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是居則致其敬。比如說北宋的文學家、書法家黃庭堅,他侍奉母親非常孝順。母親喜歡幹淨,黃庭堅每一天退朝以後,都親手為母親清洗尿罐,生怕其他人做得不盡心,母親不滿意,盡孝沒有大事小事的分別,純粹用一顆孝心去做就是與天性相應。
第二個養則致其樂。不單單是讓父母親衣食豐足,而且精神快樂。孝養父母有四個層次,也就是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誌和養父母之智。
首先是孝養父母之身。在物質生活上能夠盡力滿足父母的需要;其次,是孝養父母之心。就是要能夠讓父母開心、快樂,對父母親要非常地和顏悅色,要非常恭敬。現在有一些人是物質能夠滿足父母,但是對父母親的態度是非常不耐煩,這樣就沒有養父母之心;再次,是孝養父母之誌。父母親對我們的期望,我們努力做到,這個是養誌;第四是孝養父母的智慧,幫助父母親能夠超越生死輪回,得到解脫的大樂。正如蓮池大師所說:“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
使父母親快樂,關鍵是要有孝順父母的至誠心,不在於物質的豐厚,正如古語所說:“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跡,論跡貧家無孝子;萬惡淫為首,論跡不論心,論心世上少完人。”
第三個是病則致其憂。父母親生病的時候,真正地出自天性地非常擔心、非常憂慮,想盡一切辦法來幫助父母脫離病苦。山東省菏澤市的牡丹區有一個農民叫做戴永勝,他是2004年被評選出的中國十大孝子之一,他的母親患了癌症已經擴散了,醫生說生命不會超過一年了,戴永勝當時隻有27歲,聽醫生說已經沒有辦法治療了,他還是不死心,就在民間到處去尋找致癌的良方,走了九個省,收集了150多個治癌抗癌的良方,每一天都親自煎藥,真正做到了《弟子規》上麵所說的:“親有疾,藥先嚐,晝夜侍,不離床。”經過半年的努力,他這個孝心所感,他母親的癌細胞竟然萎縮了百分之七十,那就是奇跡,醫生說這個是不可思議的奇跡,這個奇跡完全是戴永勝以至誠的孝順心所感應的。其實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就要求讀書人要懂得醫學,醫聖張仲景說:“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金朝張子和寫的醫書就叫《儒門事親》。
佛教裏麵有一個藥師法門,也就是藥師佛開示我們怎樣實現身體健康無病苦,心理健康無煩惱,靈性健康出輪回。藥師法門裏麵,無量的法門都是告訴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如何來實現身心靈的健康,在飲食、呼吸、睡眠之中來實現健康。比如說,巧妙地運用二十四節氣來養生,也就是借助天地的力量、順應天地運行的規律來養生。
比如說清明節的時候,這時候肝火很旺,就不能夠再為父母親進補了。比如說立夏的時候要養脾,就可以用四君子湯——人參、白術、茯苓各9克,炙甘草6克,熬多一點水,然後渣不要了,用那個水再放大米進去熬粥,這樣來給父母喝,就提前能夠養脾。每個節氣都有方法,比如說大寒是最適合進補的時候,可以吃八珍湯等等。
第四個就是喪則致其哀。出自天性的哀傷。
第五個就是祭則致其嚴。祭祀祖先要莊嚴肅穆,來表達自己對祖先的恭敬,所以我們清明節祭祖是表達孝思的方式。我們看宋朝時候的黃庭堅以及高翥,都有寫過兩首《清明》的詩。
黃庭堅的詩就說:“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塚隻生愁。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候。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兩首寫《清明》的詩都是感歎生命的短暫和無常,生死的無奈,我們在無奈之中把生命交出來,無法抗拒死神,但是如果我們懂得禪,就能夠得到絕對的自由,雖然我們的身體有生滅,但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的妙用一旦彰顯的時候,就能夠成就絕對的自由。真正地實踐孝道的人也能夠與天性相應,與自性相應。
黃庭堅的詩就是講驚天動地的春雷喚醒了冬眠的動物,豐富的雨水使郊野的草木欣欣向榮,但是,無論是曾經靠在墳場乞討酒食向妻妾炫耀的齊國人,還是寧可抱樹燒死也不肯接受官位的晉國介子推,麵對死亡他們又有什麼區別呢?放眼這漫山遍野的墳墓,有誰知道他們生前是賢良還是愚昧頑固呢?
高翥的詩就說:“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狸眠塚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這個是描述清明時節家家戶戶都去祭拜祖先,所燒的紙灰飄飄揚揚撒滿空中,化作漫天的白蝴蝶,人們痛哭的淚水血跡斑斑,染成遍地的紅杜鵑。
清明節是中國的感恩節,通過清明祭掃來表示生者時時刻刻都在思念亡故的親人,肉體雖然有生死,但是我們孝順的天性是超越生死的無窮無盡的至誠心,並且遠古的祖先我們都念念不忘,那麼現前的父母,我們怎麼會不孝順呢?這是培養孝心最好的活動。我們國家從08年4月5日開始,又把清明節作為法定假日,這個是慎終追遠,民徳歸厚,培養淳厚民風的好方法,也是通過提倡孝道來促進社會和諧的好途徑。
孝道是解脫悟道的大能量。每個人都有七重身心,與此相對應的是有七個脈輪。七重身心即肉體、情緒體、理智體,意誌體,直覺體、光明體和空性體。肉體就是由我們這個地水火風所成就的;情緒體是指每個人都有喜怒哀樂的情緒;更進一步是理智體;理智體是我們能夠思維、能夠學習、能夠吸收知識;意誌體就是有一種堅強的、堅定的意誌;還有直覺體、光明體和空性體。並不是一般人所認為的就是這麼一個肉體,事實上它是有七重身心。
每一重身心都有一個樞紐,就是七個脈輪。就好像電流的脈衝一樣,也就是海底輪、生殖輪、臍輪、心輪、喉輪、眉間輪和梵頂輪,能量就通過這些脈輪的樞紐在流動。
每個人都有三種能量,也就是物質能、心能和靈能,這個世間所有的能量歸納起來就是物質能、心能和靈能了。物質能用比方說日月的能量等等;心能是我們心的力量;靈能是我們的本源,我們的生命力。滋養肉體的是物質能,我們從大地吸收五穀的精華得到物質能,我們用鼻子從空氣之中吸納精微能量,這樣來滋養身體;滋養情緒體、理智體、意誌體的是心能;滋養直覺體、光明體、空性體的是靈能。其實物質能和心能是生活力,靈能是生命力。修行,如果你在生活力上下功夫,你沒有開發生命力,那永遠難以成就,所以單單有物質能和心能是不夠的,我們要激活沉睡的靈能,解脫悟道的心要就是能量不流失,身心不分離。那為什麼藥師法門會說有七尊藥師佛呢?是因為人有七重身心。禪是在當下的身心起修,開發生命的深層;孝道也是在當下的身心起修,在無私忘我的孝順父母眾生之中,開發本具的生命力。
凡夫的身心就像有許多漏洞的篩子一樣,原來農村裏麵打了稻穀以後要把碎米去掉,就用篩子來篩米,凡夫的身心就好像有許許多多漏洞的篩子一樣,能量不停地經由感官的漏洞向外噴射流失。並且,眾生的貪婪、憤怒和愚癡使身心內在的能量之流被堵塞了,所以七個脈輪也是被堵住的。
孝順的人,純粹以出自於天性的至誠心來恭敬父母,完全沒有分別計較,完全與父母真正地融為一體,一體就沒有距離,就沒有人我對立,擴大到與一切的人、一切的事、一切的物都沒有距離,都沒有分別心,都沒有執著占有的欲望。
一體沒有距離,所以就不再向外攀緣了,就能夠把向外流散的能量截住,使能量向內流注。沒有執著占有的欲望,就能夠把向下流散的能量截住,使能量向上流動,向上流動就能夠打開被堵塞的脈輪,心輪打開的人能夠真正地將他對親人的愛擴展到對一切眾生的大愛、大慈悲心。心輪打開的人,我們就稱之為菩薩。脈輪打開了,能量就會向內流、向上流,不向外流失,懂得運用這些能量就能夠把修行者帶入甚深的禪定。甚深的禪定不是有入有出的有為定,而是自性定,與自性相應就能夠開顯生命圓滿的大智慧。
正如鮮花是在能量最飽滿的狀態下才會璀璨地盛開,同樣的,人的能量如果能夠保持一直不流失,在最飽滿的狀態之下也會燦爛地盛開,那也就是明心見性開悟。所以孝順父母不是簡單的在理上、表麵上、規矩上去做,事實上它與天性相應以後真正能夠使我們能量不流失,在當下的身心起修,所以能夠身心不分離,其實就是絕妙的甚深的修行法門,像禪一樣,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當下與自性相應、與佛性相應,直了成佛的法門,孝道也是直了成佛的法門。
我們看舜王,他的父親、繼母和弟弟都那樣害他,讓他去維修房子,然後在底下點火想把他燒死掉;讓他去挖井,又把土填下去想把他悶死掉。他很有智慧,每一次都能夠脫離災難,而之後他一點怨氣都沒有,這個是為什麼?因為他已經開啟了生命的能量,開啟了靈能,所以他能夠真正地達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他已經達到了絕對的平等心,而又能夠以大悲心憐憫那些愚癡的眾生,所以才能夠真正這樣做到,這個不是造作而做得到的,也不是表麵所說的修養而能夠做到的,而是因為他開發了內在的這種靈性的能量,所以才能夠真正地證悟無我人四相,圓滿地修孝道,那就是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