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看到蒙娜麗莎時,若覺得內心寧靜,那麼,你被暗示了。
經典實驗:“殺人”真凶
某電線維護員的周圍全是高壓電器設備,他就是常年在這樣的環境中工作。雖然所有的防護措施他都做到了,但他心裏還是被一種莫名的恐懼感所籠罩,他擔心自己會命喪電壓之下。某天他無意中碰到了一根電線,當即倒地身亡,身體特征都表現出“觸電身亡”的事實:皺縮的皮膚呈紫藍色。但在屍檢的時候卻發現了一個不爭的事實:當時那個工人確實碰到了電線,但是電線沒有電--殺死他的真凶是懼怕觸電的心理暗示。
類似這樣的現象在蘇聯也出現過:某人無意中被關進了冷藏車。次日清晨,人們發現他已經喪命於冷藏車中,所有身體特征表明他是被凍死的,但有一點讓人對他的死因產生了懷疑,那輛冷藏車的冷凍機並沒有打開,冷櫃溫度和外邊溫度是一樣的,而這樣的溫度是不足以置人於死地的。也許是這位不幸被關在冷藏車裏的倒黴蛋兒產生了被凍死的心理,體征也因這種心理產生了變化,最後他真的被凍死了。
極度憤怒和極度恐懼都會讓生理特征產生極端的變化,腎上腺素都是因這兩者而增加,並減少血液對身體一些部位的供應。充分的血液可以確保肌肉獲得能量,肌肉也因此發揮出更大的效能,這往往能助人在生死關頭起到逃生的作用。但應激反應也有不好的一麵,在血液減少供應時,氧氣也因紅細胞的減少而遞減,毛細血管中的含氧量降低,血漿就會滲入血管周圍的組織,如果憤怒和恐懼不斷延長,最後直接導致人體血液不暢而亡。
血壓降低是因血液流通量減少,繼而導致惡性循環,那些負責維持血流循環的器官的功能因血壓降低產生功能障礙,長此以往,直至最後殞命。至於上述兩個案例中的死者並沒有接觸到讓他們致死的東西,但出現了相關的死亡體征,現在尚無科學能對其做出解釋。
相關實驗
A.墨菲效應
實驗原理:當我們心存僥幸時,災難往往就降臨了。
實驗主持人:墨菲。
實驗對象:麵包。
實驗過程及結果:
墨菲是一位美國空軍上尉工程師,他覺得他的一位同事就是個十足的倒黴蛋兒,他曾這樣評價他的同事:“如果你想搞砸一件事情,那就讓他去做吧。”不經意的一句玩笑話在全美迅速流行開來,甚至傳到了世界每一個角落,最後產生了墨菲效應:假如你把一片麵包不小心弄到了地上,這片麵包的任意一麵都有可能著地。但如果你把一片一麵塗有果醬的麵包弄到了地上,常常是有果醬的一麵著地。換而言之就是:如果某件事有變壞的可能,那麼真的就可能將“壞”變為現實。墨菲效應對很多事情都產生了影響,它揭示了一種獨特的社會及自然現象。
實驗聯想:
管理哲學的一個論點和墨菲效應是一致的,這是一種悲觀主義元素,我們應該學會“得不喜,失不憂”,在生活中隨時接受失敗和成功的挑戰,有人認為萬事皆可行,隻要勇往直前,終有成功一日,可他們卻忽略了一點,世間不存在百戰不敗的事例,人生中難免遭遇挫折。反之我們樂觀一些:“若要成功,總會成功”,墨菲理論並沒有說明事情一定會到必敗或是必成的結果,它隻是告誡人們,可能會發生的事,總會發生。
B.灼傷自己的凶手
實驗原理:傷害我們的,常常是我們自己那顆脆弱的心。
實驗主持人:美國心理協會。
實驗對象:誌願者。
實驗過程及結果:
受試者的皮膚上貼著像郵票大小的濕紙片,主試告訴受試者,皮膚會因為貼上這些濕紙片後發燒。過了一會兒,揭去紙片的皮膚果然變紅了。緊接著,主試又將一塊金屬硬幣放到受試者的手臂上,並告訴受試者這是一塊用火烤過的硬幣,皮膚會被這枚硬幣燙傷。過了一會兒,主試拿下這枚硬幣,受試者的手臂上果然呈現出二級燒傷狀的水泡。
實驗聯想:
心理學提出,人們的心理都會產生一種傾向性,就是下意識地維護“自主的”地位,不願意別人幹涉或是控製自己。從這個角度看出,直接勸說、指示或命令並沒有暗示的作用大。例如,對孩子說:“趕緊睡覺!”“閉上眼睛!”常常得不到收效,孩子有時還會因此變得更加興奮。這時,你不如給孩子講個故事:“某天,小狗想出去和小夥伴們玩耍。狗媽媽對小狗說其他小夥伴們都已經休息了。小狗不相信,堅持要出去看看,路過河邊它看到小魚兒都睡覺了。路過樹林它看到小熊也休息了。它們都閉上了眼睛,它們都休息了。小狗想,我也要休息,因為媽媽說的是正確的。於是,他……”
故事講到這個時候,注意要使用那種疲倦的語調對孩子說,還要不斷將“睡覺了”“閉眼了”等話語重複,聲音漸漸變弱,直到最後不發聲。講故事的時候你還要配上不斷打哈欠的動作,孩子會因此受到影響,直至入睡。試試吧,很有效果!
有一座工廠在美國田納西州,這家工廠從附近的農村招募了很多工人。
從附近農村招募的這些工人,因為總覺得車間裏空氣稀薄,開始變得不習慣在車間裏工作,顧慮重重,最後導致工作效率降低。後來,這家工廠的管理者想了一個辦法:他將一條條輕薄的綢巾係在窗戶上,不斷飄動著的綢巾,說明空氣從窗外源源不斷地湧進。工人們的這種不適應車間工作的“心態”也得以消除,隨之也將工作效率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