有了保障。人們在這塊方形的土地上耕作,生活在圓形藍天的懷抱中。人們遵守著一年四季天地變化的自然規律,春天耕作播種,夏季管理生長,秋天收割成熟的莊稼和豐富的果實,冬天則相約聚集在一起,共同度過寒冷的季節。人們枕著自己製作的方形枕頭兒,睡在用纖維繩子編織的床上。當人們身體不適、陰陽不調、經絡氣血沉積堵塞而生病的時候,就會想辦法通過調理身體的經絡穴位來進行疏通和治療;對於那些可能危及人們生命安全的邪氣、疫氣等暴戾之氣,則提醒和禁止大家接近,避免造成傷害。同時還禁止那些不利於人們積累生活財富的事情發生,提高人們的生存和生活質量。

那個時候的人們,思想單純,民風淳樸,和諧善良,沒有什麼心情抑鬱或者不快樂。人們躺著休息的時候不會有什麼憂慮的心事,起來勞作的時候也都十分專心,目不斜視,沒有猜忌與爭鬥。人們或者將自己視同為一匹馬,或者將自己視同為一頭牛,像牛馬一樣不僅溫順地服從著召喚,而且行走或者勞作的時候穩重踏實,任勞任怨。人們觀察世界和看待事物大都粗略模糊,不作細看深究,彼此之間誠實忠厚,近乎於幼稚無知,卻相處得十分和諧。人們不知道自己是從哪裏來的,就像漂浮流動的生物一樣,沒有目標,沒有目的,也沒有什麼要求,又如山川中巨石樹木的靈魂影子,不知道要去哪裏,沒有目的地。那個時候,就連猛禽走獸和毒蛇,也都收斂了自己的利爪,或者把螫傷人的利牙毒刺藏了起來,不再有抓食和傷害人們的惡意。整個世界都顯得那麼有秩序,不再有驚恐和混亂。所有這些,都是女媧補天之後呈現的景象。

第三部分歌頌女媧補天的豐功偉績與不居功自傲的高貴品質。考察女媧補天的偉大功績,其功之大向上可以達到天的最高處,即 “九天” 之上,向下又可以與地下極深的黃泉壚土相連接,功德之大,真可謂充塞天地之間。女媧的功德不僅與天地一樣大,而且名聲流傳千萬世,她給人類和世界帶來的溫暖,讓萬物生靈永遠受益。此後,女媧以雷作為自己乘坐的車子,讓生有翅膀的黃色飛龍駕轅拉車,又把沒有角的青龍配在車轅兩側輔助,女媧手裏拿著 “絕瑞與天通” 的奇珍美玉,端坐在繡著疆域圖案的車墊上,車的周圍有黃色的祥雲繚繞,前麵由白龍神獸引路,後麵還有奔騰的一群小白龍 “蛇”簇擁跟隨,就這樣向著玉皇大帝居住的天宮飄飄飛升,奔騰遨遊在神仙與靈魂來往通行的藍天路途中。

女媧來到 “九天” 這個天的最高處,在天界皇宮靈門這個地方拜見了玉皇大帝,然後安詳靜穆、澹泊自然地休息於天的中心——北極星所在的地方。女媧從來不標榜和炫耀自己煉石補天的功績,不張揚自己拯救世界贏得的名聲,不表露自己神仙的身份和修煉的精深,由此給人們造成天地自然變化本來就是這樣的印象。女媧這樣做的原因,就在於她想通過自己的行為示範來告訴人們,上帝有著掌控自然變化規律的能力與護佑萬物的天地大德。女媧無私無畏造福人類的高尚行為,給人們做出了高尚品德的榜樣,這會感染和啟發人們的思想,讓那些自私自利的智巧奸詐逐漸消失。

關於女媧補天的神話,生活於大約公元前450年至公元前375年時期的列禦寇,在他的 《列子·湯問》 裏就認為,世界萬物都有自身不完美的地方,天與地也是屬於事物的一種,自然也有缺陷,所以 “女媧氏煉五色石以補其闕;斷鼇之足以立四極”,這是屬於情理中的事情。東漢王充 《論衡》 卷十一 《談天篇》 第三十一條也有 “女媧銷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鼇足以立四極” 的記述,而且還包括了 “天不足西北,故日月移焉;地不足東南,故百川注焉” 這樣對自然地理現象的解釋。王充又指出,這是遠古人們的傳說,那時人們認為真的有這種事情,所謂 “此久遠之文,世間是之言也”。王充還指出了長期以來,文人就懷疑這個故事的真實性,隻是既說不出什麼不對的理由,又找不出可以代替這種解釋自然地理現象的更好說法,同時還疑惑真的發生過女媧補天這種事情,所以長期以來,大家不敢進行正麵討論女媧補天神話的真實性。王充個人認為,從宇宙自然發展變化的規律和人情事理方麵來看,這個故事實際上是人們幻想出來的,是現實中不存在的虛構,所謂 “殆虛言也”。盡管如此,女媧補天的神話無疑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們的好奇心,也提出了人們對於宇宙自然現象的觀察思考和幼稚解釋,所以一直廣泛流傳。至唐代,歐陽詢等人於公元624年編纂的 《藝文類聚》,其第八卷 《水部上》 引錄了 《淮南子》 的說法:“往古之時,九州裂,水浩漾而不息,於是女媧積蘆灰以止淫水”,這裏已經沒有了 “補天” 內容,而僅存用蘆葦灰來遏止洪水的做法。

女媧補天故事成為詩詞歌賦的題材內容,目前見到的最早作品,是南朝梁代江淹的騷體賦 《遂古篇》,其開頭為 “聞之遂古,大火燃兮。水亦溟涬,無涯邊兮。女媧煉石,補蒼天兮”。可以斷定,這個開頭是從劉安 《淮南子·覽冥訓》 中提取有關女媧補天的故事梗概後錘煉而成。至唐代,涉及女媧補天的詩歌漸多,但是往往不再拘於本事,而是作為誇張、比喻的修辭手法或渲染、烘托的表現手法出現在作品中。姚合 《天竺寺殿前立石》 雲:

補天殘片女媧拋,撲落禪門壓地坳。 霹靂劃深龍舊攫,屈槃痕淺虎新抓。 苔黏月眼風挑剔,塵結雲頭雨磕敲。 秋至莫言長矻立,春來自有薜蘿交。

作者以天竺寺大殿前麵聳立的一塊 “看花石” 作為吟詠題材,而將其聯想為女媧煉石補天扔掉的殘片,雖然不是歌詠女媧補天本事,但運用豐富想象描繪殿前屹立的看花石,突出其曆史悠久和四季變化,恰與天竺寺的環境氛圍相契合。

李賀的經典名篇 《李憑箜篌引》 如此描繪音樂藝術:

吳絲蜀桐張高秋,空白凝雲頹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 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 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夢入坤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 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詩歌全篇描繪梨園弟子李憑善彈箜篌的精湛技藝和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並運用一係列神話傳說來描述優美的音樂意境。“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兩句,就是渲染箜篌演奏樂曲時,聲音突然變得激烈 (即 “石破天驚”) 的巨大變化,以及由激烈又變而為細弱 (即“秋雨” 綿綿不絕於耳) 的藝術效果,表現的主旨並不在於女媧神話自身。清人方扶南將此詩與白居易 《琵琶行》、韓愈 《聽穎師彈琴》 並論,認為是 “摹寫聲音至文”,堪稱知音的評。

韓琮 《興平縣野中得落星石移置縣齋》 詩雲:

的的墮芊蒼,茫茫不記年。 幾逢疑虎將,應逐犯牛仙。 擇地依蘭畹,題詩間錦錢。 何時成五色,卻上女媧天。

作者描述自己在興平縣野外得到一塊天空中墜落的隕石,於是將其搬到縣衙內安置。詩人猜測隕石曆史久遠,可能多次遇到像漢代李廣將軍那樣 “射石飲羽” 的猛將,遭受過強弓猛箭的攻擊;又用晉代張華 《博物誌》 卷十中有人乘木筏到達天宮牛郎織女星旁,又被勸回到人間的故事作比喻,說明隕石曾是天上的星星,現在選擇來到人間,被安置於縣衙 “蘭畹” 書齋中。詩歌以 “何時成五色,卻上女媧天” 收束結尾,是說這塊隕石曾經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 用過的石頭,說明隕石曆史源淵的悠久和珍貴,“女媧補天” 神話在詩中也隻是一種誇張渲染的藝術方法,從而提高了作品的情趣意韻與文化品位。

司空徒 《雜言》 (一作 《短歌行》) 以 “烏飛飛,兔蹶蹶,朝來暮去驅時節” 寫太陽月亮 “烏飛兔走” (“烏”是神話傳說中太陽 “金烏” 的簡稱,“兔” 是神話傳說中月亮 “玉兔” 的代稱),感歎時間過得飛快,而埋怨女媧隻知道煉石補天,不知道 “熬膠” 用膠液來粘住日月,留住時間 (即 “女媧隻解補青天,不解煎膠粘日月”)。全詩通篇運用神話傳說來抒發惜時的情感,不僅浪漫色彩濃厚,而且意境雄偉開闊。

與唐代不同,宋代詩詞中的 “女媧補天” 神話,往往作為被豔羨的對象而受到讚揚,其中包含著文人許多參政議政的政治抱負與為國為民的愛國情懷。這大約與宋代文化興國的大政方針,以及皇室與文人共治天下的政治生態有著直接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