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仗著卓越的才能,極大的勇氣。堅決地回擊了楚王的行為,在曆史上留下了一段廣為人知的故事。
插圖(11):直言敢諫的魏征
魏征也是“不畏強權、敢於直言”的一個典型代表。玄武門之變後,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發,東宮有個官員,名叫魏征,曾經參加過李密和竇建德的起義軍,李密和竇建德失敗之後,魏征到了長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幹過事,還曾經勸說建成殺害秦王。秦王聽後,立即派人把魏征找來。
魏征見了秦王,秦王板起臉問他說:“你為什麼要在我們兄弟當中挑撥離間呢?”左右的大臣聽秦王這樣發問,以為是要算魏征的老賬,都替魏征捏了一把汗。但是魏征卻神態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說:“可惜那時候太子沒聽我的話。要不然,也不會發生這樣的事了。”秦王聽了,覺得魏征說話直爽,很有膽識,不但沒責怪魏征,反而和顏悅色地說:“這已經是過去的事了以後就不要再提了。”
唐太宗繼位之後,把魏征提拔為諫議大夫,還選用了一批建成、元吉手下的人做官。
魏征,對朝廷大事,都想得非常的周到,有什麼意見就在唐太宗麵前直說。唐太宗也非常的信任他,常常把他召進內宮,聽取他的意見。
以後,魏征提的意見越來越多了。他看到太宗有不對的地方,就當麵直接力爭。有時候,唐太宗聽得挺不是滋味的,沉下了臉,可魏征還是照樣說下去,讓唐太宗下不了台階。
公元643年,那位直言敢諫的魏征因病而死。唐太宗很難過,他流著眼淚說:“一個人用銅作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曆史作鏡子,可以看到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作鏡子,可以發現自己做得到底對不對。魏征這一死,就讓我少了一麵好鏡子。”
由於魏征敢於直言、不怕得罪人,使得他名垂青史,為後人所稱讚。
孟子認為,仁義禮智的道德是人心所固有的,是人的“良知、良能”,是人與禽獸區別的本質特征。他說:“仁義禮智根於心”,“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其理由是人人都有“善端”,即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稱為“四端”;有的人能夠擴充它,加強道德修養,有的人卻自暴自棄,為環境所陷溺,這就造成了人品高下的不同。因此,孟子非常的重視道德修養的自覺性。孟子認為無論環境多麼惡劣,也要奮發向上,把惡劣的環境當作磨練自己的手段。應該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為一個真正的大丈夫。如果遇到嚴峻的考驗,應該“舍身而取義”,寧可犧牲生命也不可放棄生存原則。這樣我們就可以培養出一種堅定的無所畏懼的心理理念,這就是所謂的“浩然之氣。”這種氣“至大至剛”能夠主動擴張,充塞於天地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