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能——可替代能源的新嚐試
當鹽水與淡水在河口混合時溫度會上升0.1攝氏度,人們可以從中獲取兩者混合時所釋放的能量——鹽能。在全世界河流入海口所蘊藏的這種能源,相當於全球電力需求的20%。
挪威、荷蘭將海水與河水混合獲取鹽能的小型實驗項目,是人類試圖在河流入海口尋找潔淨能源的一種新嚐試。挪威的實驗表明,鹽水吸入淡水時產生的鹽能,相當於270米高瀑布產生的電能,發電量約為5000千瓦時,足以開動洗衣機或為幾十盞燈泡供電。此前,國際上的一些小實驗所獲取的鹽能,隻能為數量極少的燈泡供電。
挪威的實驗係統側重於淡水由膜滲透到鹽滲透,荷蘭的實驗係統側重於獲取能夠釋放電流的鹽微粒。雖然兩者所使用的係統不同,但都需要在鹽水與淡水之間放置滲透薄膜,在這一點上兩者是共同的。這種薄膜與許多海水淡化廠使用的薄膜差不多,但在厚度上要更薄一些。
鹽能一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能源,如今人們看到了希望,盡管鹽能資源的利用尚有很長的路要走,可一旦最終獲得大麵積成功,將大大地為人類造福。
潮汐能等未開墾的處女地亟待開發
潮汐能——海水漲落及潮水流動所產生的能量。全球潮汐能的蘊藏量約為27億千瓦。如果用於發電,年發電量約為1.2萬億千瓦時。潮汐能利用主要用於發電。英國、美國等國家有正在運行、在建和擬建的規模化潮汐電站139座,我國已建成小型潮汐電站9座。1980年,我國建成了第一座雙向潮汐電站——江廈潮汐試驗電站,是世界上較大的一座雙向潮汐電站。
海流能——海水流動所產生的能量,穩定、持續性強。海洋占地球麵積的71%,海流(洋流)蘊藏著巨大能量,用於發電是海流能利用的有效方式。海流電站的發電裝置與風力發電裝置比較相似,故又有“水下風車”之稱。1979年,我國在舟山群島進行過螺旋槳式海流發電試驗。
波浪能——海水湧動所產生的能量,能量巨大、資源豐富,但屬於低品位能源。波浪能的發電成本比常規電站的發電成本高10~20倍。如何建造既經濟又實用的大型波浪能電站來利用廉價的波浪能資源,是人類所麵臨的一大挑戰。
礦物燃料是全球氣候變暖的罪魁禍首。長期以來人們始終在謀求能源多樣化,大力開發清潔新能源是減少使用煤和石化燃料、緩解能源危機的有效途徑。
五、我國的生態維護與綠色創建
生態省建設
我國生態省建設於2003年啟動。目前國家已確定生態省建設試點省份13個。海南是全國第一個生態省試點省份。2006年遼寧生態省建設拉開了帷幕。
我國生態省建設起源於生態示範區創建活動。生態示範區覆蓋了一定的行政區域,是實現了生態良性循環和經濟社會全麵、健康和持續發展的,既相對獨立又對外開放的社會、經濟和自然的複合的生態係統。我國生態示範區創建活動始於1995年,到2003年,我國已建成國家級生態示範區482個。我國生態示範區建設目標,2001—2010年擴大到全國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縣、市,2011—2050年全國整體區域的生態保護與經濟建設做到協調發展。
生態省、市、縣覆蓋了相應的行政區域。建設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各領域基本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的生態省、市、縣,是我國生態示範區建設延續與發展的最終目標。
生態省建設要求,以可持續發展理論、生態學和環境經濟學等原理為指導,以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改善環境質量為前提,抓住產業結構調整這一重要環節,充分發揮區域生態與資源優勢,統籌規劃和實施環境保護、社會發展與經濟建設,基本實現區域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良好並不斷趨向更高水平的平衡,環境汙染基本消除,自然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穩定可靠的生態安全保障體係基本形成。環境保護法律、法規、製度得到有效的貫徹執行。以循環經濟為特色的經濟社會加速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生態文化有長足發展。城市、鄉村環境整潔優美,人民生活水平全麵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