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子看來,大概有下麵幾點理由:逞強好爭,不但得不到什麼,反而還會召來禍害。“強梁者不得其死”,“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社會上為什麼會有鬥爭的災禍,是由於人心貪不知足;如果都能知足知止,相互忍讓不爭,一切紛鬥衝突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人生幸福在於內心的安靜自守,擺脫物欲的束縛而恬淡自安,怡然自得。然而,“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通之貨,令人行妨。”可見人生的幸福不在於聲色之娛,而在於知足知止,摒棄物欲的誘惑而保持安定的生活。從變化、超越的觀點看問題,人生的禍福、得失等等,都是暫時的,相對的,可以互相轉化的。永不知足地去追求這種變化無常的東西,最終是爭而不得,反受其禍了。
老子在闡述“明哲保身”的觀點時認為人要懂得滿足,要知道適可而止。在如履薄冰的商場當中,隻有懂得了滿足才不會後悔,知道適可而止才能少遭遇危險。
要真正做到知足,並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最關鍵的是要保持心理平衡,不要盲目攀比。俗話說,比上不足,比下有餘,自己有工作、有房子,妻兒安康,這才是最重要的,無謂的攀比,隻會增加不必要的煩惱,從而導致心理失衡,甚至因此“惹禍。”心理平衡是一種理性平衡,是人格升華和心靈淨化後的崇高境界,是寬宏、遠見和睿知的結晶。做到心理平衡,首先要正確對待自己。人貴有自知之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明比知更難。其次是正確對待他人,再就是要正確對待社會。做到這三個正確對待,就會在不知覺中保持著永遠快樂的心境。
知足者常樂,知足常足,心安常安。一個人生活在這個大千世界上,如同滄海一粟。天下之大,時間之長,事物之廣,貨利之多,如果不能知足知止,就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知道自己到哪種地步就該滿足的人,永遠是滿足的。
隻獲取自己應該得到的利益和享受,從不向社會提出額外的、過分的要求。通過誠實勞動取得利益和享受,不以非法手段謀取利益和享受。在追求自己的利益和享受的時候,同時尊重社會的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利益。上麵這些要求,是一個文明、健康的社會應有的社會公德,是每一個社會成員應該遵守的行為規範。從人生意義、人生價值的角度考慮問題,實行知足知止的原則,就是要求人們不單純以物欲私利為人生的價值取向,而要超越物欲私利,追求人的精神道德價值。孟子說:“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
我們經常說,知足者常樂。是說知足的人因心無羈絆,經常有歡樂。殊不知,隻有知足而止,知其所止,你才不會自尋煩惱,才不會自取其辱,才會有快樂。
“不知足而取辱”的現象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也是屢見不鮮的。在商場的,為了賺取超額的利潤,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以劣充優,巧取豪奪,欺行霸市,直至謀財害命。在官場的,總不知官至何級乃止,不潛心為民謀福,而一心為已鑽營,不是腳踏實地幹事,而是急於求成加爵,他們或弄權術,或鑽門路,或投靠山,或拉團夥,更有用錢買,用色套,用勢壓,用凶逼,諸如此類,弄出些官場齷齪,受人們恥笑,終被法紀處置。在情場的,總有一些男女不守本分,經不住誘惑,吃著碗裏,看著鍋裏,上演一些本不該的悲劇、荒誕劇,讓人不齒。還有許多其他這場那場中時時彰顯著的不知足而取辱的故事,就不贅述。由於不知足,不知所止,因而違背了事物的法則,違背了做人的規矩,弄得德性坍垮,信譽掃地,千夫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