⑤洗澡後撒少量爽身粉保持皮膚幹燥。
⑥出汗較多時及時補水,喝些微甜的綠豆湯、菊花茶,清涼解暑。
⑦少吃大魚大肉等過熱及辛辣食物,多吃些冬瓜、苦瓜、西瓜等新鮮蔬菜、瓜果。
如果已經長了痱子,你可以這樣命令它們“走開”:
①停用痱子粉,不但無效還會堵塞毛孔,使用專門治療痱子的藥膏。
②擦藥前先洗淨長痱子處的皮膚,然後塗上薄薄的一層即可。
③夜裏幫寶寶更換睡姿,給皮膚“換氣通風”。
④不讓寶寶搔抓痱子,避免抓破化膿變成水皰疹。
⑤痱子一旦嚴重了,必須去看醫生。
告訴你個偏方兒,用熱毛巾治熱痱,貌似有點“以毒攻毒”的味道,但這方法有效得真的出乎你的想象。
懶技大公開——簡單又管用的“熱毛巾治痱”法!
熱毛巾治痱子遵循的依據是,熱毛巾能打開毛孔,通開汗腺,汗腺一通,痱子就拜拜了。操作方法如下:
嬰兒車,亂“坐”不得
為什麼說嬰兒車不能“亂坐”,這其實和寶寶脊柱生長發育有關。
一般來講,寶寶的骨骼柔軟,嬰幼兒期還未長成成人特有的4個彎曲,脊柱幾乎是一條直線,背部肌肉對脊柱的支持明顯缺乏力量,寶寶根本不能長時間坐著。坐的時間過長,不僅會駝背或脊柱側彎,還會影響內髒器官正常發育。
足月出生的寶寶脊柱發育的進度又決定了“坐起來”的時機。
①4個月大時才能由媽媽扶著小坐一下。
②5個月大時能被抱著坐在媽媽的膝蓋上,時間也不能長。
③6個月大時,要用手支撐獨立坐著的寶寶,因為他的身體會向前傾。
④7個月時,寶寶才終於能獨立地坐一會兒。
所以說,8個月以下的寶寶一定選用“小床式”推車。
8個月以後再用“坐式”推車。
寶寶總窩在車裏也不行,適當坐一會兒還是要抱出來換換體位的!
小手怎麼就那麼香
吃手,這是個壞習慣,戴上手套或者給手指抹點辣椒醬如何?
你恰好都猜錯!禁止吃手的這兩個辦法也非常不可取。
從生理角度看,專心吃手的寶寶非常安靜,不會打攪任何人,起初將整個小手放到嘴裏,接著開始分開吮吸2~3根手指,最後隻吸1根手指。吃手其實是寶寶進入到手指的功能分化和手眼協調的預備階段的標誌性信號之一,是智力和支配自己行為的能力均在正常發展的信號。
從心理角度來說,寶寶天生對自己的小手指就有種特別的親近感,但他們認為自己的小手和玩具一樣,屬於“外界的東西”,吃手和啃咬玩具劃等號,都是通過嘴來“了解”和“感知”的物體。更重要的是,吮吸手指還能作為“安慰劑”穩定寶寶的情緒,強製止反而會影響寶寶正常的心理發育。
不過,你得防病從口入,“小髒手”將會提高患口腔炎和腸胃炎的機率呦!
等寶寶學會坐、爬、站之後,你會發現小手指的動作隨之精細起來了,能像成年人那樣五指分工協調運動了。這時,寶寶的注意力開始發生改變——他要用手去了解和接觸、抓握更多的東西,無暇再將手塞進小嘴巴。令你擔憂的吃手逐漸就會消失了。
假如3、4歲時仍然經常吃手,這就是一種不良的行為習慣了,需要你耐心糾正才行。
懶技大公開——減少吃手次數的妙招
如果寶寶“指不離口”,你很擔心他形成“吮指癖”,解決的方法就是經常撫摸寶寶的雙手,當他想吃手的時候,及時塞給他玩具,一來轉移寶寶的注意力,二來把小手占滿,不就沒的可吃了麼?
哄寶寶入睡的NG做法
這種做法也有NG的?
當然有啦,還是“世代相傳”的NG做法哩!
NG①:越哭越要搖
寶寶未發育成熟的大腦和視網膜受損。
10個月內的寶寶是“高危人群”。搖晃使大腦在顱骨腔內不斷晃蕩,腦小血管破裂,發生輕微腦震蕩和顱內出血,嚴重者出現腦水腫或腦疝而死亡。視網膜受到影響將導致弱視或失明。
NG②:開著燈睡得穩
導致睡眠質量不佳,睡眠時間縮短,發育速度減緩。
處於發育階段的神經係統調節機能很差,通宵開燈無疑打亂了“晝明夜暗”的自然規律,正常的新陳代謝和生物鍾怎能規律?經常睡覺開小燈(光線昏暗的燈)的寶寶將來有35%的可能變成近視眼;燈火通明入睡的則高達55%!
NG③:蒙頭睡更暖和
寶寶大汗淋漓發生虛脫,還可能呼吸困難或窒息。
冬季冷,需要抗寒,可多加床小被子,沒必要把寶寶都蓋起來,小腦袋還是要露在被外,以防發生不測。
NG④:光著睡更涼爽
腹部受涼造成腸蠕動異常而腹瀉。
夏天氣溫高,但寶寶的體溫調節功能差,一陣涼爽的清風拂過就著涼了。其實,給寶寶戴個肚兜就好了嘛,這和裸睡基本劃等號,卻不會讓小肚子著涼腹瀉。
NG⑤:電褥子熱得快
導致寶寶輕度脫水。
電褥子加熱速度快且溫度高,好像很完美,但寶寶長時間睡在上麵,就好比把蘋果片一直用大火烤,結果是什麼?脫水!當寶寶哭聲嘶啞、煩躁不安時,說明身體可能已經脫水了,還不趕快多喂些白開水補充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