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能做到的,難道美國人做不到嗎?(1 / 3)

$$好書天天看,好站天天來,好貼天天頂,好書慢慢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裏就是黃金屋,這裏是米花在線書庫$$

有一種“犯罪”叫浪費,有一個“靈丹”叫節約。上至國家,下至家庭,浪費一直像一個幽靈一樣肆意掏空著所有人的財富。所以,不論是資本主義萌芽剛剛誕生之時的小作坊,還是身處現代激烈競爭環境中的大企業,浪費從來都是企業最大的蛀蟲——哪個企業能夠杜絕浪費,哪個企業就能夠煥發活力,擁有強大的競爭力。而讓企業杜絕浪費現象,最好的方法是從培養企業的節約意識開始。

日本人能做到的,難道美國人做不到嗎?

1980年6月24日,美國廣播公司(NBC)播放了對戴明博士的訪談專題片:“日本能,為什麼我們不能?(IfJapancan,whycan’twe?)”這使戴明在美國一舉成名,成為上千的美國各類機構,包括軍事部門和政府,紛紛向戴明討教,尋找日本經濟崛起的原因,探究美國企業紛紛被日本企業趕超的原因。戴明博士是誰?他就是世界著名的質量管理專家,他對世界質量管理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並借此享譽全球,以他命名的“戴明品質獎”,至今還是日本品質管理的最高榮譽。戴明的理論幫助日本從二戰後一片廢墟,經過三十年奮鬥,一躍成為世界經濟強國。

而稍有點諷刺意味的是,戴明在美國成名時已是八十高齡,而且是“出口轉內銷”。

威廉R26;愛德華茲R26;戴明(WilliamEdwardsDeming)是美國愛荷華州人,1928年獲得耶魯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對統計學的應用有深入的研究,將統計的質量管理應用到工業上、軍事上、政府工作中、農業中……但當時,戴明博士在美國並沒有受到太多的重視。1950年,由麥克阿瑟將軍介紹,戴明來到日本,與日本科學家與工程師聯盟合作,向日本產業界傳授他的“質量管理”,他告訴日本企業要緊盯質量,生產出耐久可靠的產品,他說:“質量是一種以最經濟的手段,製造出市場上最有用的產品。一旦改進了產品質量,生產率就會自動提高。”戴明博士的名言是:“質量無須驚人之舉。”

善於學習的日本實業界全盤接受了戴明博士的理論,把他奉若神明,迅速行動起來,把他的教導貫徹到實踐中,奇跡迅速出現了——企業的能耗降低了,浪費減少了,質量提高了,日本的經濟實力迅速提升了。

戴明博士學說的核心是什麼呢?

◆管理層對質量改進的決心和親自參與

◆群策群力的團隊精神

◆對員工不斷的質量意識教育

◆對員工不斷的技術訓練

◆製定嚴格的質量標準

◆不斷對質量成本進行分析

◆持續不斷的改進活動

◆全體員工的積極參與

日本人把戴明的學說踏踏實實地實踐了幾十年,對質量的不懈追求,成了日本國家的一種文化。

80年代,大名鼎鼎的摩托羅拉公司麵臨倒閉,一個電視機廠被日本人收購了,日本人並沒有什麼大動作,隻是換了一個總經理,運用質量管理的手段,降低成本,減少浪費,廠子的效率提高了20倍。

美國人問戴明博士:“你究竟教給了日本人什麼‘秘訣’?”

戴明博士說:“也沒有什麼,我隻是告訴日本人,每天進步1%。”

2003年,在係統地研究了西方的科學管理,戴明的質量管理,日本人的精細化管理之後,我和博士德公司夥伴朱新月、張明帥,針對中國的管理現狀,提出了“精細化管理”的理論,係統提出了“細節決定成敗”的思想,在國內掀起了研究“細節”,實施“精細化”的熱潮。

但我們深知一種新觀念、新理念的傳播任重而道遠,還需要不斷總結,尤其是總結國際上的先進經驗,就再讓我們仔細分析一下日本、美國企業的成敗得失。

日本企業最為全世界企業家所稱道的不是他們卓越的研發能力,而是他們從不浪費的節約精神。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日本崛起以來,很多的日本企業開始擊敗美國企業,衝出亞洲走向世界。日本企業的迅速崛起,引來了全世界的關注,很多企業家和專家學者紛紛開始研究日本企業崛起的秘訣。研究結果顯示,日本企業超越美國企業的真正原因並不是技術,而是日本企業的成本控製——從不浪費的節約精神讓日本企業的利潤更豐厚、競爭力更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