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韃子的舉動非同尋常。”張世傑很是擔心地向李雋彙報,道:“在我們包圍圈中的韃子現在正在集中,先前那種各自為戰,各守一地,彼此互不呼應的態勢已經沒有了,臣以為必然是忽必烈改變了作法。”
李雋點頭讚同他的分析道:“那是必然。我們之所以進展神速,如入無人之境,原因是多方麵的,既有我們的原因,也有韃子的原因。韃子方麵主要是因為沒有統一的協調指揮,軍隊分散,各自為戰,成了一架多頭馬車,力量沒有往一塊使,才為我們所乘。
“在遭到我軍突如其來的打擊後,忽必烈必然會清醒過來,采取行動,派出得力將領把這些分處各地的軍隊收攏,撤出我們的包圍圈,防守主要的地域和城池,找準機會給我們一下狠的。”
高達少有地沒有罵人,摸著白胡子,道:“皇上聖明,臣也是這麼看。皇上,臣擔心歐將軍和解將軍推進過快,後續部隊難以跟上,這就會造成空隙,會給韃子北躥創造條件。皇上,是不是該命令解晉和歐軍行馬上收網,先把包圍圈中的敵人吃掉再說。”
李雋沒有說話,看著張世傑。張世傑明白李雋是在征詢他的意見,道:“皇上,高將軍說得有道理,臣也為此擔心。不過,這事還真有點難辦,現在就收網吧,固然穩妥,但是卻使我們錯失了大好機會,會白白喪失北進的良機。要是不收網吧,一旦讓韃子逃出去,會給我們以後的作戰帶來很大困難。臣愚昧,還請皇上裁示。”
如此說話,大有首鼠兩端之嫌疑,不過,李雋卻不這麼認為,正如張世傑所言,早收網是穩妥之策,但是戰果不大。要是不收網,把網張得更大,成功之後的戰果固然很大,但風險也隨之增大,要是忽必烈在前麵組織起有效的防禦,阻止兩支騎兵的推進。趁後續部隊沒有趕到的良機把解晉和歐軍行兩路大軍給反包圍,問題可就大了,正應了一句老話“偷雞不成,反蝕把米”。
高達看著地圖,很是為難地道:“老夫打了一輩子的仗,什麼硬仗惡仗沒有經曆過,就是沒有經曆過今天這樣兩難的仗。皇上,還是你拿主意吧,臣可是難以決斷了。”
“這種仗早就為曆史所證明了,二戰特別明顯,要是我下令停止攻擊,和那位元首有什麼兩樣呢?”李雋在心裏如是想,道:“你們的擔心不無道理,不過,你們忽略了一點,這種仗不是在於兵力的多少,也不是在於計謀的巧妙與否,而是在於決心。”
張世傑聽得莫明所以,高達也迷糊了,道:“皇上,給你這麼一說,臣有點暈乎乎的,摸不著東西南北了。皇上,你直說了吧,要不臣就成了聽天書。”
李雋接著道:“有道是‘狹路相逢勇者勝’,要是忽必烈趁我們後續部隊沒有趕到的良機,在這裏設伏,阻止解將軍和歐將軍的推進,再在這裏派出一支軍隊切斷他們的後路,把他們包圍起來,他們就會陷入孤軍深入,曹彬當年的舊事就會重演。”
“是啊,臣擔心的就是這事。”張世傑和高達同聲說了出來。
李雋話鋒一轉,道:“這是一個美好的構想,事實卻是忽必烈他一定會這麼做,結果就不是他預期的那樣全殲這兩支軍隊,而是他會撞在南牆上,會給撞得頭破血流。”
要是忽必烈真的如此部署,這局麵對南宋就很不利了,卻給李雋得出相反的結論,饒是張高兩人身經百戰,作戰經驗極其豐富,也是驚奇不置,難以理解地打量著李雋,道:“皇上,這是為什麼?”
李雋笑言道:“太宗當年北伐,五路出兵,各自為戰,路與路之間是各行其是,彼此之間難以協調,這才導致了曹彬進展最為神速,而其他四路進展緩慢,不能給他提供有效的支援,才為蕭太後所乘。這種分路出擊的戰術,漢武帝在對匈奴初期的戰爭中也曾使用過,那是因為當時他沒有可以派遣的主將,才如此做,目的是打出一批能征善戰的將領,大將軍衛青正是在他這套戰術中脫穎而出。
“太宗太年可以設立主將,他卻沒有設立,五路軍隊沒有統一的指揮與調度,沒有把力量凝聚在一起,這才是失敗的關鍵,並不是為人們所說的他是趁契丹國喪出兵,激起了契丹人的敵愾之心。”
張世傑若有所悟,問道:“皇上的意思是不是要在前麵設立一位主將?”
李雋點頭道:“兩支騎兵進展神速,我們一時之間難以跟上,為了不使他們互不協調,朕是打算臨時任命一位將領,統一協調他們的行動,以便臨敵製機。”
“這倒是很有必要。”高達也是讚成,問道:“皇上,誰合適呢?”
李雋笑著道:“解將軍和歐將軍都很優秀,兩位隨便哪一位都可擔此重任。不過,朕想歐將軍曾經是解將軍的副將,兩人共事有一段時間,還是以解晉為宜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