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開始,隆裕皇後並不肯輕易放棄皇後寶座,仍然對通過祈福而過上美滿的生活抱有希望。然而,殘酷的現實讓隆裕皇後認識到,這皇後的日子過得實在窩心,最終,她還是選擇了主動放棄後位,簽署了退位詔書,這一舉動得到了孫中山先生的讚許,也贏得了民眾的愛戴。這也正好應了那位活佛的話,她日後果然得到了極大的福報,那便是當局為她辦了一場異常風光的葬禮,而北京城的市民幾乎傾巢出動前來送葬。隆裕皇後生前的日子過得苦悶異常,這死後的榮耀即便無限風光,又有什麼用呢?
慈祥庵牌樓的辛酸榮辱
慈祥庵是田義墓的另一個名字,它坐落於北京石景山區翠微山腳下,是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明代太監墓。那裏有精美的石刻,還有豐富的曆史文化資源,最重要的是那裏埋葬著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曆史人物明朝萬曆皇帝身邊的當紅大太監田義(當然除了他之外還有十幾位明清太監)。雖說田義是殘廢之身,六根不全之人,他更無子嗣之望,但卻能在生前死後領受著皇恩,可見此人確實不同尋常。
這位宦官行當中的翹楚,本是陝西華陰人,他打小便聰慧靈透,舉止不凡,經常被村裏的老人誇獎,一位老伯伯還說:“這娃,以後肯定會有一番作為。”可是,田義因為家境貧寒,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九歲時便淨身進宮謀差事,之後又有幸被選入明朝專門培養宦官的內書堂去學習。由於田義聰敏機靈,做事靈活,因此在嘉靖、隆慶時便很得信任,及至萬曆皇帝登基之後,田義做事幹練、為人忠實的品行得到萬曆的喜愛,於是,還真應了當年村中老人的話了,田義果然是得到皇帝的賞識和重用,並賜給他蟒衣玉帶。田義在得到皇帝的重用之後,便也愈發地盡心盡力去做事。在田義曆任的各種職務中我們不難發現,這位曆經三朝的宦官真可謂是權傾朝野的“無名宰相”。
那麼我們不禁要問了,田義其人到底有多大能耐,竟然能在生前死後得到種種恩寵,而且在死後還得到皇帝輟朝三日的“待遇”。其實,史書中關於田義的記載並不多,但在這不多的記敘中,我們也能對田義其人的品行做派得窺一二。
某日,萬曆忽然抱病,便召內閣首輔沈一貫前來商議免除百姓礦稅之事,這本是得民心的好事,朝中大臣也歡喜擁護,可沒想到,這萬曆皇帝轉瞬之間又變了主意,認為廢除礦稅對朝廷不利,於是生出反悔之心。就當他要收回廢除礦稅的命令時,田義在旁據理力爭,認為皇帝乃九五之尊,既然已經下旨要厚待於民,怎麼能隨便收回成命呢?萬曆聽後十分惱火,幾次都想下手殺了田義,但田義並不膽怯,反而更加堅持自己的意見。就在田義與萬曆爭論時,中使已經將此前擬好的諭旨收回了。田義見到沈一貫之後便向他吐口水,說:“假如你能稍作抗爭,礦稅也就可以免去了,既然這是對老百姓有利的事,你為何要怕皇上怪罪呢?”
萬曆年間有位叫吳寶秀的人,其人剛直正氣,因遭陷害被打入大牢,吳妻憤而自盡。此事被田義知道後,便屢屢向萬曆進言,萬曆都不理會。然而,萬曆越不理會,田義便越加恭敬地陳說吳之冤情。當晚宮中出現一身穿白衣的女子,來到皇太後的寢宮前,陳述自家冤屈,宮中人等聞聽其言,無不落淚哀憐。皇太後便向萬曆說起吳妻冤魂前來陳說冤情之事,萬曆終於下旨,吳寶秀因此而得以平冤。事後有人說是田義為搭救吳寶秀而找人扮演了“鬼魂”,也有人說是吳妻的鬼魂得知田義冒著被殺頭的危險為吳寶秀求情,便決意來宮中幫助田義。但不論怎樣,這都說明田義並非邪惡奸佞之輩,在宦官這個群體裏已經很難得了。
盡管田義在生前得到皇帝的賞識和重用,但他卻沒有沾染上那些鋪張浪費、仗勢欺人的惡棍行徑,因此他能在死後得到萬曆的特批而賞賜一座石牌樓,也在情理之中了。
田義死後,有十幾位太監因仰慕田義的品行,便追隨他葬在了陵墓附近,由此形成了一個富有文化特色的太監墓葬群。太監是古代一個很特殊的群體,他們沒有後代,因為身體殘缺不全,死後不能進入祖墳,隻能孤零零地埋在地下。不過在田義墓這裏,這些沒有子嗣的人卻並不孤單,每當夜晚來臨,便是他們聊天解悶兒的時候。以前住在這附近的人經常能在夜半聽到一些歎息聲或抱怨聲,在明清交替之際,一些躲避戰亂的人暫時住在慈祥庵裏,還能在午夜看到晃來晃去的身影,可是,這些死去的人從不給活人找麻煩。
清末時,有個飽受饑寒痛苦的乞丐在慈祥庵落腳之後便沉沉睡去,可是等他醒來時卻發現麵前擺放著一些食物。在感激之餘,這名乞丐卻覺得很奇怪,不知是哪位好心人的慷慨施舍。住在附近的老者告訴他,在田義墓這裏獲得幫助的並不隻有他一人,很多流浪者都在這裏有過類似的“待遇”。
如今,慈祥庵牌樓的頂部雖然已經毀壞不存,但“古華陰渭川田公壽域”這九個字卻還完好地保存在石製牌樓上。盡管歲月流逝,朝代更迭,但後世人對田義的敬意絲毫未減,雖然關於他的一些故事很可能是後人的杜撰,但從中也可看出人們對田義忠於職守、正直善良的品性的由衷欽佩。
給洋人立議和牌樓為哪般?
在如今的中山公園裏,矗立著這麼一座牌樓,它不為某個功臣所立,也不是為了紀念什麼文化名人。這個牌樓是給一名德國人立的,而且這“議和牌樓”不僅沒有起到文化傳播的作用,反而還成為了大清朝的恥辱柱。
這個牌樓叫“議和牌樓”,也叫“克林德牌樓”“和使牌樓”。克林德本是一位德國男爵,也是一名外交官,曾擔任德意誌帝國的駐華公使,可是他卻無視國際法,命人大肆屠殺義和團成員,從而激起了很多老百姓的憤怒。
1900年6月,克林德帶領翻譯柯達士前往總理衙門交涉一些事情,途中被正在巡邏的神機營隊員章京恩海開槍打死。這件事情成為八國聯軍攻打北京的導火線之一。同年8月,打死克林德的章京恩海被德國判處死刑,12月31日被處斬於東單牌樓,也就是克林德被殺的地方。
1901年,清政府被迫簽訂辛醜條約,根據條約規定,清政府要在克林德被殺的地方為其樹立一座品級相當的石製牌樓。就這樣,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克林德牌樓立起來了,同時大清朝的尊嚴也不存在了。
製作這牌樓的過程並不順利。仿佛總有一隻看不見的手故意和工匠們搗亂一般,剛剛雕刻好的花紋轉眼間又變得模糊一團。明明刻上去了幾個工工整整的大字,幾天後便成為亂糟糟的一堆符號了。由於這石牌樓遲遲沒有建造完畢,因此德國便不高興了,認為清政府這是在有意拖延。負責石牌樓建造的大臣也不好交差,隻得向上頭據實稟明情況,清廷急得團團轉卻束手無策,而很多老百姓倒是不屑地說:“不過是一塊婊子牌坊,那麼著急做什麼?”
清政府懾於列強的凶悍,不得不督促著工匠想辦法加快進度。一位老工匠看出了些門道,便和自己的徒弟說:“你明天去這附近的寺廟裏拜一拜,就說‘現在上頭催得緊,保佑我們盡快完工吧’。拜完之後就馬上回來。”這小徒弟一口應允著,心裏卻感覺很是奇怪。
第二天,小徒弟做完這些事回來,聽到一個工匠說:“昨天才剛給牌匾上刷了漆,今天不知道怎麼,被人用刀子劃過了。”
這時聽老工匠說:“這下就好了,這下就好了。”大家卻不明白這話裏的含義。不過說也奇怪,自從這小徒弟去廟裏拜了三拜之後,大家做工的進度果然快了許多,主要是沒人來給他們搗亂了。就這樣,一座石牌樓花了大約兩年時間,終於算是竣工了。清政府也算是交了差,可這牌樓樹立在東單北大街上,很多老北京看了都覺得這是國恥一般。
那麼,究竟是誰在和工匠們過不去,一再從中搗亂呢?有人說是當地的土地公公,他憎惡在自己的土地上矗立起這麼一個玩意兒來。也有人說是被克林德殺害過的中國人的冤魂在刻意搗亂。盡管眾說紛紜,不過這石牌樓最終還是立起來了,直到1918年,才由中華民國北京政府將其拆除並遷往中央公園(即今中山公園)。如今這牌樓還矗立在公園大門前,隻不過名稱變了,變成了“保衛和平牌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