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雋環視眾人,廖勝功們都是點頭讚同,李雋笑道:“你們都這樣認為,那就這麼辦,這就是朕把揚明道長和楊威兩位請來的原因所在。”站起身,走到地圖前,指著地圖道:“西北、西域、西藏就由楊威率領一個使團前去,東北由揚明道長率領一個使團。你們的任務就是要說服這些地方歸順朝廷,你們的談判沒有底線,隻有一句話:歸順還是不歸順?不歸順,則戰!”李雋氣勢威猛地說。
維護國家的統一,領土的完整,是神聖的使命,為了達到目的,李雋必然是不惜一戰。眾人感覺到了李雋的氣勢,聳然動容,道:“不負皇上厚望!”
“朕想過了,對於歸順的,不能再象以前那樣,封王封侯,甚至要他們屏藩,做朝廷的屏障。”李雋說出一個讓眾人都很驚訝的計劃:“軍令、政令要統一,全部由朝廷掌控,可以給他們一些自治的權力,朝廷要派人來治理,並且是這些地方的主官。至於副手,可以從當地選拔。”
西漢擊破匈奴,隻是讓匈奴內遷,沒有收掉單於的軍權,時不時就會發生襲擾邊境的事件。這種屏藩製度的缺點非常明顯,因為沒有統一的軍令與政令,往往不聽中央政府的,尾大不掉,難以處置。現在推行的自治政策,比起古代推行的屏藩製度高明很多。
廖勝功很是興奮地一語道破關鍵,道:“沒有了軍隊,想作亂都不可能。頭號人物由朝廷指派,這些地方就牢牢控製在朝廷手裏,想亂也亂不了。皇上此計大妙,可與秦始皇廢分封、立郡縣媲美!”
“什麼妙計,我來那個時代早就在實行了,我隻不過是在用他人的智慧而已。”李雋在心裏不敢領受廖勝功的讚美,道:“西藏高原地區,不利於騎兵作戰,朕以為就由黃漢將軍的步兵為主,再把代遠軍的火槍兵派過去,可保此地無事。西域遠隔萬裏,很多事情需要臨機決斷,柳將軍最合適。東北富饒之地,就由君玉率軍進駐。”
柳河子他們領旨。李雋接著部署,道:“柳河子,黃漢,代遠軍,你們先到河西走廊駐軍,等待談判結果再進軍。要是不歸順,直接打過去,不必對客氣,對那些心存幻想,想分裂國家的人不必手軟,殺掉就是。”
“皇上請放心,臣明白。”張玨很是興奮地道:“臣在大理可是處理過幾起,很有心得呢。”
他的話引來一片輕快的笑聲。
“一個朝代要興盛不是太難,最難的是長盛不衰,殷鑒不遠,朝廷要吸取曆史的教訓,從中找到適合我們的經驗。”李雋沉思著道:“秦代迅速崛起,而又很快就滅亡了,究其原因不外一句話,就是賈誼的評論沒有‘因時而改政’,山東六國已經不複存在了,國家已經統一了,秦始皇沒有把戰國時期的‘特別之法’改變成承平之時的法令,再有使用民力過當,才有秦代的滅亡。朝廷現在麵臨著新的局勢,也要改變一些作法,對於韃子,以前他們欺壓我們,打我們,我們以血還血,是正當的。現在不同了,朝廷強大起來了,要進行戰略追擊,不能以仇恨之心進行這件事,而是要盡量善待善撫,化解仇恨,達到民族融合(按:請朋友們品品融合一詞)的目的。
“對於那些投降朝廷的蒙古人,要善待優撫,對於那些頑抗到底的要堅決打擊,絕不留情。漢武帝對匈奴的戰爭中就曾使用過為數不少的匈奴士兵,他的托孤重臣金日磾還是匈奴王子,我們也應該有這種氣魄。”
柳河子分析著道:“從感情上說,寬恕韃子,實是讓人難以接受。不過,仔細一想,現在寬恕韃子,對那些投降的韃子進行優扶,對於朝廷有莫大的好處,一則可以減少進軍漠北的壓力,二則也有利於漠北的長治久安。皇上,臣無異言。”
眾人一個接一個地表態,表示支持李雋的意見,隻有高達摸著白胡子不說話。李雋看著他,問道:“高將軍,你怎麼看?”
“皇上,臣年紀一大把了,殺也殺夠了,不想殺了。”高達非常簡單地道,他的意思非常明顯,支持李雋的看法。
李雋最擔心的就是將軍在這件事情上的不合作,他們不象李雋一樣,他們對蒙古人的仇恨很深,要是不接受也是情理中事,能夠得到眾人的一致支持,李雋很是欣慰,道:“為了爭取蒙古人的民心,朕決定把忽必烈夫婦按照蒙古人的可汗禮儀厚葬。長城已經拿下,出兵漠北的時機已經成熟,該是給韃子最後一擊的時間了。朕決定,這次出兵漠北,由廖將軍統一指揮。草原廣袤,主要是靠騎兵機動作戰,朕決定這次出動所有的騎兵,投入所有的馬匹,趙僉、歐軍行、解晉全部參戰。趙良淳也出征。高將軍年紀大了,也該歇歇了,你就負責大軍的後勤保證。”
眾將齊聲領旨。
中國曆史上有一個不錯的傳承,那就是對於前代的帝王之家能存則存,能封王就封王,當然是要在可以控製的範圍內。象楚霸王那樣把秦始皇的後人子嬰給殺了,把阿房宮給燒了,實在是一樁暴行。
對於忽必烈,隻以蒙古人的可汗禮節安葬,而不以漢人的皇帝禮節,是出於不承認他對中原的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