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雋笑著道:“道長,你也學得很世俗了,你這個出家人,要你分析當今急務,你卻拍起我的馬屁了。拍馬屁可不是急務哦。”說到後來,已經在開玩笑了。
清風子摸摸白胡子,笑道:“皇上,貧道不是拍馬屁,而是有感而發。光複中原之事,並非沒有人想過、做過,就是沒有成功過!”
他的話馬上就得到眾人讚同,道:“是啊,皇上。”
“打住,打住。”李雋揮手道:“道長,還是說急務吧。”
清風子接著道:“得其地可以耕,得其民可以戰,才是越戰越強之道。朝廷光複中原固然是喜事,不過貧道以為這才是千裏之行邁出第一步,要把中原治理好,讓中原的老百姓過上好日子,讓中原成為朝廷重要的一部分才是最終的目的。”
李雋撫掌稱妙道:“道長之言,深謀遠慮之言,朕之得道長,猶如文王之得太公。光複國土僅僅是第一步,治理好,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才是真正的帝王之業。隻有這樣,國家才能長治久安,民富兵強。”
清風子那句“得其地可以耕,得其民可以戰,才是越戰越強之道”堪稱千古至理。在這點上做得很成功的可能要推戰國時的秦國。一開始,秦國很弱小,商鞅變法之後,秦國才越來越強大,最後統一了中國。
人們認為商鞅變法僅僅是推行了新法,那就大謬特謬了,我們的曆史教科書上也僅僅是說商鞅變法秦國就強大了,實在是讓人無語。商鞅改革了秦國的法製,這點沒錯。更重要的是,商鞅還給秦國製訂了一個完整的戰略,這才是秦國真正變強的原因。
商鞅的戰略很簡單,就是向東防禦,向西發展,兼並西方那邊為數眾多的小國,得其地可以耕,得其民可以戰,秦國的實力在短時間急劇增強,很快就具備了與山東六國爭奪霸權的實力。
現代社會一個有名的舉措“以戰養戰”與秦國的做法比起來,隻能是下下之策。
“得其地可以耕,得其民可以戰,才是越戰越強之道。”李雋感歎道:“不僅僅中原,所有的國土光複之後都要治理好,使其成為朝廷重要的一部分,而不是擺設。道長的兩點看法,朕完全同意。我們就來好好研究一下,如何處理這兩點。”
也許是氣氛熱烈,一向最後發言的杜大用忍不住了,發表看法道:“皇上,臣以為道長說的渡河為急務再正確也不過了。不過,臣以為就目前態勢來看,韃子損兵折將之後,實力大損,難以在短時間內恢複,無法與朝庭抗衡。”
這是顯而易的事情,眾人點頭讚同。
“因而,臣以為渡河北伐之戰,朝廷完全可以把網撒得更大些,再做一個囚籠,把韃子在燕雲之地的軍隊一舉殲滅。”杜大用信心十足地道。
張玨脫口問出了眾人心中的想法,道:“請問杜將軍,這個囚籠怎麼做?”
眾人知道,杜大用如此有信心,必然是成竹在胸了,很是期待地看著他。
杜大用走到地圖前,指著大都道:“皇上,臣以為接下來的戰事,韃子必然是集中有限的兵力防守大都,激戰必然是在大都附近展開,朝廷正好利用韃子這種心理做一篇大文章。大都,朝廷依然采取視而不打的做法,大規模的兵力向大都運動,但是不要急著攻下來,以免韃子逃躥。”
他的話立即引起了眾人的興趣,廖勝功很感興趣地問道:“請問將軍,要如何才能圍殲韃子的軍隊?”
杜大用右手重重一下按在長城上,道:“這裏,朝廷先拿下長城,先做成囚籠,關門打狗。若如此,韃子投在燕雲之地的軍隊必然是全軍覆滅,這對以後的戰爭有很大的好處。”
李雋說出杜大用含糊其詞的話:“杜將軍用意很大膽,不過,可行。若是把韃子投在燕雲之地的軍隊被全殲的話,以後進行的戰略追擊麵臨的阻力就會減小很多。以朕看,對於大都一戰,可以實施視而不打的做法,以此把韃子部署在草原上的軍隊也吸引過來,一舉收拾掉最好。朕相信,為了保住大都,韃子會不計一切代價,這是一個很好的餌,要好好用用。”
“皇上聖明。”眾人齊聲讚同。
李雋的眼光放得很深遠,熟悉中國曆史的朋友們肯定知道,大草原一直是困擾中國兩千多年的一大軍事難題,曆朝曆代都很頭疼。要是蒙古人在大草原上部署足夠多的軍隊,那麼接下來的戰略追擊,進攻大草原的壓力會大得多。把蒙古人在草原上的有生力量調出來,一舉殲滅,對戰略追擊的好處會有多少,在座之人不會不明白,還有不齊聲叫好的道理。
“皇上,做囚籠這事,臣倒是有一點謬見。”張世傑走到地圖前,指著地圖道:“朝廷大軍兵分兩路,一路從汴京出發,渡過黃河,直取大都,以此來吸引韃子的主力。另一路,從洛陽過河,從三晉之地北上,直去長城。攻下長城,扼守住韃子北躥的通路,韃子插翅難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