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汴京篇 第九十一章 一統華夏(1 / 3)

“坐坐,都坐下。”李雋招手要眾人坐下,笑言道:“你們應該發現了,今天來參加我們議事的人與往常不一樣。除了廖將軍你們這些常客外,還多了幾個生麵孔。說是生麵孔,僅僅是指他們沒有參加過我們的議事,並不是說他們沒有建樹,相反,他們對我們的光複大業做出過很重要的貢獻。這位是道長的高足,揚明道長。這位,是楊威。他們的事跡,朕不用說了,想必你們都知道了。”

揚明出使元廷,折辱過忽必烈;揚威在萬難之際出使蒙古軍中,給伯顏送過“禮”,氣得伯顏吐血,伯顏之死和他有很大關係。二人的名頭非常大,廖勝功他們哪有不知之理,廖勝功他們向二人點頭致意,二人還禮。

等廖勝功他們打過招呼,李雋接著道:“今天把你們召集到大都來,主要是討論兩件事情,這兩件事說到底還是一件事,那就是進行戰略追擊,徹底一統華夏的事情,對此,你們有什麼看法,暢所欲言。”

廖勝功這位軍中第一人想了一下,道:“皇上,臣以為朝廷目前要做好兩件事,一件是做好軍事出擊的準備,另一件就是應該趁朝廷光複中原、燕雲之地,兵威大振之際,派出使臣,遊說各地,要那些心存觀望的人認清形勢,歸順朝廷。”

李雋曆來是最後做總結性發言,這次卻是打破常規,歎道:“知朕者,廖將軍也!朕也是這麼想,才把揚明道長和楊威請來。《孫子》有雲‘不戰而屈人之兵’,這固然是兵法的最高境界,但是曆觀古今,適用者廖廖,究其原因還是在於其條件難以達到,故而有人認為是空談之言。要實現不戰而屈人之兵,必須要有強大的實力為後盾,經曆中原決戰和光複燕雲之戰,朝廷的實力大為提升,已經具備了實施這一目標的條件。”

經過這兩次大戰,南宋的軍事實力劇增,實際控製的領土驟增,人口、土地都有了質的提高,比以前多了許多,實力空前強大。對於這點,是共識,廖勝功他們點頭讚同道:“這都是皇上聖明,才有今日之盛!”

李雋擺手,道:“你們不要一味拍朕的馬屁,說好話。朕要你們記住一句話:善始者,也要善終,方稱完美!在曆史上,很多人能善始,卻不能善終。李存勖的事情就是前代之事,前期勵精圖治,後唐有中興之氣,到了後來卻是與伶人為舞,隻知玩樂,不理國政,最後身死人手。我們是打了勝仗,從臨安一路打到燕雲之地,是值得高興,這是人之常情嘛!但是,你們要記住,不能驕傲,要戒驕戒躁。任重而道遠,諸位仍需努力!”

“臣謹記皇上教誨!”廖勝功他們受教。

李雋接著道:“可以肯定地說,仗即將打完了,朝廷將把主要精力放在重建上,要把我們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建設好,保護好,因而要進行一係列重大的調整,這些調整不僅僅是經濟方麵的,還要涉及到軍事。

“對於軍隊,朕決定要精簡,在現有的軍製基礎上進行一場改革。軍隊的數量雖然減少了,但是並不是‘刀槍入庫,馬放南山’,什麼事都不做。相反,軍隊的作用要強化,要裝備更加先進的武器,要研究更能適應戰爭需要的軍事理論,對軍卒、對軍官、對將領都要進行嚴格的培訓,製定更加適宜的軍事戰略。還有一點,朕準備推行軍銜製和勳章獎勵製度。

“歸結到一句話:堅決不能學司馬炎,去效無用之空談,廢除國之武備。朝廷一定要掌握一支精銳的軍隊,以備不時之需。”

司馬炎這人很難給他一個定位,你說他迂腐吧,他結束三國戰亂,統一了國家,稱得上富有雄材。說他聖明嘛,卻做了一件讓人哭笑不得的蠢事,那就是在統一國家之後,聽信儒家的邪辟之說,仿效周武王“刀槍入庫,馬放南山”,不是全部,也是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國家的軍備。以至於“八王之亂”起,朝廷無力平叛。這事遺害無窮,最終造成了兩晉南北朝、五胡亂華的大分裂時期,中國進入了第一個長達數個世紀的大分裂時代。

“《司馬法》有雲‘天下雖安,忘戰必危’,皇上這是高瞻遠矚之舉措,臣等實無異言。”廖勝功他們很是讚同李雋的看法。

對於將軍們的表態,李雋很是欣慰,道:“這事雖然還有點時間,但是也該提上日程了。現在,我們還是來討論一下目前的形勢。現在的態勢,朝廷除了漠北,東北,西北,西域和西藏沒有歸入版圖以外,唐時的領土已經全部光複了。在這些沒有光複的地方,朕認為除了漠北必有一戰以外,其餘地方都可以遣一介之使去曉明大義,必然是望風而下。”

這話用現代話來說就是派一個談判代表過去,通過談判,和平收回。

張玨很是讚同李雋的看法,道:“皇上這話可是說到臣心裏去了。臣也認為現在朝廷兵鋒正勁,這些地方沒有膽量與朝廷作對,隻要我們的使臣到了,必將歸順朝庭。”

張世傑思考了一下,道:“皇上,臣以為在派出使臣以外,還是要做好軍事的上準備,要把軍隊派過去,造成一種大兵壓境的聲勢,前有使臣的甘言厚詞,大軍威之於後,不降也得降。”

“張將軍此計甚高!皇上,臣也認為如此甚好。”高達忍不住拍掌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