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夢與現實(1 / 2)

——現實與夢境,就如獅子與女人那般糾纏不清。

經典實驗:我們做夢的原因

埃默裏大學的戴維·福克斯在1969年的時候做了這樣一個試驗:當睡眠者處於異相睡眠狀態而出現眼球激烈活動的時候,戴維·福克斯就會把這些受試者叫醒,問該受試者做了怎樣的夢。然後把各種情況進行總結分析。

受試者夢到的事情全是自己關心的事情,還有一些受試者在睡夢中口渴了、餓了或想方便了,他們夢到的事情就會和這些內容有關。因此說,有所思就有所夢。

英國的心理學家克裏斯托弗·埃文斯提出了另一種假說,他認為做夢如同重新對電腦編程一樣,編程結束後再加以檢點,因此,睡眠就像切斷外界信號一樣,人體就產生了這種靜息的狀態。在此基礎上,夢境在對大腦進行重新編程,以此來訓練大腦對近期事物重複顯現的能力。

相關實驗

A.夢的發現

實驗原理:夢,其實是我們的思維活動對現實的延續。

實驗主持人:德國生理學家奧托·利維。

實驗對象:狗、心髒。

實驗過程及結果:

其末梢就釋放一種物質,該物質就能抑製心髒的活動。然後,再將停止了跳動的心髒的血采集起來,由於裏麵含有抑製性物質,所以如果再把這種血液注射到另一動物的心髒裏麵,該動物的心髒也將會停止跳動吧?如果能將這件事證實一下就好了。

於是,第二天一早,他便興衝衝地去了大學,為了做這種實驗,他將研究者召集起來,正要給大家說明的時候,昨晚的夢卻記不起來了。不管利維怎麼想也想不起來。他想,那夢能再做一遍就好了,然後他就把紙和筆放在枕邊。結果他幸好又做了一個同樣的夢。他醒後馬上將夢的內容記錄了下來。一大早起來,他便匆匆忙忙地去了大學,開始了他“夢的實驗”,結果,他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他把心髒停止了跳動的狗的血液采集出來,注射給另一隻狗的心髒,於是,這隻狗的心髒跳動便時而減慢,時而停止。

不久,他向世界公布了這一實驗結果,之後,這種實驗在世界範圍內展開了。但是,不可思議的是:雖然有的研究者得出了與他相同的實驗結論,但在有的人的實驗中,接受了血液注射的狗的心髒,卻根本沒有變化。於是,這些人便說利維是個騙子,他也因此得了神經衰弱。

實驗聯想:

如果用現代的知識來解釋上述現象的話,這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通過刺激交感神經就會使心髒興奮、心跳加快;當刺激迷走神經時,心跳就會減慢;如果再進一步增強刺激,心髒就會停止跳動。奧托·利維的故事告訴我們:人會做夢主要是因為平日的願望或恐懼等各種感情在睡眠時會不受抑製地顯現出來。但我們也可以從夢中得到啟發,而獲得成功,如利維的重大發現。所以我們要處理好生活中的各種感情,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用正確的方式來處理各種困難。

B.夢會應驗嗎

實驗原理:是夢?非夢?說不清,道不明。

實驗主持人:馬克·吐溫。

實驗對象:夢境和現實。

實驗過程及結果:

晚上他做了個噩夢,夢見弟弟亨利躺在停屍房一口架在兩條長凳上的金屬棺材裏,死者的胸前還放有一束白花,裏麵夾雜著一朵紅玫瑰。幾天之後,夢習期滿,調到了另一艘客輪上,弟弟卻仍留在“賓夕法尼亞”號。不料,兄後來在停屍房裏看到了弟弟,使他大惑不解的是,其情其景竟同幾天前的夢還看見一位婦人往死者胸前放一束白花,裏麵夾雜著一朵紅玫瑰。是巧合嗎?後來作家一直對此諱莫如深。

實驗聯想:

分析心理學創始人榮格根據人類的心電現象於1930年首先使用“共時性(Synchronicity)”一詞來對此類超自然的現象進行描述。榮格文集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案例:榮格曾經給他一個愛好爬山的朋友解夢,他的朋友曾夢見自己在登山,一直登到山頂,心中狂喜,一直向上飛。榮格聽到這個夢後覺察到這個夢可能預示著死亡的發生,勸他不要再去登山了,但朋友不願聽從榮格的勸告,沒有取消自己的登山計劃,結果他在登山時失足從山上落下來,砸在另一個人身上,兩個人一同摔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