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小康環保行動
我國農村小康環保行動計劃為期15年,於2006年啟動。遼寧、寧夏、吉林、湖南和江蘇等省區相繼實施了這項計劃。寧夏為全國首個申請列入行動試點的省份。安徽績溪的行動方案是全國首個通過國家評審的縣級方案。
實施農村小康環保行動計劃是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舉措。它旨在積極發展農村經濟的同時,保護和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大力弘揚生態文明,通過倡導新的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引導廣大農村地區和農民群眾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速推進新農村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
到2010年初步解決農村環境髒、亂、差問題。農村地區工業企業汙染防治取得階段性成效,農村飲用水環境得到改善,規模化畜禽養殖汙染基本得到控製,新增一批有機食品生產基地,生態示範創建活動全麵展開,農村環境監管能力得到加強,公眾環境意識進一步提高,農村環境得到初步改善。
環境優美鄉鎮創建
我國環境優美鄉鎮創建是農村小康環保行動內容之一。國家已命名了一批國家級環境優美鄉鎮。遼寧等省份同步展開了省級環境優美鄉鎮創建活動。
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創建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編製或修訂鄉鎮環境規劃並認真實施;認真貫徹執行環境保護政策和法律法規,鄉鎮轄區內無濫墾、濫伐、濫采、濫挖,無捕殺、銷售和食用珍稀野生動物現象;城鎮布局合理、管理有序,街道整潔、環境優美,城鎮建設與周圍環境協調;鎮郊及村莊環境整潔、無髒亂差現象,白色汙染基本得到控製;鄉鎮環境保護社會氛圍濃厚,群眾對環境狀況滿意等等。
縣級市、縣以下各類建製鎮和鄉皆可申報創建環境優美鄉鎮。創建環境優美鄉鎮是推動新農村建設,實現環境與發展“雙贏”的舉措和載體,有利於促進小城鎮和農村環境建設,提升生態文明水平。
千鄉萬村環保科普行動
千鄉萬村環保科普行動是農村小康環保行動內容之一。遼寧、雲南、新疆、寧夏、青海和浙江6省區率先開展了此項行動。
行動的重點圍繞防治農村飲用水和土壤汙染進行,主要包括加大對土地塑料地膜汙染防治、規模化養殖業汙染的治理力度,推廣合理使用農藥、化肥,建設節水農業、生態農業,擴大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生產規模,推廣綠色堆肥、秸稈資源化利用和沼氣普及應用,加快村莊綠化、改水、改廁、改廚和改圈步伐,建設生活垃圾、汙水處理設施,強化農村環境髒亂差治理,開展生態環保與節能減排等活動。
動員和組織科技、環保誌願者,實施鄉村師資培訓,形成“教師—學生—家庭”科普知識與技能的傳播鏈,擴大受教育麵,實施科技帶頭人和致富能手及村、鄉、鎮幹部培訓,推廣生態農業。同時,運用報告會、專題講座、科技谘詢、科普展覽以及文藝演出、宣傳欄和板報、影視和廣播等多種形式,通過編發掛圖、小報、傳單和VCD等宣傳教育資料,向廣大農民和學生傳播生態環保與節能減排知識、技能和技巧。
環保模範城市創建
我國環保模範城市創建活動於1997年啟動。國家已命名沈陽、大連等全國環保模範城市和城區32個。
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推進環境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社會文明昌盛、經濟快速發展、生態良性循環、資源合理利用,實現環境質量良好、城市優美潔淨,生活舒適便捷、居民健康長壽,是21世紀我國城市建設的發展方向和目標。
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考核指標:
社會經濟——人均GDP>;1億元(西部城市可選擇市區人均GDP>;1.5億元),經濟持續增長率高於全國平均增長水平;人口出生率<;國家計劃指標;單位GDP能耗<;全國城市平均水平;單位GDP用水量<;全國城市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