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四附近遊蕩的忠魂
西四牌樓本是為慈禧太後慶生而建的,它與東四牌樓正相對稱,是一座四柱三樓式的木製牌樓,上麵的描金油漆彩色畫,紛繁錦繡,煞是好看。東路口牌樓上寫有“行仁”,而西路口牌樓上則寫著“履義”。
西四牌樓之所以有名,並非因為那上麵花裏胡哨的圖案,而是因西市這裏曾是幾位忠良賢德人士冤死的地方,這其中的一位便是於謙,他那句“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便暗示了他的最終結局。
明正統十四年(1449),北京遭瓦剌部也先可汗的進犯。英宗在太監王振的慫恿下,親率大軍出征,卻在宣化府附近的土木堡被圍,成了階下囚。
也先本打算用英宗作為要挾明王朝的條件,可是,以於謙為首的抵抗派大臣堅持保衛北京,並將英宗的弟弟朱祁鈺扶上了皇位。經過不懈堅守,終於迫使也先可汗棄京而去。也先見英宗已是無用之物,索性做個人情,放他回京。景泰八年(1457),回到京城的英宗率親信發動政變,重登帝位。
英宗重登帝位後的第一件事便是處死於謙,以解心頭之恨,並且是以極其殘忍的方式將其處死的:先砍去於謙手足,之後才斬首,為的就是讓其屍骨零落不全,即便入土也難安。在於謙被殺一年之後,其部分遺骸才在舊部的護送下歸葬老家杭州。
作為有功之臣,於謙無辜被冤殺,於是民間便流傳開許多關於西市附近、夜晚時分有冤魂出沒的傳聞。據說,於謙年輕時非常信夢,還常去關帝殿祈夢,卜問前程。一日於謙在書房打盹時,夢到一位身材高大、金色麵龐的紫衣人說:“你日後必定是一品大員,朝廷重臣,可你勿要因此而驕橫。你生前死後,都要以保護天下蒼生為念!”
也許是因為心中尚有保護黎民百姓的夙願,因此,即便肢體殘碎不全,於謙也要遊蕩在世間,以履行保護百姓的使命。住在西市的人們夜半時分經常看到一個缺了手臂的影子,用另一隻手提著寶劍來回遊蕩。但是老百姓並不害怕,而且還為能看到於謙的忠魂而引以為傲。有些老者說,這是於謙不放心咱,又回來保護咱們了。
也有人說,於謙死後首級懸於西市,雖然其屍身被部下連夜取回,但直到下葬,他都還是身首異處,因為沒人敢再冒風險取回他的首級。因此,每到子夜,於謙的鬼魂就在西市附近遊蕩,他那是在找自己的頭呢!
這個傳說告訴我們於謙這位忠臣死得太冤、太慘,西市這地方陰氣重,乃是冤魂聚集的場所。而且當時的百姓不滿意皇帝錯殺忠良,這才編造了這麼個故事,其實也是另一種形式的抗議,為的就是紀念這位為官清廉、抵死抗戰的忠臣。
乾隆禦筆題詞的寶珠洞牌樓
老北京的特色牌樓很多,但能得到皇帝垂青,並在匾額上親筆題字的,那還真不多見。可是,有這麼一處好地方,這裏的牌樓上就有乾隆帝的禦筆題詞,這便是寶珠洞牌樓。
寶珠洞矗立在北京八大處公園的第七處寺院前,始建於乾隆四十六年(1781)。在這座木製牌樓上,外匾額書寫著“歡喜地”,內匾額則寫有“堅固林”,這都是乾隆帝的禦筆。寶珠洞中曾供奉著一尊桂芳和尚肉身貼金像,隻可惜,因年代久遠、戰亂頻繁,如今我們已無法看到這尊金像了,隻能用一座漢白玉坐像來代替。
也許您要問了,為何隻有寶珠洞牌樓上能見到乾隆爺的禦筆題詞呢?答案就在這裏曾供奉的那尊高僧肉身像上。那麼這高僧到底是什麼來頭,竟然能讓乾隆爺留下墨寶?
要說起來這位老和尚的名頭還真大,他曾被乾隆帝用重金請來皇宮作法度生,而且民間還流傳著關於他入宮做佛事的一段故事呢。
話說乾隆在平定了南疆大小和卓的叛亂之後,將一位容貌不俗、身體奇香的女子帶回了皇宮並封為妃子。盡管聖眷優渥,寵愛有加,可這位回疆女子仍舊終日鬱鬱寡歡,也不與別人來往。乾隆得知後十分憂心,以至於竟因為牽掛這妃子,而無心於朝政國事。於是這位無辜的回疆妃子便成了宮中眾人嫌厭的對象,未及年老時便香消玉殞了。
在這之後,乾隆生了場大病,連服了多少湯藥都不見起色,其病情之嚴重竟使十數名太醫都束手無策。於是宮裏人人都說這是回疆妃子的鬼魂在作祟,為了“請走鬼魂”,乾隆便命人用重金迎請了當時赫赫有名的桂芳和尚來宮中做佛事。這桂芳和尚果然不負眾望,在虔心誦經作法四十九天之後,乾隆的病情就有了好轉。桂芳和尚再繼續誦經祈福,乾隆的病竟大好起來,而桂芳和尚也因此而聞名朝野、享譽京城,成了人們口中的“活菩薩”。病愈之後的乾隆皇帝感念桂芳和尚的救命之恩,便封他為“鬼王菩薩”。
誰知這桂芳和尚並不是沽名釣譽之輩,他把乾隆賞賜的財物全部布施給窮苦百姓,自己卻往寶珠洞中修行去了。後來,桂芳和尚便在此洞中圓寂,據說他活了將近140歲,而且在圓寂之後,桂芳和尚的兩隻眼睛仍迥然有神,直直地對視著京城。
朝中有人說,桂芳和尚這樣雙目直視京城會對大清社稷不利,乾隆細一琢磨也覺得有理,便在寶珠洞前建造了觀音殿和彌勒殿,希望能用風水來延續大清的命脈。此後有大臣說一定要當朝皇帝親自書寫匾額,以示褒獎,這樣才能撫慰桂芳和尚,用真龍的“正氣”來壓製各種“邪氣”,乾隆素來喜歡揮毫潑墨,怎能放過這樣一個可以“展現”自己書法才華的機會呢?因此便欣然同意了,於是寶珠洞牌樓上便出現了前文所說的那六個字。
正陽門怎麼個“正陽”法
正陽門原來叫麗正門,自建成到如今已度過了五百餘年的歲月。很多北京的朋友都說,正陽門自打它建成的那天起,一直就是老北京的象征。可也有很多人在心裏犯嘀咕:這麗正門的名字也很氣派啊,怎麼後來倒給改成“正陽門”呢?莫非是因為這“麗正”二字忒俗忒土,還是“正陽”二字方能顯示出帝都的雄渾氣魄呢?
作為北京內城的正門,正陽門在人們心目中那可是處於“國門”的地位,立在這裏的前門五牌樓,也就成為了北京城的地標性建築物。既然這樣,那麼這國門的名字必定要想個好聽的,最重要的還是要既能顯示出聖主的氣魄,又含有一定的吉祥寓意在其中。因此,在正陽二字中,“正”便有“公正、平正、正明公道”之意,“陽”則有“明亮、和暖”之意。這兩個漢字合起來,既有聖君如日、受四海瞻仰的意味,同時也顯示了這座“國門”的高大雄偉、無與倫比。
正是因為正陽門在北京城中的“顯赫”地位,因此它前麵的五牌樓便成為老北京眾多牌樓中結構最複雜、在老百姓心中位置最重要的一座。這五牌樓是北京城最高城門的牌樓,便帶有等級的象征。而將麗正門改為正陽門,既是為了突出一國之雄風,更要使其符合周圍的風水,從而達到使江山安穩、帝都永固的目的。
據史料記載,明正統元年(1436)麗正門改稱正陽門,然而史書上沒有記錄的,卻是一段關於城門改名的離奇故事。
明英宗改元初期,京城裏經常有鬼魅在夜晚出來害人。起初明英宗對此事並沒有留意,反而覺得是有歹人裝扮成鬼魅故意嚇唬別人。直到自己居住的紫禁城裏頻頻出現鬼魅害人的事情時英宗才開始擔憂起來。
為了能壓製住到處作祟的鬼魅,英宗絞盡了腦汁,他請來高僧在宮中做法事,率領後宮共同祈福,可這些似乎都不起作用。就在英宗一籌莫展時,朝中大臣紛紛舉薦一位舉止怪異、瘋瘋癲癲的跛腳道人。英宗聽後便忙命人把這道人請進宮裏。這道士破衣邋遢,滿嘴瘋言瘋語,見到皇上也不行禮。英宗見此人甚是無禮,便不大喜歡,但目前也隻能將希望寄托在他身上。
“既然道長來了,那麼就請道長作法,驅散這害人的鬼魅吧。”英宗發話了。
“不忙,不忙。貧道先喘口氣。”這跛腳道人往朝堂上一坐,便不言語了,那場麵相當尷尬。一些大臣說要將這狂徒拖出去打死,一些大臣卻說真正有本領的人都是如此不羈、率性,說不定他正想法子呢。
半個時辰過去了,英宗見這道士還不說話,便把臉一黑,正要發怒,道士卻說:“陛下,那鬼魅妖氣本是極陰之物,因此需要用極陽之物才能壓製住他們。方才貧道路過一座高大富麗的牌樓,看到城門上寫著‘麗正門’。陛下,‘麗’本是形容女子品貌出眾,怎麼能用於內城的正門呢?”
“哦?那依先生看來,這城門的名字應如何改?”英宗略有不滿地說。
道士振振有詞地說:“你看,你看,這個地方原本是前朝舊都,換了新主人之後很多城門都要改名字的。別的不說,就說這內城的正門,所對應的就是一國之君。可就因為這個女人氣的名字沒有改,所以國都裏才頻頻發生鬼魅傷人的事。我主本是真龍天子,極陽之身,如果能把內城的正門名字改換掉,那麼自然可以壓製住一切魑魅魍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