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說第一個部分,就是禪與孝道文化的個體價值:
首先孝道是至善的生活藝術。
我們不一定生得漂亮,但我們一定要活得漂亮,活得漂亮就是不要被欲望所蒙蔽,不要被物質所誘惑,能夠順應天性來生活。父母親關心愛護子女是出於天性,兒女孝順父母也是出於天性。
2008年5.12地震發生以後,在四川北川縣地震災區,救災的武警戰士們在一個倒塌的房屋廢墟裏麵發現了一具三十歲左右的年輕女子的屍體,她雙膝跪在地上,雙手撐著地麵,身體已經被壓得變形了,早已經氣絕身亡了。但是非常不可思議的是,在她的懷中卻發現了一個幾個月大的嬰兒,正在安詳甜蜜的睡眠中,母親是在地震來臨的那一刹那用身體擋住壓下來的房屋,保護並且拯救了孩子。在場的武警戰士們都感動得熱淚盈眶,他們進一步發現在包裹嬰兒的小被子裏麵塞著一個手機,手機的屏幕上顯示著已經寫好的一條短信。短信說:“親愛的寶貝,如果你能活著,一定要記得,媽媽愛你。”這是年輕的媽媽給孩子的最後的祝福,地震災區這樣一幕一幕感人的場麵,為我們顯示了母愛的偉大、父愛的偉大。父母親是給你生命、包容你,對你的愛沒有半點保留的人,也是從你投胎受孕開始,就為你牽掛一生,願意為你付出一切的人。為了兒女,父母可以把自己的生命獻出來,這就是父子有親,父子這種親情的天性,也就是人的本性本善,無私無我,完全的獻身精神。聖人的教育,就是把孝道的天性保持一生。一個人能夠從小到大,自始至終都保持這種天性,並且把這種天性擴大,對待所有的人都如同對待自己的父母一樣去行孝,去獻上愛心和溫暖,這就是儒家所說的“仁”,佛家所說的“慈悲”,這樣的教育就是幫助人成聖成賢的教育。
我們無權決定生命的長短,但是有權選擇是幸福、快樂地活著,還是煩惱不幸的活著。活著的方式有四種:也就是算術的生活方式、技術的生活方式、藝術的生活方式和至善的生活方式。
算術的生活方式:有些人迷心逐物,每一天都活在功利主義的計算之中,做任何事情,跟任何人交往都要先計算我能夠得到多少利益,追求物質財富的欲望越來越大,煩惱也越來越多,這一種是醜陋的、不幸的生活方式。但是非常可悲的是,有一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為了能夠讓孩子聽話,常常采用物質獎勵的教育方法,這個是非常錯誤的。
有人在網上寫過一篇文章說他有一次到公園玩,看到一個三四歲的小孩子在草地上又爬又鬧玩得很開心,母親就跟孩子說:“寶貝,時間到了,我們應該回家了。”但是這個小孩子就是不肯回去,媽媽就從口袋裏麵掏出一塊巧克力,對著小孩麵前晃了一下,那孩子的眼睛就盯著媽媽手上的巧克力慢慢地站起來了。媽媽就說:“寶貝,想不想吃巧克力?”那小孩子說:“想呀。”媽媽就說:“如果想吃,你就跟我回家。”然後這個小孩子就乖乖地由媽媽牽著手回家去了。這個孩子對母親的呼喚可以充耳不聞,但是他麵對那一塊巧克力卻服服貼貼地跟著媽媽回家,可見在這個三四歲的小孩童的眼中,巧克力比他媽媽還重要,媽媽讓孩子這麼小的時候就已經在他的心田裏麵種下了功利的種子,隨著年齡越來越大,孩子的欲望也會逐漸地增長,長大以後,這個小孩子就很可能為了功利,而不要道義。當父母親沒有能力滿足兒女日漸增長的欲望的時候,兒女很可能就會把父母親丟棄在一邊,種種的人間悲劇都是從教育失誤引發的。
剛剛何教授也說到,說他回家鄉時聽說,有一個人有五個兒子,五子房子都建得很好,但是都不願意跟父母同住,而是讓他們住在生產隊的保管房裏麵。這些其實往往都是跟從小的教育失誤有關係。可見,如果我們采用物質獎勵教育兒女的這種方法,是在培養動物麵對物質享受的條件反射,而不是培養人的孝心,這樣培養出來的小孩子長大以後很可能就變得以自我為中心,自私任性,活在功利主義的算術的生活方式裏麵,過著煩惱不幸的生活。
技術的生活方式:還有一些人是選擇技術的生活方式,他們不會去貪著占有物質,但是他還是向外不斷地去追逐知識,父母親的教育也是在小時候很少關注小孩子的道德、人格的養成,孝順心的養成,而是關注小孩子考了多少分,這樣就讓他們養成一個習慣,不斷地去吸納很多知識,但是言行舉止卻並沒有同步變得更加文明。雖然擁有很多知識,但是活得並不快樂、並不完整。現在大部分的青年人知識都是沒問題了,技能也是沒問題了,就是不怎麼懂規矩,不怎麼守規矩,不懂得人與人相處的禮貌,不懂禮貌的人走向社會就容易處處碰壁,被他傷害過的人如果是修養不夠,就會念念想要找他的麻煩,就會給他障礙,所以踏出社會沒有什麼助緣,反而產生很多障礙。因此中國古人就會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教育的根本就是先學做人的智慧,再學做事的知識。做人的智慧是先從順應天性的孝道文化學起,先從孝順最親近的父母做起。《弟子規》就是圍繞《論語學而篇》裏麵孔子的一段話:“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就是圍繞這麼一段話展開來講做人的規矩。
《弟子規》第一篇“入則孝”,除了提出孝順父母的四個基本要求之外,還具體說明了在日常生活之中,兒女應該要做到的八件事情。孝順父母的四個基本要求就是“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但是我們做得到嗎?父母一說多了,我們就說:“我自己的事情,父母怎麼這麼囉嗦呀?”心裏麵不起逆反心理,不起反感的都很少。可見確實是我們傳統文化的根基都很缺乏了。“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在日常生活之中,子女應該做到的八件事情就是:“冬則溫,夏則凊(jìng);晨則省(xǐng),昏則定。”每天早晚請安,當然現在生活節奏這麼快,不是一定說都要早晚請安,但是這種精神要在。“出必告,反必麵;居有常,業無變”。
我們中國傳統蒙學教材中的《三字經》是側重於傳統文化的層麵,而《弟子規》是側重於文明的層麵。文化一定要落實在言行舉止的文明之中才真的有用。以前幼小的小孩子每天都會讀誦“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就能夠讓小孩子從小這種天性能夠保持,與父子有親的天性相應,長大以後就能夠成為有德行、懂禮貌、有智慧的人。但是我們現在幼兒園的識字課本裏麵教小孩子念的是:“小貓叫,小狗跳。”這個就是中國傳統文化智慧傳承斷層的悲哀。隻是教他認幾個字,但他不知道其實不單單認幾個字,小孩子從零歲到三歲或者到五六歲,這個階段是養性的教育,要順應他的天性來教育是最關鍵的,過了這個時間他天性已經蒙蔽了,再要教就很困難了。但是我們現在的教育不懂得養性的啟蒙教育,母親的教育其實應該是順應他的天性的,養性的教育是智慧的教育,不是知識的教育,所以其實這個是我們傳統文化智慧傳承已經斷層的悲哀。
藝術的生活方式:還有一些人是選擇藝術的生活方式,藝術使我們能夠超越有限的肉體生命,彰顯無限的靈性生命的大美。古人杜甫在詩歌中說:“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我們的肉體、我們的身體雖然有生老病死,不自由,但是我們能夠通過藝術,超越功利,讓千百年以後的知音能夠欣賞到生命力的大美。最近我們應邀訪問了柬埔寨,欣賞了大吳哥、小吳哥。特別是小吳哥,不愧是神話與現實完美結合;曆史與今天完美結合;天堂與人間完美結合;宗教與世俗完美結合的不朽之作,看了以後覺得特別的震撼。當時雕刻的那些人是一種什麼力量來讓他用一輩子的力量、一輩子的時間來雕刻這些藝術品呢?其實一個是信仰的力量,還有一個是以這個藝術來彰顯生命的大美。
至善的生活方式:就是懂得禪與孝道文化的人是選擇至善的生活方式。至善的生活方式就是時時刻刻與我們的本性、與我們的天性相應的生活方式,就是時時刻刻具足覺悟、覺醒、慈悲,像菩薩一樣的生活方式。《孝經》上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父母親跟兒女的親情是自然的天性,所以行孝就是順著天性而行,因此稱之為“德之本”。如果能夠把這個德之本保持一生,而且發揚光大,以孝順心來對待一切人、事、物,就能夠成賢成聖了,也就是六祖惠能大師所說的:“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可見,貪求物質的人,是活在算術的生活中;執著知識的人,雖然有文化但是被所知障蒙蔽的人,是活在技術的生活中。前麵兩種都是向外走,執著於外在的財富和過去心累積的知識,但是失去了當下的快樂自在,活得很累、很煩惱。其實真正有孝道的人、真正懂得禪的人,他是活得很輕鬆的,但是選擇算術和技術生活方式的人活得很累、很辛苦。第三種人是超越了功利的分別計較,懂得生活的藝術。第四種懂得禪與孝道的人能夠順應天性,人之道與天之道合一,開發生命的深層,選擇的是菩薩的生活方式。
其次孝道是超越生死的至誠心,是解脫悟道的大能量。
我們看《孝經紀孝行章第十》:“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孔子就是從居敬、養樂、病憂、喪哀、祭嚴五個方麵告訴我們孝順父母的具體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