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中國遠古時期的其他神話傳說一樣,“曦和禦日”故事也是眾多族群集體參與創作的曆史過程,這是一個開放性很強、內容不斷豐富的故事係統,呈現著很多不同的版本和說法,沒有出現一個普遍認同、相對完整的故事版本。在未有文字之前的數千年乃至上萬年間,是以口耳相傳的方式流行於民間;發明文字之後,“曦和禦日” 神話也廣泛進入了詩詞作品創作中。在目前傳世文獻中,最早記載和保存 “曦和禦日” 信息元素的當屬《楚辭》 中的 《離騷》 與 《天問》。《離騷》 中有如下一段:
駟玉虯以乘鷖兮,溘埃風餘上征。 朝發軔於蒼梧兮,夕餘至乎縣圃。 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 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 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飲餘馬於鹹池兮,總餘轡乎扶桑。 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遙以相羊。
“駟玉虯” 兩句,是寫乘駕著玉龍和鳳凰拉的車子,突然離開了塵埃彌漫的大地而上升到天空的情景。“駟” 在古代是指套著四匹馬的車,這裏是 “拉” 或 “駕駛” 的意思,而 “玉虯” 即玉龍,是曦和禦日拉車的白龍;“鷖”是鳳凰的別名,往往被用來代指 “負日而行” 的神烏“三足鳥”。“朝發軔” 兩句是總寫太陽一天的運行:早晨從東方的蒼梧出發,傍晚到達西方的懸圃。“蒼梧” 屬於東方的楚地而近海,與日出有關;“縣圃” 即 “懸圃”,是神話傳說中神仙居住的地方,位於西方的昆侖山頂,與日落有關。“欲少留” 兩句是寫下午太陽落山的速度很快。“靈瑣” 代指神仙居住的府宅。“吾令曦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 兩句,是 “曦和禦日” 神話中的具體情節,意思是說,我請曦和收起趕車的鞭子,以便讓太陽稍停一下,因為已經可以看得到太陽落下去的地方崦嵫山了,不要趕得這麼急迫。“路曼曼” 六句中的 “鹹池”“扶桑” “若木” “拂日” 等意象辭語,也都與 “曦和禦日” 神話密切關聯。《天問》 有 “羲和之未揚,若華何光” 句,東漢著名文學家王逸 《楚辭章句》 注釋說 “羲和,日禦也。言日未出之時,若木何能有明赤之光華乎?” 意思是說,曦和還沒有揚起趕車的鞭子禦日出行,太陽沒有升起,青葉紅花的若木之樹怎麼會有陽光照射呢?《天問》 又有 “出自湯穀,次於蒙汜” “湯出重泉”等語,其中 “湯穀” “蒙汜” “重泉” 均為曦和禦日中的地名或意象。《離騷》 與 《天問》 中的文字雖然沒有詳細描述曦和禦日的完整故事,但都包含或體現著 “禦日”的意思,而王逸的注釋則更為明確地指出了曦和 “日禦”的身份。這說明曦和禦日的神話故事在此之前,已經廣為傳播。
漢代的樂府詩 《日出入》,是一首祭祀日神的歌謠,描述人們祭祀日神時的感受和感想,讚美日神生命之無限,慨歎人世今生之短暫,希望能像日神一樣生命永恒:
日出入安窮,時世不與人同。 故春非我春,夏非我夏,秋非我秋,冬非我冬。 泊如四海之池,遍觀是邪謂何? 吾知所樂,獨樂六龍。六龍之調,使我心若。 訾黃其何不徠下!
這首詩的意思是說,日出日落,無有窮盡,這種長久永恒,與人生的短暫和世間的變化完全不同。所以,每年春夏秋冬四季的自然變化,對於太陽來說都是一樣的,而對於世間的人來說卻大不相同,經過一個季節就會減少一個季節。這是因為太陽的循環往複無窮無盡,而人的生命短暫有限。與太陽相比,人如同大海中的一滴水,十分渺小,生命短暫,除了珍惜時日,還能有什麼可說的呢?讓我最為快樂的就是由六龍駕車飛馳在天空的太陽,因為太陽的光芒讓我的心裏感覺到溫暖。多麼盼望太陽神能夠真得降臨人間,讓人們充分享受快樂。詩中以 “六龍” 稱太陽,就是運用了曦和以六條玉龍駕車禦日的典故。
漢代如上麵 《日出入》 這樣運用曦和禦日典故的作品並不多見,漢代之後則逐漸增多。晉宣帝司馬懿 《日升歌》 用 “東光升朝陽,羲和初攬轡。六龍並騰驤,逸景何晃晃。旭日照萬方” 描述太陽升起的動人景象。曹植 《與吳質書》 有 “思抑六龍之首,頓羲和之轡,折若木之華,閉濛汜之穀,天路高邈,良無由緣” 之句,表達想讓時間過得慢一些的願望,但是沒有辦法做到。阮籍 《詠懷》:
懸車在西南,羲和將欲傾。 流光耀四海,忽忽至夕冥。 朝為鹹池暉,濛汜受其榮。 豈知窮達士,一死不再生。 視彼桃李花,誰能久熒熒。 君子在何許,歎息未合並。 瞻仰景山鬆,可以慰吾情。
詩的前六句完全化用曦和禦日的故事,意思是說,太陽到傍晚落山的時候,晚霞滿天,依然流光四海,放射出光芒,夜間在仙界的鹹池中沐浴後,到第二天的早晨,又從大海中勃勃升起,得以複生,傍晚的時候又到了落下去的地方濛汜,如此日出日落,死而複生,循環無窮。與太陽不同,作為世間的人,不但 “一死不再生”,而且一生中的好時光,就像桃花李花的綻放一樣,豔麗的時間也不長,反倒不如青鬆活得時間長久。由此,感歎太陽時間的久遠與人生時間的短暫,寓意珍惜時光。
張華 《招隱詩二首》 (其二) 有雲:
羲和策六龍,弭節越崦嵫。 盛年俯仰過,忽若振輕絲。
作者是以曦和禦日典實抒發 “盛年” 已過的感歎。南朝梁代陶弘景 《真誥》 以 “羲和浴日於甘淵,烏飛司景於扶桑” 描繪日出前的準備情況。以上這些作品,都是很典型的例子。
唐代 “詩仙” 李白的 《日出行》 是 “曦和禦日” 最為生動、最為樸實和最為完整的運用與最為大膽地創造性發揮:
日出東方隈,似從地底來。 曆天又入海,六龍所舍安在哉? 其始與終古不息,人非元氣,安得與之久徘徊? 草不謝榮於春風,木不怨落於秋天。 誰揮鞭策驅四運?萬物興歇皆自然。 羲和羲和,汝奚汩沒於荒淫之波? 魯陽何德,駐景揮戈?逆道違天,矯誣實多。 吾將囊括大塊,浩然與溟涬同科!
詩的開頭兩句描述 “日出東方隈” 的情形和給人 “似從地底來” 的感覺;“曆天” 兩句描述太陽白天的運行、傍晚的西落和夜間的休息,“六龍所舍” 即太陽夜宿的地方。“其始” 三句,是通過議論太陽日出日落亙古不變的永恒長久,感慨人生時間的有限與短暫。其下 “草不謝”兩句講述自然界的景象,花草在溫暖陽光與和煦春風中綻放豔麗,而沒有感謝太陽的語言,樹木在寒冬到來之前的深秋中逐漸凋落了葉子,同樣沒有埋怨太陽的意思,一切都是那麼自然。“誰揮鞭策” 兩句,是以反問的形式稱讚曦和禦日,使宇宙自然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往複無盡的循環,讓世界萬物的生長繁榮與衰落枯竭,按照本身的規律自然地有序運行。“羲和” 四句以反詰與質問的句式,追問太陽為什麼要沉沒在浩渺無際的大海之中,造成了世界夜間的黑暗,威猛神勇的魯陽有什麼大德,他揮舞兵戈讓你停下,你竟然不僅會停下來,而且還後退了九十裏,令人不可思議。“逆道” 兩句,是對質問的回答,詩人的意思是說,日出日落是自然規律,太陽停下來而且還退後,這是違背自然規律的誣蔑不實之言,必須矯正。結尾兩句表達自己要有太陽那樣容納自然宇宙的胸懷,順應自然規律,與萬物融為一體。
在 “詩聖” 杜甫 《前苦寒行二首其二》 詩中,曦和典故則成為一種烘托渲染寒冷天氣的藝術表現手法:
去年白帝雪在山,今年白帝雪在地。 凍埋蛟龍南浦縮,寒刮肌膚北風利。 楚人四時皆麻衣,楚天萬裏無晶輝。 三足之烏足恐斷,羲和送將安所歸。
詩的前四句寫北方氣候一年比一年冷,“白帝” 是遠古時期東夷文化創建者少昊部落居住的地方,位於現在的山東半島地區。如前所述,這裏是中華民族太陽崇拜最早的發源地,東海之濱的日照天台山上,依然保存著大約九千年前的祭拜太陽的神壇。這裏也是遠古神話傳說中太陽升起的地方,應當是氣候溫暖,但是由於氣候變冷,去年下雪的時候,雪花落在地上就融化了,地麵上看不到積雪,隻有在山坡的石頭上才能看到沒融化的雪。今年不但地麵上有了積雪,而且水麵上也結了冰,蛟龍潛藏在深水中,陸地上南浦的水麵也縮小了,呼呼的北風刺激著人的皮膚,如同刀割,十分寒冷。後麵四句則化用曦和禦日的神話故事,描述江南溫暖的天氣。楚國人們穿的都是適合於夏天的輕薄麻衣,楚天萬裏晴空,沒有一片雪花的影子。負日運行的 “三足神烏” 為什麼不到北方這寒冷的地方來呢?是不是神烏的腳被折斷了,不能到北方來?那麼曦和又把太陽送到什麼地方去了呢?讓北方變得這麼寒冷。由於 “曦和禦日” 神話的運用,讓詩歌不僅呈現出神奇闊大的意境和豐富生動的意象,而且充滿了深厚的人文底蘊和濃厚的趣味性。
李賀 《相勸酒》 開篇四句雲:“羲和騁六轡,晝夕不曾閑。彈烏崦嵫竹,抶馬蟠桃鞭。” 前兩句描述曦和駕著有六條龍拉著的太陽神車,從早上到傍晚不停地飛馳在天空中;後兩句采用誇張和比喻的手法,描繪一天中時間過得很快,曦和用仙界中蟠桃樹枝做成的鞭子,趕著太陽神車,好像是用竹製彈弓把太陽神烏一下子彈落到了西方崦嵫山一樣快。詩的寓意與意境優美神奇。
李商隱則將曦和禦日的神話故事糅入了愛情詩。他在吸收古樂府 《陌上桑》 “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善蠶桑,采桑城南隅” 詩意的基礎上,創作了感人至深的 《東南》 詩寄給妻子:
東南一望日中烏,欲逐羲和去得無。 且向秦樓棠樹下,每朝先覓照羅敷。
詩人說自己在外,每當早上看到太陽出來,就想乘著曦和的車子與太陽一起趕回家中看望和陪伴妻子。但是,曦和已經起程,沒了影蹤,即所謂 “去得無” 了。詩人說,自己希望能像太陽那樣,每天早上都能夠看到秦樓家中美麗的妻子,並且希望把第一束陽光灑在妻子身上,送去溫暖。詩人將妻子比為 “好女羅敷”。這首七言絕句構思奇特,想象大膽,意境闊大,而細膩親切,溫情滿滿,夫妻情深,生動感人。
宋代詩詞大量化用 “曦和禦日” 神話,創作出多姿多彩的作品。曾鞏 《喜晴》 詩雲:
今晨霾噎一掃蕩,羲和徐行驅六龍。 眼明意豁萬事快,預喜來年麩麥豐。
作者以曦和禦日典故,表達久雨之後,太陽出來帶給人們的歡快心情,特別是太陽透露給人們明年莊稼豐收的喜訊。詩中充滿快樂與希望,呈現著輕鬆昂揚的格調。
詩人強至 《次韻邱秘校程苦熱》 詩:“羲和驅日晝如燔,萬裏焦原草木乾。旱雨驟晴還作熱,炎風寡勢豈成寒”,描述了由於長期幹旱,遼闊的平原大地上,野草樹木都已經幹枯,太陽照射在人們身體上,給人以火烤炙熱的感覺,即便下了一點雨,也立即化作熱氣,風都是熱風,沒有了涼爽的氣息。
蘇轍 《冬至日作》 用 “羲和飛轡留不住” 寫時間過得很快,而在 “冬至” 節氣到來的這一天,是民間很重視的節日習俗,不僅 “小兒逢節喜欲舞”,而且連 “老翁” 也 “似小兒”,高興地 “烝豚釀酒多為具”,詩的格調歡快活潑,清新自然,充滿濃厚的生活情趣。
張耒 《局中負暄讀書三首其一》 抒發在太陽下讀書的感想、聯想並稱頌太陽的大仁至德:“輝輝短景不能春,照我貧屋亦複仁”,又以 “曦和禦日” 的神話故事作為比喻,感歎人生道路的艱難與人生時間的短暫,所謂“虞淵道遠寒雲屯,羲和愁思隕厥輪”,說的就是曦和禦日從日出東海扶桑,到日落西方 “虞淵’,遙遠的路途中間有著諸多寒冷的雲團阻擋,而曦和最為擔心的就是途中車輪損壞,不能繼續運行,以此比喻人的生命終止。
李綱 《唐植甫左司許出示所藏紅絲硯輒成短歌奉呈並簡顧子美》 詩,起筆就以描繪曦和禦日、太陽初升時,東方空中彩霞滿天的壯麗雄偉景象,來表現 “藏紅絲硯”台的神奇珍貴。“羲和整禦升暘穀,赤雲夾日如飛騖。晶光下射東方山,石卵含丹孕岩腹” 四句,全部化用 “曦和禦日” 神話故事的情節,生動地表現出 “藏紅絲硯”的形狀和神態,創造出令人神往的優美意境,氣勢磅礴而又高雅不俗。其下 “誰令巧匠鑿山骨,截此頰堅一肪玉。琢為巨硯形製奇,中有彤雲爛盈目” 四句,稱讚工匠的精湛技藝;結尾四句:“端溪美璞色馬肝,黟歙珍胚紋霧穀。豈知至寶出嵎夷,散綺浮花彩尤縟”,不僅讚美“藏紅絲硯” 台的材質優美和製作者因材出巧的匠心,而且以太陽升起的地方 “嵎夷”,來照應詩歌開頭太陽出發的地方 “暘穀”,使得全詩都緊緊圍繞 “曦和禦日” 神話來展開對藏紅絲硯台的描寫刻畫。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位於山東地區的 “嵎夷”,正是中華民族太陽崇拜的最早發源地,寫作此詩時,已經被金兵占領,成為淪陷區,李綱正是借吟詠藏紅絲硯台,委婉表達中原淪陷的憤恨和收複失地的決心,體現出滿腔的愛國熱忱。
曹勳 《日出行》 全詩歌頌曦和澤被世界萬物和造福人類的巨大功德:
日出東海隅,照我草屋東。 屋東有榮木,光彩生曈曨。 春草凝碧色,春水生芙蓉。 江山發深秀,和氣翔春風。 六龍儼靈轡,萬物鹹昭融。 羲和羲和,無曠爾職,無替爾功。 使吾兩目常明,兩耳常聰。
則吾將薦汝於上帝,而複子以重黎之封。
詩從 “日出東海隅” 太陽初升寫起,前十句集中描繪太陽下的 “草屋” “榮木” “春草” “春水” “芙蓉” “江山”等等,世界萬物都沐浴在陽光中,所謂 “六龍儼靈轡,萬物鹹昭融”。詩的後七句則集中讚美曦和不負職守,功德之大,無可替代。詩人表示,如果自己能保持耳聰目明,將會向上帝推薦曦和,讓曦和繼承和沿襲祖先 “重黎” 的地位。詩歌構思新奇,創造了陽光燦爛、萬物繁榮的現實世界情景,同曆史久遠、幻想浪漫的神仙世界相結合的優美意境,令人向往和陶醉。
崔敦禮 《喜晴》 開頭八句首先描述 “入春十日九霪雨” 的情景,陰雨連綿帶來的春寒,不僅 “丹杏夭桃凍不開”,而且 “來牛去馬昏無色”,打不起精神,詩人更是因擔心農事 “桑麻田” 而 “夜愁不眠”。其下八句極寫“曉來鼓舞耕桑民,長天洗淨清無雲” 的景象,以及天晴給人們帶來的歡喜。“羲和鞭日從海底,照出浩蕩郊原春”,太陽出來了,遼闊的平原上,呈現著一片生機勃勃的新氣象,人們也笑逐顏開,不再愁眉苦臉,“呼兒買酒聚笑語,門前且無吏呼怒”,天晴而豐收有望,可以自由開心地飲酒慶祝,滿心歡喜地期盼 “今年麥飯滑流匙,更趁新蠶理襦褲”。詩的結尾四句,則描寫了作者趁著天晴乘船踏上西行的征程。“江頭煙樹晚戎戎,江南嬰筍春事豐” 正是春天雨後生機活力的展示,而詩人 “我亦行拋簪綬去,飽帆西上趁東風”,也滿懷欣喜地繼續前行。詩中 “羲和鞭日從海底,照出浩蕩郊原春”,成為結構和關聯全篇的核心,而 “曦和禦日” 神話故事的運用不但渲染了喜慶的氣氛,而且也增添了歡快的格調。
李呂 《題東寮》 曰:
羲和鞭日馭,發軔自暘穀。 道人耕寸田,開窗納餘燠。
這首為 “東寮” 即東廂房題寫的五言絕句詩,不僅緊扣“東” 字,借神話傳說 “曦和禦日” 故事,寫太陽由東麵升起,以突出房子的位置特點,而且寫出了房中 “道人”練功 “丹田” 時,打開窗子,讓太陽光照射到房間中的情形。彭鬱 《題萬壑風煙亭百韻》 長詩,篇中有 “亦將海上問羲和,日升暘穀隅夷宅。月何與日時相望,日何與月時合璧” 之句,追問太陽與月亮都是東升西落,但是二者為什麼有時候是 “相望” 相隔的狀態,而有時候又呈現出 “合璧” 的情形?體現了對天體三種運行情景的深刻思考。
陸遊 《暮春歎》 在濃墨重彩地描繪了 “春深桃李爭時節,千團紅雲萬堆雪。東風一夜吹欲空,曲徑平池爛如纈” 景象之後,又運化 “曦和禦日” 神話故事,表達日月如梭、時不我待,收複中原的報國壯誌尚未實現的遺憾與惆悵:“城門獵獵雙青旗,羲和促轡西南馳。中原未有澄清日,誌士虛捐少壯時。” 由此創造出深沉悲壯的意境,感人至深。
楊萬裏 《羲娥謠》 以其獨特的輕鬆幽默與詼諧,抒寫自己拂曉早起趕路過程中,看到和想到的天空情景:
羲和夢破欲啟行,紫金畢逋啼一聲。 聲從天上落人世,千村萬落雞爭鳴。 素娥西征未歸去,簸弄銀盤浣風露。 一丸玉彈東飛來,打落桂林雪毛兔。 誰將紅錦幕半天,赤光絳氣貫山川。 須臾卻駕丹砂轂,推上寒空輾蒼玉。 詩翁已行十裏強,羲和早起道無雙。
詩的首四句寫拂曉黎明前的景象,“紫金畢逋” 是太陽 “金烏” 三足神鳥的代稱,金烏一啼,引起天下的公雞都叫起來,說明天快亮了。“素娥” 四句是寫月亮還沒有落下去,但是太陽一出,月亮就不見了蹤影,即所謂“打落桂林雪毛兔”;“桂林” 是指月亮中的桂花樹,“雪毛兔” 指月亮中的玉兔。“誰將紅錦” 四句,描繪太陽初升時紅霞滿天、照耀山川的壯麗景觀;“丹砂轂” 是用紅色丹砂製成的車輪,代指曦和禦日六龍所拉之車,“蒼玉” 指蔚藍色的天空;這是太陽升起出現在空中的景象。詩的結尾是說太陽剛剛升起,而詩人已經走了十多裏路了,曦和啟行很早,但是我比曦和還要早,以至於路上隻有我一個人。
劉宰 《秋懷二首其一》 描寫深秋季節景色優美與天高氣爽的景象,群山層林霜染半紅、風傳寺廟笙鍾之聲,而碧藍的天空萬裏無雲,太陽在高空中運行:“翠幄迎霜半染紅,高林風過雜笙鍾。澄光萬頃天無滓,留與羲和駕六龍。” 詩的結尾意境宏闊,趣味無窮。
“曦和禦日” 神話在宋代以後的詩詞中,不但變得更加細膩,而且往往氣勢恢宏,甚至成為結構全篇的線索。比如,明代王猷定長篇古詩 《軍山看日出》,描述在軍山頂上觀看日出前後的情景、感受與聯想,讓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
天雞叫罷海水黑,萬裏扶桑絕消息。 長鯨鼓浪吼天門,北鬥薇垣辨不得。 有客通宵坐石林,寒風二月吹人心。 以袖蒙頭臨絕壁,樹外倒看天沉沉。 須臾東際生微白,碎剪波光亂天碧。 丹霞氣矗尚氤氳,已有金蛇兼電製。 可憐久雨廢耕種,萬戶愁雲方入夢。 頭白書生愁更深,眼見陽回心轉動。 那知聖人出深宮,九霄步步光玲瓏。 橫空作勢屢興沒,羲和攬轡何從容。 劃然半壁紅輪起,砍斷蛟龍四海水。 三湧飛光上碧空,回看一寺桃花裏。
詩的開頭四句描述日出黎明之前,大海與天空都是漆黑一片,難以分辨,沒有太陽將要出來的一點跡象和消息,隻能聽到大海中波濤洶湧的聲音,天空中的北鬥星與紫薇垣也分辨不出來。“有客” 四句寫在軍山上等待看日出的人們,不怕寒冷與艱辛,“以袖蒙頭”,登臨絕壁,察看太陽是否快要出來的情景。“須臾” 四句描繪太陽初升前的拂曉時刻,東方天邊開始透出魚白色,海麵上也開始有了水波粼粼的亮光,逐漸有朝霞出現在東方天際,倒影在動蕩海水中的朝霞,好像是遊動著的無數金蛇或閃電,呈現著神奇的瑰麗景象。“可憐久雨” 四句是以對比手法寫詩人當時的興奮,因為此前已經陰雨連綿,影響了莊稼的適時耕種,而目前已經看到了天晴的時光和太陽將要升起的征候信息。“那知” 四句描述太陽遲遲沒有出現的緩慢感覺,寫盼望看到太陽升起的急切心情,甚至埋怨曦和過於從容,讓太陽出現得這麼慢。結尾“劃然” 四句,描述太陽突然出現在海平麵上,又很快升騰到碧藍天空中的情景,當詩人看完日出後,回到了住處時,太陽光已經是籠罩了寺廟裏盛開的桃花。全詩糅合了 “曦和禦日” 的神話傳說而又注重寫實,以時為序,創造了真實優美、闊大深遂的意境,令人陶醉,且回味無窮。
與上麵明代王猷定 《軍山看日出》 重點描述日出景象絕然不同,清代顧我錡 《海山亭觀落日歌》 則選擇了運用 “曦和禦日” 的神話傳說,來重點描繪日落時的情景,既恢宏細膩,又生動有趣,意味無窮:
羲和鞭日聲隆隆,朱輪丹轂雙碾空。 塗窮猝入大瀛海,回光倒燭深潭龍。 海水忽湧沸,銀濤如屋相撞舂。 欲吞不吞吐不吐,但見萬裏熔紅銅。 陽侯驚詫海若笑,幻出萬象真無窮。 夭矯一金蛇,獨臥洪波中。 連蜷嫋窕千萬丈,小蛇蜿蜿來相從。 熠然變火光,傾瀉玻璃宮。 浮光照曜際窮發,餘光溢出難為容。 飄飄海山亭,結抅當海衝。 我來露頂坐其上,放眼頓覺開心胸。 霞收景滅忽不見,皎皎玉境升天東。
詩的開頭四句為第一部分,寫傍晚時分太陽將落的情景。起筆就是以 “曦和禦日” 神話傳說作為發端,並直接切入日落的景色描寫中。前兩句寫太陽白天的運行,後兩句寫傍晚日落時的情景,尤其是突出了晚霞餘輝倒影深水之中的景象。其下 “海水” 十四句為第二部分,是全詩的主體和重心,描繪日落時的海麵景象。詩人細致描繪太陽回光返照在大海波濤洶湧的水麵上,形成 “欲吞不吞吐不吐,但見萬裏熔紅銅” 的魔幻場景,意境宏大壯觀、變化多端、神奇燦爛。以至於波濤之神 “陽侯”驚奇詫異,大海之神 “海若” 開懷大笑,水麵波光蕩漾,使霞光倒影變化無常,瞬間幻化出無窮無盡的動態畫麵。從遠處看去,太陽餘輝和晚霞倒影在動蕩的海水中,就像一條自由伸展屈曲而氣勢恢宏的金色巨龍,或臥或遊於洪波之中。這條巨大的金龍,“連蜷嫋窕千萬丈”,而其周圍又是無盡的 “小蛇蜿蜿來相從”。閃爍之間,巨龍與小蛇又全都變成了一片火光,傾瀉進玻璃宮似的大海當中。無邊無際的水麵上浮動著的傍晚太陽的光亮,波濤間流溢著的餘光,幻化出無限豐富的景象,難以用語言來描述和形容。其下 “飄飄” 六句為第三部分,寫觀看日落的地點。作者不僅交待了觀看和欣賞落日的地點位置 “海山亭” 與 “放眼頓覺開心胸” 的快感,而且還描寫了日落 “霞收景滅” 之後,一輪月亮 “皎皎玉境”從東方升起的夜晚景象,從而結束了全詩。前人評論此詩 “正寫落照,旁寫餘光,真能狀難狀之象”,正指出了作品藝術表現的獨特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