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侃這個讓人恨之入骨的漢奸居然會給李雋出主意,的確是一件讓人想不到的事,由不得眾人不驚奇,他們乍聞李雋之言,沒有把眼珠掉在地上已經是很不錯了。
“這個郭侃,做事真是出人意外。”清風子也是很驚奇,摸著白胡子感慨,接過李雋遞給他的信,看了一遍,喟然而歎:“忠和就是忠和。”
一開始,他直呼郭侃之名,看了信改叫郭侃的字,自然是因為他對郭侃的看法已經改變之故,他接下來說的是:“我們這麼多人商量的事,他早就謀劃好了,其人真是深不可測。”
李雋點頭道:“道長言之有理。”把郭侃寫給他的信晃晃,道:“郭侃這封信,信中有信,一封是給朕出主意,如何北伐燕雲之事。這點,我們商討半天的策略,他就寫在信裏,我們的結論和他的提議是絲絲入扣。”
“皇上,郭侃這狗漢奸為什麼在世之日不回歸朝廷,而是在快死的時候倒給皇上出主意了?”心急的高達脫口問李雋。
李雋歎息了一聲,才回答說:“問題就在這第二封信。這第二封信其實不是信,隻是一封他以前收到的信,這封信是朕在江南決戰之時寫給郭侃的,是要他投降,現在,他把信放在一起轉回給朕。”
這一來,群臣更加迷糊了,一個個驚奇地睜大眼睛看著李雋。李雋明白他們的心思,道:“雖然這是朕寫給他的信,可是已經大為不同了。”展開他親手寫給郭侃的信道:“這封紙上有汗味,有些字跡已經模糊不清了,紙張有些折皺。”
解晉是越聽越奇,問道:“皇上,這有什麼關係啊?”
汗味,字跡模糊不清,紙張折皺這些和現在的問題根本就是八竿子也打不著的事,由不得解晉不好奇。不要說他好奇,就是張玨他們也是如他一般驚奇。
清風子,廖勝功,杜大用,柳河子四人對望一眼,長歎一聲,齊聲道:“我已胡服也!”
李陵投降匈奴後,不為匈奴出一計,埋首詩詞中,以此打發時日。到了漢宣帝時,因漢武大帝長達三十年戰爭而貧窮的國家在休養生息幾十年後又恢複了強盛,漢宣武決定對匈奴用兵,派人勸說李陵,要他回歸漢朝。李陵默然良久,喟然而歎“我已胡服”,表示不再回歸漢朝。
他雖有這話,漢宣帝並沒有放棄努力,派他的好友蘇武,就是牧羊十九年那個蘇武,在跟隨漢使回漢朝之前再去遊說他,李陵仍是沒有同意。
清風子三人突然引用李陵的話,還很是感慨,這讓原本就很迷糊的高達他們更是迷糊了,一個個把眼睛瞪得象銅鈴,眼珠都差點掉在地上,驚奇得連提問都忘了。
李雋是學者出身,有問必答,哪會忍心高達他們給這種高深問題困擾,解釋道:“信上有汗味這說明郭侃隨身攜帶,紙張折皺說明郭侃多次展閱,字跡模糊那是為淚水所濕潤。”
如此一解釋,答案就非常明晰了,郭侃多次展閱這封信,並非沒有動過回歸的念頭,並非沒有激動過,最終還是選擇了留在忽必烈身邊,和李陵當年的選擇如出一轍。
高達恨恨地道:“李陵當年雖是投降了匈奴,為的是有朝一日報漢,沒想到漢武帝因為情報出錯把他的家人給殺了,他才絕了歸漢之心。就是這樣,李陵的所作所為仍是可以諒解,他終生未為匈奴出一計,出一分力。蘇武南歸之時,托他照看妻兒,他實現了他的承諾,要是沒有他的幫助,蘇武的妻兒能不能回到漢朝與蘇武團聚還很難說。
“郭侃這狗漢奸算什麼東西?他給忽必烈這韃子出毒計,要滅我大宋朝,還親自率軍遠征江南,成了忽必烈最忠實的馬前卒,他不配和李陵比!”
老將軍性如烈火,疾惡如仇,這話說得擲地有聲,鏗鏘有力。
他的話立即引起一片共鳴聲,解晉他們是大聲叫好。
高達接著道:“到快死了,後悔了,就給皇上出主意,想以此來洗刷他的罪過,不可能!他的主意高明嗎?高明!但是,中華有人,就是沒有他,我們還不是照樣可以商量出這樣的主意?三個臭皮匠,可以頂個諸葛亮。一個人不行,可以集思廣益,大家合計合計,不就全有了嗎?”
說得慷慨激昂,又很在理,讓人不得不服。李雋點頭,道:“高將軍所言正是朕所想。要是郭侃在江南決戰之時回歸朝廷,朕會原諒他,朕想你們也會原諒他。現在,蒙古人完了,中原決戰失敗了,大勢已去,在這樣的情況下,他才想起他是漢人,應該為漢人做點事,才給朕寫了這封信,朕若是原諒了他,朕就是十足十的昏君。”
“說得好!”眾人齊聲叫好。
李雋接著道:“象郭侃那樣的人不甘埋沒,想出頭露麵,做點事,搏得青史垂名,這點朕能理解。青史留芳的道路很多,不一定就隻是為忽必烈效力。韓非埋頭著書,不照樣青史留芳嗎?《說難》《五蠹》,千年以後讀來,依然讓人深為歎服。道長之才不在郭侃之下,而道長卻選擇了隱居,高風亮節讓人歎服。以他之才,埋首著一兵書戰策,何愁不傳誦千古?何愁不青史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