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汴京篇 第八十七章 第二戰場(2 / 3)

“小驃騎能征善戰,作戰風格多變,如天馬行空,無拘無束。”張世傑點評道:“同時,他的膽氣十足,絕不會缺少打勝仗的決心,由他出任前線的指揮再合適不過了。”

高達很是遺憾地道:“可惜老夫不能身臨前線,參與這一盛事。”

李雋接著道:“為了加強他們的力量,朕決定把火槍兵和特種步兵也派出去,讓他們秘密北上,打忽必烈一個措手不及。”

“這太好了。”高達幾乎是唱出來的,道:“火槍兵的火力猛,有了他們作突擊力量,忽必烈這韃子有得受了。”

張世傑沉思道:“特種步兵的行動要受道路的約束,那就要他們從這裏沿著官道前進。對了,皇上,應該給解將軍下令,要他清理官道,為特種步兵的推進創造條件。”

“那是必須的。”李雋很是讚成,道:“同時下令,全軍不用顧忌隊形,全速前進!給前線以有力的支援。”

高達計算著道:“這一來,前線就有十萬之眾,這可是我們的精銳啊,一個可以頂三個韃子,忽必烈這韃子要想一口氣吃掉他們,沒有三十萬之眾是不可能完成。現在的忽必烈,他就是搜兵簡卒,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集結如此之多的軍隊。再說了,我們全力推進,給他的壓力會很大。即使解將軍他們打得不夠好,也可以頂住一段時間,我們就可以趕到,到那時,一個裏應外合下來,韃子能有幾人活下來?”說到後來很是興奮了。

“高將軍,還有一點你還沒有計算進去。廖將軍馬上就會動手了,忽必烈這韃子根本就不可能在我們正麵集中一支大軍。”張世傑也是興奮了,道:“南牆,對,忽必烈這韃子一定會撞到南牆上了。”

“孤島漫傳秦帝跡,長城自是萬年功”,廖勝功站在船頭,望著碣石港脫口吟道。

秦帝是指秦始皇,長城是秦始皇在戰國時期原長城基礎上進行修建,成了他的標誌之一。一提起秦始皇,我們首先想到的建築就是長城,首先想到的曆史事件就是他滅掉山東六國,統一中國的曆史大事件。

那麼,秦始皇和秦皇島的關係是什麼呢?秦皇島是以秦始皇之名而命名,這是對於我們後人來說是正確的,對於古人來說就不正確了。

在古代,秦皇島僅是一座孤島,為海水環繞,稱為碣石。到了清代,才成為島連島,後來才命名為秦皇島,成了我們現在著名的旅遊景區。

秦皇島以一座繁華的城市載入史冊的曆史並不長,但是作為人文景觀,其曆史卻是相當悠久,在秦始皇之後漢武大帝、魏武帝曹操、唐太宗之輩都曾到過這裏。

曹操著名的詩作《觀滄海》就是在這裏寫成,“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幸甚至哉,歌以詠誌!”,讓人有夢幻般的感

站在廖勝功旁邊的趙良淳也是詩興大發,脫口吟道:“披襟眺滄海,憑軾玩春芳。積流橫地紀,疏派引天潢。 仙氣凝三嶺,和風扇八荒。拂潮雲布色,穿浪日舒光。照岸花分彩,迷雲雁斷行。懷卑運深廣,持滿守靈長。 有形非易測,無源詎可量。 洪濤經變野,翠島屢成桑。之罘思漢帝,碣石想秦皇。霓裳非本意,端拱是圖王。”

他吟的是唐太宗的《春日觀海》詩,唐太宗當年東征高麗,來到此處,詩興大發寫下此詩。唐太宗是中國曆史上一個文治武功鼎盛的帝王,以善於納諫著稱,開創了中國曆史上著名的“貞觀盛世”。但是,他有兩個短處,一是字寫得不怎麼樣,卻喜書聖王羲之的《蘭亭序》,最終弄到手,給他帶入墳墓裏,不知所蹤,毀掉了中國曆史上書法的最高成就,多為後人譏諷。

二是他的詩作沒有什麼氣勢,頗有矯情之嫌,反倒不如武則天的詩作,清氣之中帶有巾幗須眉之氣。這首《春日觀海》單從文學上講,並沒什麼出奇之處,趙良淳之所以吟頌他的詩,那是因為胸中感慨萬千。

碣石最早屬於孤竹國,不食周粟,餓死首陽山的伯夷叔齊這兩位商朝遺民就是孤竹君的兒子,因其高尚的潔操為後人稱頌,《史記》給了他們很高的地位。

後來,孤竹國為齊桓公所滅,並入燕國。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駕臨至此,成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駕臨此地的皇帝,在他之後的漢武帝、魏武帝、唐太宗這些大有為之君先後到過這裏,不是刻石勒功就是吟詩作賦,唯獨宋代沒有一個皇帝駕臨過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