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可以蒙蔽很多東西,卻蒙蔽不了智者的眼睛。
經典實驗:恐懼的根源
美國有個心理學家名叫華生(Watson),他通過研究認為,恐懼可以通過學習而產生,同樣也可以通過學習而消除。
為了證明他的觀點,他找來一個剛剛出生11個月名叫阿爾伯特(Albert)的嬰兒作被試者。他的第一個實驗是想使阿爾伯特對大白鼠產生恐懼反應。
實驗一開始,他發現孩子聽到大的聲音和失去支持時,便產生恐懼反應,還發現不管是什麼東西,隻要距離他在十二英寸之內,他就會設法得到,得到之後便擺弄它。這個孩子對巨大聲響的反應同其他孩子的反應是一樣的。華生找來一根直徑一英寸,長三英尺的鋼棍,當用錘子敲擊這根鋼棍時,孩子便產生明顯的恐懼反應,在做完上述預備實驗之後,華生便開始正式做實驗,他先讓阿爾伯特玩弄一隻大白鼠,孩子玩得很高興,幾周之內毫無懼怕的跡象。有一天正當阿爾伯特伸手去觸摸那隻大白鼠時,華生用錘子猛敲那隻鋼棍,發出很強的噪聲,使阿爾伯特產生了很不愉快的感覺。華生是這樣描述當時孩子的表現的:他被嚇得猛然跳了起來,然後跌倒,一頭紮進床上的褥子裏,可是孩子並沒有哭叫。以後華生便重複地這樣做,每當孩子伸手觸摸大白鼠時,華生便敲擊鋼棍,孩子便猛然跳起然後跌倒,繼而哭泣。這種做法顯然給阿爾伯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周之後華生又讓阿爾伯特玩弄大白鼠,這時孩子對動物不怎麼感興趣,看來有點膽怯。華生對當時的情況是這樣描述的:當把動物突然呈現在孩子的麵前時,阿爾伯特並沒有走上前去接近它。當實驗者逐漸把大白鼠移近阿爾伯特時,孩子便試探性地伸出左手。當動物用鼻子嗅他的左手時,他立刻把左手縮了回去。後來他伸手去摸大白鼠的頭,當還沒有碰到動物時,便又把手縮了回來。在進行本實驗之前,阿爾伯特是不怕大白鼠的,而這種實驗重複多次之後,他不但懼怕大白鼠,而且害怕兔子,害怕用動物皮製的衣服外套和棉花。
所幸的是華生還可以通過重新形成條件反射的方法,或者稱作去條件反射(Deconditioning)的方法,消除恐懼。有一位名叫彼得的小孩就做過消除恐懼的實驗。
彼得是一位三歲的男孩,他不但懼怕大白鼠,也怕兔子、毛大衣、羽毛、棉團、青蛙、魚和機械玩具。彼得很像剛才所說的阿爾伯特,所不同的是,彼得的恐懼不是在實驗室裏而是在家裏形成的。
華生有一位研究生名叫瓊斯(Jones),華生交給她一項任務,要她設法減輕彼得的恐懼行為。瓊斯想出了一個好主意,她把彼得置身於他所害怕的那些東西麵前,同時讓其他一些孩子在場,而那些孩子對瓊斯害怕的動物並不害怕。瓊斯把這種方法叫作“社會因素法”。瓊斯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她推想,如果彼得看到其他孩子玩弄這些東西,他的好奇心就足以使他戰勝恐懼。
這種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彼得的恐懼開始逐漸消退,不幸的是,在實驗過程中彼得患了猩紅熱,住了兩個月醫院。出院那天,正當他和護士上出租汽車時,有一隻個子很大的狗向他們發起了攻擊,他們兩個一陣慌亂,當彼得躺在汽車上時,顯得精疲力竭。經過幾天恢複之後,瓊斯又把彼得帶進實驗室,想看看他是否還害怕以前所害怕的那些東西,出乎意料的是,他比以前怕得更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