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能做到的,難道美國人做不到嗎?(2 / 3)

東芝(TOSHIBA)是日本最大的半導體製造商,也是擁有一百多年發展曆史的頂級企業。東芝最為世人稱道的除了卓越的研發技術和追求效能的管理模式外,還有這個企業的“兩麵紙”精神。

東芝的“兩麵紙”精神就是從不浪費一張紙,任何一張紙都要正反麵都使用——從不浪費的勤儉節約精神從一張薄薄的紙片開始,隻有不浪費一張紙的員工才能在工作中時刻為減少企業成本而思考。說起東芝的“兩麵紙”精神,不得不提到東芝的創始人田中久重。1875年,已經76歲高齡的田中久重在東京創立了田中製造所(東芝集團的前身)。作為明治時代的著名發明家,他被看作是讓日本進入現代化國家的巨人之一。當已屆耄耋之年的田中久重創立田中製造所之後,就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

田中久重希望他所創立的田中製造所能夠為日本社會做出更多的貢獻,因此理當安享晚年的他卻依然每天忙碌在工作台前——研發新的電信設備。作為一名推進社會進程的偉大發明家,田中久重有著非常強的研發能力,田中製造所在創立不久就研發出了新的產品,而且市場銷售情況非常火爆。

當田中製造所的業績開始節節高升的時候,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田中久重不但不滿意,反而非常氣憤。原因是,田中製造所的業績並沒有達到他的要求,對自己和企業要求非常嚴格的田中久重根本無法忍受業績不能達標的企業經營狀況。

對企業業績非常不滿的田中久重開始停下手頭的研發工作,仔細調研其公司的實際運營狀況,從銷售到生產線,他都做了非常仔細的調研。經過一番仔細的調研之後,田中久重發現,企業的銷售額非常不錯,生產線也非常流暢,但是企業卻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短板——成本過高。田中久重認為,造成企業成本過高的真正原因並不是原材料購進的價格過高,而是企業缺乏一種節約精神。比如說,本來可以生產十個產品的原材料隻生產了九個,剩下的原材料就成為了廢料。為了讓企業煥發更大的活力,獲得更高的利潤,田中久重決定從培養企業的節約精神開始。

田中久重認為,要培養企業的節約精神,必須先從他自己開始做起——隻有作為最高領導的田中久重為員工們樹立了節約的榜樣,員工們才能夠養成不浪費的好習慣。田中久重帶頭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作為企業負責人的他在以後的工作中絕對不會讓一張紙的背麵出現空白,每一張紙都要完全利用,這就是著名的“兩麵紙”精神。同時,田中久重製定了一係列製度,以培養員工的節約精神。正是在田中久重的帶領下,員工們才開始認識到節約精神的重要性。節約精神為田中製造所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不論是企業的利潤業績還是企業生產力都大大提升了,因此被田中久重提倡的節約精神便開始一代一代地流傳了下來,直到現在,東芝人都將田中久重的“兩麵紙”精神稱作“東芝成功的DNA”。從東芝的案例我們可以看出,如果沒有節約精神作為東芝成功的“DNA”,東芝很難擁有133年的發展曆程。或者說,沒有節約精神,已經133歲“高齡”的東芝是無論如何也很難在當前這個競爭異常激烈的年代持續自己的輝煌的。

一直以來,相對於日本企業的節約精神,歐美企業的“大手大腳”是出了名的,比如說寶蘭公司。當年的寶蘭公司,它的實力完全可以和當時風頭正健的微軟分庭抗禮——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寶蘭公司掌握著全球軟件市場一半管理軟件的市場份額。可是從1999年下半年開始,寶蘭公司便以每個季度虧損1000萬美元的速度大踏步走向破產,到2000年初,寶蘭公司的總資產僅僅有3000多萬美元,和其巔峰時期的季度銷售額5億美元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而造成寶蘭公司的經營狀況急轉直下的“罪魁禍首”就是嚴重的浪費。例如,寶蘭公司每年花費巨資維護水池,光這一項就達10萬美元,但其實在1992年之後就已經沒有了蹤影,維護費根本不知道被用在了什麼地方。管理混亂引起的嚴重浪費是造成寶蘭公司“死亡”的真正原因。其實,在今天的美國,像寶蘭公司一樣缺乏節約精神的大公司非常之多。隻不過是這些大公司管理上比較有序,因而浪費情況不是很嚴重,所以公司也一直保持著非常不錯的經營狀況。但是,我們回過頭來想一下,如果這些擁有卓越研發能力和先進管理理念與模式的美國企業,也能夠像日本企業一樣擁有節約精神,那麼這些美國大企業是不是也能夠獲取比現在更大的利潤與成績呢?美國莫克製藥公司的創始人喬治R26;默克曾經說過:“我們成功賺取豐厚的利潤隻是說明我們非常圓滿地完成了企業的使命,這些豐厚的利潤隻是一個附帶的結果,而我們需要的是基業長青,而不是一時的業績,如果我們都能夠像日本企業家一樣經營自己的企業,那我們的利潤就能夠成為長久的利潤,我們的企業自然能長久經營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