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斯諾在寧夏(1 / 1)

如今,當我們漫步在在北京大學未名湖畔時,湖邊的山坡上,有一方容易為人忽視的長方形的白色大理石墓碑,這塊墓地就是中國人民的朋友——愛德加·斯諾之墓。碑上鐫刻著周恩來親自擬定,葉劍英題詞的中國人民的美國朋友埃德加斯諾之墓,下注英文。墓旁鬆柏環繞,綠草如茵。順著墓階而下,迎麵就是一座“花神廟”,這裏曾是百花爭豔,湖光山色。如今花雖不存,但湖水依舊碧綠蕩漾,讓人更覺幽靜肅穆。斯諾的一生與人類進步事業息息相關,與中國人民的革命鬥爭緊緊相連。他的光輝不朽的名字總是與友好、真誠、正直、勇敢和探索真理等美德緊密地聯係在一起,並永存在人民的記憶之中。

埃德加·斯諾畢業於密蘇裏大學新聞係,是世界著名的美國記者作家和國際報告文學家。他的一生“奉獻給人民的,是無價的文字,閃亮的珍珠”。他用自己的言行、著述和歸宿與中國人民結下了不解之緣,贏得了中國人民的信賴、尊敬和欽佩。斯諾於1905年出生於美國堪薩斯城,他的父親詹姆斯是個不可知論者,在堪薩斯城擁有一家名為“斯諾印刷公司”的企業。母親安娜則是個虔誠的天主教徒,為人父母總是容易犯這樣的錯誤,就是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斯諾的母親讓斯諾從小就幫助牧師幹活,希望他長大後能從事與宗教有關的職業,可是,斯諾長大以後卻對宗教毫無興趣。他喜歡旅遊、體驗生活,曾當過農民、鐵路工人、印刷學徒。他在美國為堪薩斯城的《星報》和紐約的《太陽報》工作時就已嶄露頭角了,但他有著更高的追求,最後,他選擇離開了美國,遊曆了中美洲,到達過夏威夷。1928年,正當中國大革命陷入低潮時,斯諾來到了上海,擔任《密勒氏評論報》的助理編輯,後又兼任《太陽報》和倫敦《每日先驅報》的特約通訊員。強烈的好奇心和職業習慣使他在1930年之後的幾年中不斷地走訪了中國的主要城市和中國周邊的日本、朝鮮、緬甸、印度等地,了解世界革命的狀況。1936年是中國國內局勢大轉變的關鍵性的一年,斯諾以非凡的勇敢和決心,帶著當時無法理解的關於中國紅色革命與戰爭的無數問題從北平出發,途經西安,冒著生命的危險,突破國民黨的嚴密封鎖,進入陝甘寧邊區,探尋中國紅色革命的真實麵目。他是第一個到紅色中國進行采訪的西方記者。

通過在陝甘寧邊區四個月的實地調查,他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斯諾不僅對紅軍戰士堅定的革命信念、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和高度的樂觀主義精神有了切身感受,也和紅軍領導人毛澤東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毛澤東質樸的作風、詼諧的談吐、淵博的學識、寬大的胸懷和對中國及世界曆史的未來遠見,令斯諾著迷、折服。斯諾對中國人民的同情和認真求實的精神,也使毛澤東與苦難中的中國人民深深感動。出於記者的良知,斯諾在回到北平後,不顧國民黨當局的威脅恐嚇,在記者招待會和各種報告會上,在新聞紀錄電影的放映會上,向世人宣告了紅軍的真實狀況,揭示了毛澤東等中國共產黨人獨特的精神風貌、人格魅力以及他們所以不可戰勝的精神力量的源泉。在他的夫人海倫的協助下,斯諾撰寫了著名的《紅星照耀中國》(即《西行漫記》)一書,使中國和全世界人民真切地了解了尚處於弱小狀態的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看到了中國未來的希望和抗戰勝利的曙光。打破了國民黨的長期新聞封鎖,擴大了中國革命的影響。

陝北之行也深刻地影響了斯諾的一生。他最初隻打算在中國呆六個星期,可是“紅星照耀中國”的魅力吸引著他,促使他在舊中國居住了十三年,度過了自己最寶貴的青春。一九四一年返回美國後,斯諾繼續從事新聞、寫作工作,成為公認的中國、印度、蘇聯問題專家。五十年代,他在美國遭到麥卡錫主義迫害,遷居於瑞士。即使在艱難處境中,斯諾仍然堅持寫作,表達自己對中國人民的誠摯感情。1960年後,斯諾三度訪問中國,每次毛主席、周總理都會見他並與他長時間談話。每次訪華後斯諾都撰文宣傳他所見到的新中國的成就和變化,為社會主義的中國寫下了新的曆史證詞。197O年,斯諾最後一次訪華,他在自己所撰寫的文章中傳遞了中美兩國關係將有一個曆史性的變化的重要信息。然而,就在1972年,尼克鬆總統訪華的前兩天,斯諾因病去世,留下了深深的遺憾。他生前一直致力於溝通中美的關係,卻未能看到中美兩國領導人跨越大洋曆史性握手的那一刻。毛澤東得知消息後,熱淚湧流。斯諾重病期間,中國政府專門派去醫療小組前往治療護理,在彌留之際,他還深情地留下畢生最後一句話:“我熱愛中國”。斯諾曾於1934年初,以美國《紐約日報》駐華記者的身份兼任燕京大學新聞係講師。他在現在北大西南門外的海澱路上購買了一處住宅。就是在這裏,斯諾愛上了安靜的未名湖,繁忙之餘,他常和夫人海倫·斯諾漫步在美麗的未名湖畔。斯諾逝世後,遵照其遺囑,他的一部分骨灰安葬在他無比熱愛、深深眷戀的第二故鄉——中國北京大學美麗的未名湖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