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古人雲:“百善孝為先。”又雲:“一孝百善開。”先輩之教常能熟記於心並力行實踐尚為做人之本,成功之基。凡事有個先後次第,謂為秩序,此乃無論為人之道抑或處事之理都不可忽視之常見。
孝道是至善,父母的愛驚天地、泣鬼神,在默默無言中成就著我們的人生,然而,大多數人卻在這樣偉大的情感麵前選擇了忽略,不斷地被欲望追逼得困苦不堪,從這一側麵也反映出現代教育的缺失。古德留下來的文化遺產中,綿延不衰的是廣博深厚的倫理孝道文化,它與禪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古代很多名人的嘉言懿行都與行孝有關,曆數上至三皇五帝之一的舜帝,超凡的覺者佛陀,聖賢孔子及學生,下至宗喀巴大師,良價禪師等等很多大成就者都有著一個驚人的相似之處,那就是“至孝”。
既然孝道造就了那麼多頂尖的大師級的人物,與他同為傳統文化的根本的禪與孝道又有著什麼樣的關聯呢?
廣東六祖寺方丈大願法師繼多場禪文化係列公益講座之後,又於2011年4月2日下午在廣東佛山市南海影劇院為上千人對《禪與孝道文化》這個主題進行了最具精典的詮釋。
“孝順的極致是禪,生活中的一切,到了最高的境界都是禪,禪的日常實踐就是孝順”。法師先以簡短精煉的話語總括了禪的基本概念和本質。又從禪與孝道文化的個體價值、禪與孝道文化的社會價值、禪與孝道文化的關係、禪與孝道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這四大方麵詳盡地進行了解說。全篇沿襲了法師固有的行雲流水般順暢自然的語言風格,雖充滿感性,但思路清晰,脈絡分明,感人至深的真實事例開啟了人們心靈深處的至善之門,那些鮮為人知的至孝故事,以及標誌著孝道文化之中所蘊含的普世倫理受到全球廣泛認同的實例都向人們有力地展示出中國的禪與孝道文化的極致生發出的大美所體現的強大力量。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孝並非那種毫無意義的懷念,應該是一種無私無畏的奉獻。正如法師所說,孝順的極致是禪,當一個人能夠把孝順父母的小孝推己及人至天下眾生,那他就是至誠心、智慧和勇氣的象征,他在人世間走一趟的時候將會不斷地散發出生命的芬芳。
尊敬的諸位善知識:
非常歡喜我們在清明節之前三天,能夠有如此殊勝的因緣來跟大家一起探討《禪與孝道文化》。孝順的極致是禪,生活中間的一切,到了最高的境界都是禪,都一定是我們真心的顯發。禪的日常實踐就是孝順。馬上就是清明節了,清明節是中國的孝親節、感恩節,在生死之間以孝貫之,即使祖先父母已經去世了,我們還是要繼續感恩、行孝,因此每一年的清明節中國人都會需要祭祀。
那麼禪與孝道這個主題,可從四個方麵來跟諸位一起探討、分享,也就是禪與孝道文化的個體價值、禪與孝道文化的社會價值、禪與孝道文化的關係、禪與孝道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
剛到的時候,我與華南農業大學的何方耀教授簡單地交談了幾句,何教授非常有智慧,他感歎地說:“現在這個時代很多人都感覺到自己沒有根,覺得我們的生命也好像沒有根一樣”。事實上禪是我們中國人靈性家族智慧傳承的根,而孝道文化是我們中國人血脈家族遺傳傳承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