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對冷漠說NO(3 / 3)

所以,不能將道德下滑歸罪於冷漠。比如說在一定場合內,身邊都是朋友,或在社交場所,那些不讓座的人,他們反而顯得非常有風度,這是因為有他們的朋友在場,對他們形成了這種約束力。

但這樣的人為什麼一置身在陌生環境下,就都出現了這種漠視的症狀呢?這是因為分散責任的心理使然。美國心理學家拉塔奈和達利認為,人們看到處於緊急狀態情境中的陌生人,沒有做出救援的選擇,不是因為他們沒有人性,而是因為還有其他人也在場,讓他們降低了自己的責任意識,從而放棄援救動機。這種現象又稱為“旁觀者效應”。具體表現為以下幾種心理:

1.認為這麼多人在場,自己沒必要采取行動。多人場合會增加情境的複雜性,影響個人判斷,對此當事人無法準確判斷真相,從而以為不必采取行動,或放棄及時采取行動。

2.認為別人會先於自己行動。這些人腦子裏想的是:有這麼多人,肯定會有人第一個站出來。而事實卻是,正是因為很多人在場,大家都揣著這樣的想法,從而淡化了自己的責任感,不該發生的事情就這樣發生了。

3.認為即便發生了不好的事情,有這麼多人在場,也不是我一個人的責任,這是大家的責任,他們對事情的結局推卸了責任。

這並不是為這些不讓座的人找理由開脫,而是要說明“責任擴散”導致了不見義勇為、不讓座等不道德行為的出現。因為身處陌生的環境中,人們所感受到的道德譴責的力度沒有那麼大,而且會在下次類似的環境中做出同樣的漠視選擇,源源不斷地對周圍環境產生影響,致使冷漠像瘟疫一樣在社會上傳播開來。出現這種情況是我們整個社會的悲哀,不單單隻是一個人的悲哀!

所以,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現象,有人認為這是當下人們患上的一種“精神慢性病”,這種病會讓人的道德淪喪,並且對社會發展造成很大的負麵影響。所以,這種“精神慢性病”應加以消除。

台灣的高振東先生曾大聲呼喊:“天下興亡,我的責任。”他說,隻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其實是人人無責,而“我的責任”就可以從小事做起,從我做起,從對老人讓座這樣的小事開始。這是我的責任,也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要明確個人職責範圍,不管處在什麼樣的環境中,隻有這樣,才能讓我們的道德升華。不然,這就是個冷漠的道德墮落的世界。

小結

當兒時放飛的風箏已經消失在無邊的天際;當青春的花朵在歲月的長河中漸漸凋零;當理想與道德被現實衝擊得無影無蹤;當精神世界被無限的物質化所取代。我們誠實樸素的心隻能在角落裏哭泣,我們在理想和冷漠之間左右為難。

作家盧躍剛在《大國寡民》中說:“貧窮與愚昧並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冷漠和麻木。”這句話很有點味道,有種禪機。

某人駕車到異地遊玩,因為路況不熟,一路上隻能采取問路的方式前進,怎知滿臉笑容換來的回答卻都是一樣:“不知道。”後來總算在一位老婆婆的指引下到達終點。在接近終點時,因為出現了岔路口,那人不知道該往哪裏走了。於是他便下車客氣地向一位大叔打聽。一連問了這位大叔好幾次,大叔都沒給出答複。後見這位大叔旁邊有個小孩,便又問:“小兄弟,你知道應該走哪條路?“看你給多少指路錢了!”小孩老氣橫秋的回答讓那個人感到心痛。

作家葉文東曾以“冷漠的盡頭是麻木,麻木的盡頭是死亡”這樣的警世之言警醒著世間每一個冷漠之人。

拒絕冷漠,人生才會多姿多彩,世界也因此變得更有活力。很多人因冷漠而感到恐懼:狼,是不是又來了?

是啊!蒼茫的宇宙,邈遠的時空,沉重的曆史,需要我們勇敢地前行,需要我們去抒寫生命在曆史長河中的光彩與意義。隻要我們拒絕了冷漠,相信明天會是一片豔陽天。

從現在起,審視自己,去緊握火熱的青春!

從我做起,審視自己,去鍛造輝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