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怎樣成就明白的心(1 / 3)

怎樣才能夠成就明白的心和清淨心呢?這個“般若為導,淨土為歸”就圍繞明白心和清淨心來講。

1.念佛就是當下開佛知見,具足四緣,以真如熏無明

首先要知道,我們執持名號,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當下“開佛知見,證圓通”。佛種從緣起,我們人人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皆有佛性,皆可成佛,但是因為無量劫以來無明的雜染非常重,所以我們要有一個好的、強有力的增上緣,才能夠讓我們本有的佛性種子開顯出來,能夠出輪回,能夠成佛。

那麼阿彌陀佛無量劫的因地的修持,就以他果地的五分法身香和般若智慧光,凝聚在、濃縮在一句阿彌陀佛這個萬德洪名裏麵,以這個作為一個強有力的增上緣來開顯我們的佛性,作為一切眾生當下念佛成佛的殊勝的增上緣,來引發我們本具的如來智慧德相,所以我們執持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當下引發我們自性本具的五分法身香和般若智慧光。

我們知道一切色法要成就需要親因緣和增上緣,好像一顆黃豆,它要發芽,要結果,這個豆本身要是好的,沒有壞,沒有煮熟,要有生命力,這個是親因緣。還要有肥沃的土壤,要有陽光水分,然後它能夠發芽、成長、開花、結果。

那心法要成就需要親因緣、所緣緣、等無間緣和增上緣,我們執持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殊勝的增上緣,能夠激發我們本具如來智慧德相這個親因緣,以及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所緣緣,我們念念執持不斷,這個就是等無間緣,所以說“佛種從緣起”。我們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當下以“真如熏無明,無明分分斷,真如分分顯”,然後當下成佛道,所以這個是非常殊勝的悟門之法,成就明白心的法。

淨土法門非常殊勝,不是虛言,正如印光法師開示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直指人心者,猶當遜其奇特”。所以淨土法門就是無上深妙禪,我們執持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開佛知見,證圓通,當下念佛成佛,所以古德有讚歎說:“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隨富隨貧且隨喜,不開口笑是癡人。”對這個世間的財色名食睡不要去爭奪了,不要去爭那些蠅頭微利,而要能夠真正地念佛成佛。

這個是說念阿彌陀佛就是當下開佛知見,什麼是開佛知見呢?怎樣來開佛知見呢?《妙法蓮華經》上釋迦如來有說,如來出世的大事因緣就是令一切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怎樣把凡夫的知見轉為佛的知見呢?佛的知見是什麼呢?凡夫的知見又是什麼呢?

其實,佛的知見就是要轉凡夫的大腦思惟為聖者的靈性生命思維,凡夫的大腦思惟是什麼特性?就是運用過去心的記憶和解讀,聖者的靈性生命思惟就是覺照和欣賞。

打個比方,我們有看到眼前的這個康乃馨花,大家有看到這個花嗎?我們說“看到了”,但是你其實是真正地看到了嗎?沒有看到。凡夫眾生不能夠真正當下看到眼前的人、事、物,他隻是認識,不是真正地看到。為什麼呢?

因為我們看一個東西的時候總有二元對立。比方說看到花,我們就會調動過去所學的記憶,過去所學的植物學的知識,然後來解讀它、來比較它、來判斷它。運用過去的這個記憶力來解讀,說這個花是什麼顏色的,有黃色、有粉紅色,然後這個花的名字叫康乃馨等等,這樣有什麼錯誤呀?

因為這樣的話有二元對立,有二元對立就有生死輪回,我和外在的這個花是分離的,是對立的,人和境是對立的狀態,這個是凡夫知見,而且有過去心和當下事物的距離,我總用過去心累積的知識來解讀它、來判斷它,然後給它貼一個標簽這個叫什麼花,這個花本來是活的,它每一分每一秒每一刹那都在呼吸。

我自己也是活的,我們真心的覺照,它是不斷不斷地在覺察,這個生命的活力不斷地湧現出來,但是當我去給它貼一個標簽的時候,當下我就把它看成一個靜止的。本來它是動態的,我把它看成靜態的;本來它是活的,我把它看成死的,而且,我自己本具的智慧也就轉為用過去心的知識了,所以這個是凡夫知見呀。

佛的知見是圓滿的,不斷地湧現生命的活力,有無窮無盡的智慧湧現出來,一個活的我麵對一個活的花,然後當下融為一體,因為花也是無量因緣成就,我也是無量因緣成就,我用我的真心去看這個花的時候,不給它貼任何標簽的時候,當下根塵相接的時候就因緣重組,因緣重組就產生新的生命,就是靈性智慧命,這個靈性智慧命就是即念他佛,成我自佛,就是六祖大師所說的“弟子心中常生智慧”。

所以佛法不是知識層麵的,而是智慧層麵的,我們要能夠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就要打破凡夫知見的局限性,這個是第一重。

2.念佛就是當下成就般若,入不二門

第二重,我們念阿彌陀佛,修淨土就是當下成就般若,我們所念的阿彌陀佛,所願生的西方極樂世界都是實相般若,我們能夠念阿彌陀佛的心就是觀照般若,以觀照般若來照實相般若,以始覺來念本覺就能夠成就究竟覺,所以是心作佛是觀照般若,我們持續不斷地念阿彌陀佛,就是我們的心在作佛。

因為自佛以下九法界眾生的心體不能離念,不念四聖法界便念六凡法界,不念人天法界就念地獄、餓鬼、畜生法界,所以我們念阿彌陀佛執持名號就是當下入佛法界,就是當下心在作佛,這個是觀照般若,是心是佛就是實相般若。

是心作佛是修德,是心是佛是性德;是心作佛是始覺,是心是佛是本覺;以始覺來念本覺就能夠成就究竟覺。這個是我們要成就一顆明白的心修持的方法,這個是悟門,以明心為要。

3.以念佛來消除恐懼心,真正無有恐怖就能不起人我執法我執

那麼怎樣來成就明白的心呢?怎樣來真正地能夠通過念阿彌陀佛而明心見性呢?我們要能夠通過念阿彌陀佛來巧妙地斷人我執、斷法我執。凡夫眾生對身體有執著,因為心迷昧呀,我們總是說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都耳熟能詳,但是逢緣對境的時候,我們總是覺得很無力,總還是會容易生起貪瞋癡,為什麼?

因為貪婪和憤怒是問題,但是問題背後的問題是恐懼心。我們為什麼會貪?因為我內心有恐懼心,我們心迷的時候,總是執著於這個身體才是我,執取少分四大為我,而認為無量無量的外在的四大不是我,認為那個是境界,這個少分的四大才是我,這個就是迷了,有一個人和境的對立,其實盡虛空、遍法界都是我。但是因為迷昧,所以我隻執取少分認為這個是我,所以我的內心有恐懼,因為以這麼一個渺小的我來麵對一個浩瀚的世界,所以我的內心深處有不安全感,有恐懼心,所以總會去希望多占有一些物質,認為這樣會稍微有一點安全感,能夠消除一些恐懼心,這個是貪婪的根源——恐懼心。

為什麼會憤怒呢?因為我的心迷掉了,我擔心受到傷害,所以一不順意我就會起憤怒,而憤怒的根源也是因為我有恐懼心。所以要像《心經》上所說的觀音菩薩教誨的無有恐怖啊,要無有恐怖,要能夠成就明白的心,要能夠通過念佛來明心見性,這樣才是解決問題背後的問題,心裏麵沒有恐怖了,當然就沒有貪婪和憤怒了,不然的話總會執著於這個身體,我們也說一個《淨土聖賢錄》上的公案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