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汴京篇 第八十二章 北伐燕雲(2 / 3)

“至不濟,還可以仗三尺劍,做一遊俠,除暴安良,也勝過當漢奸吧。”

一席話說得眾人點頭稱是,無不歎服。

晃著信,李雋憤慨地道:“他把信送給朕,是向朕表明,他並非不動心,並非不想回歸朝廷,隻是因為他本著‘食君之祿,忠君之事’才忠於忽必烈,不能回歸。真是可笑!食君之祿 ,忠君之事是一種美德,是一種應該發揚的美德,但那也是在同為一個民族的前提下才能成立。他忠的是誰?他忠的是忽必烈這個蒙古人,而不是漢人。他忘了,他是漢人。他如此行事,何其謬也,冤為神人之稱。”

“食人之祿,忠君之事”,是中國古代帝王們告誡臣子的話。郭侃以此為籍口,拒絕回歸,實在是大謬特謬。

“皇上辨析入微,讓人歎服。”清風子很是感歎地道。他這不是廢話嘛,李雋學者出身,辨析入微是他的強項,能不佩服嗎?

李雋笑言道:“道長,對於那些漢奸,不必手軟,一定要嚴懲,以此來警告那些心懷不軌之徒。”

“皇上請放心,貧道明白。”清風子領命。

李雋沉思了一下道:“史天澤,張弘範,罪在不赦,不必問他們要不要回歸,直接處決。到於阿術,一並殺了。”

史天澤,張弘範,阿術這三人可是讓眾人恨得牙癢癢的,李雋決心殺他們,那可是大快人心的事,眾人無不是大叫深得吾心。

“皇上,忽必烈有消息了。”段幹木喘著氣,衝進屋來,遠遠就把這條消息通報給李雋知曉。

自從汴京光複,忽必烈就神秘失蹤了,朝廷多方嚴查終是沒有結果,段幹木這話,無異於一個焦雷鳴響於耳際,李雋蹭地一下站起來,急急問道:“他在哪兒?給我們抓住了?快帶上來。”

抓住忽必烈的話,中原決戰就不是勝利一詞所能形容了,那是完勝,完美無缺。然而,段幹木的回答讓李雋大失所望,段幹木回答的是:“皇上,忽必烈已經回到北岸了。”

“什麼,讓他跑了?黃河上有我們的海軍巡視,他還能飛過去?”李雋有些難以置信,驚奇地問道。

為了抓住忽必烈,不僅僅出動了南宋海軍,還發動老百姓,可以說黃河上是三步一小船,五步一大船,連一隻鳥都不可能放過,更別說大活人了,要李雋相信忽必烈逃走了真的很難。

段幹木有點沮喪,道:“皇上,那沒用,黃河給封起來了,我們的船動不了,隻能靠岸。”很是遺憾地道:“忽必烈這韃子的狗運真好,他逃出城潛伏起來,要不是黃河封凍,他無論如何也不可能逃走。”

黃河封河後,冰層厚達數米,可以在上麵開坦克,船隻哪裏還能停在河裏,隻有靠岸一途了。當然,封河後,原本無法逾越的黃河一下子變成了坦途,忽必烈肯定是趁機逃過黃河,回到華北。

“這這這……”李雋一口氣不知道說了多少個這字,才道:“黃河中遊不是很少封河嗎?一百年也遇不上一次,怎麼就這麼巧,偏偏給我們遇上了?還是在這關鍵時刻,這不是存心和我們作對嗎?真的是人算不如天算。”

黃河封河主要地段是在內蒙,山東一帶,三門峽附近有時也會封河,開封附近封河很少很少發生,今年卻發生了,任誰得到這條消息都會沮喪。眾人都是默然,就是清風子都不得感歎忽必烈的運氣真是太好了,好得讓人難以置信。

“皇上,河封得好寬哦,最長的一段足足有上百裏之長。”段幹木很是無奈地道:“成了坦途,人走在上麵,根本不用擔心掉下去。”

黃河中遊封河百年難得一遇,封河幾十裏已經罕見了,沒想到居然一封就是上百裏之長,更是千年也不見得能遇不到一次,李雋的眼珠再次瞪出來了,突然猛拍腦門,問道:“幹木,你說什麼?封了一百裏?”

“哎,哪才止一百裏。”段幹木回答道:“你說這天怪不怪,最長的一段是一百多裏,這樣的河段還有好幾個。從開封到洛陽這一帶幾乎都給封起來了。”

李雋瞪著眼睛問道:“真的嗎?”

“真的。”段幹木想也沒有想,脫口答道。

李雋一連問了三個“真的嗎”,段幹木的回答就變了,道:“皇上,你這是怎麼了?臣哪敢說假話,句句實言。”

“太好了!幹木,你告訴朕一個天大的好消息!”李雋興奮得幾乎是唱出來的,道:“中遊封河不多見,從汴京封到洛陽更是少之又少,朕是難以置信,才多問了你幾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