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日本帝國主義橫行華北,中華民族處在危險的邊緣,抗日的使命已經提上日程,這樣的時代背景,使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工作主旋律成為積極尋求與國民黨的合作,積極宣傳抗日,極力促成抗日統一戰線的形成,為祖國和民族的存亡而鬥爭。起初,斯諾並不了解統一戰線意味著什麼,在采訪毛澤東時,斯諾就問到了有關統一戰線的問題,毛澤東對斯諾說:“在整個中國正麵臨著要變為日本奴隸的迫切關頭,為把一切愛國分子組成一個抗日的民族陣線,我們的政策在許多方麵都已經改變了。富農的土地是不沒收的,小地主的財產不被沒收,被沒收的地主也給他們一份土地。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戰爭,不能隻限於任何一個階級的參加,現在一些資本家、銀行家,甚至許多地主和許多國民黨軍隊中的軍官們,已經表示了他們為民族解放而戰的誌願,我們不能拒絕他們。甚至蔣介石,如果他一旦決定參加反日的抗戰,我們也會歡迎他參加。”後來在談到共產黨為什麼要改變策略,積極尋求統一戰線時,毛澤東說:“第一是日本的嚴重侵略,如果不同國民黨合作,我們對日抗戰的力量是不夠的;第二,中國民眾和許多愛國的官員都渴望國共兩黨為抗日救國而重新合作;第三,國民黨內的許多愛國分子也讚成同共產黨重新聯合。”但斯諾到了前線後,還想親身感受紅軍在實踐中是如何貫徹統一戰線的,戰士們心中的統一戰線倒底是什麼?他通過與西征紅軍將領的接觸,深入到戰士和百姓當中親眼觀察、采訪來了解紅軍實踐中的統一戰線。
西征中的統一戰線工作,主要是作好敵軍、友軍及回民的思想工作。在指揮部隊野戰攻城的同時,彭德懷還堅決執行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把政治鬥爭與軍事鬥爭緊密結合起來,以“鬥”促“和”,化敵為友,對東北軍和寧夏“二馬”部隊開展了廣泛的“攻心戰”,指揮紅軍部隊開展了有聲有色、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重要成績。彭德懷指示西方野戰軍指戰員宣傳、貫徹黨的抗日主張和統一戰線政策,以誠懇,耐心、熱情的態度對待東北軍、西北軍等國民黨軍隊。他還多次給何柱國、王以哲等東北軍將領寫信,陳說利害,曉之以民族大義,動之以愛國熱情,勸說他們停止內戰,與紅軍聯合抗日,使他們深受感動,逐步改變了對共產黨和紅軍的態度,讚同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停止和紅軍的敵對行動。在清水河一帶的紅一軍團的戰士,以人民抗日軍政治部的名義寫信、散發傳單、書寫標語,說明紅軍的立場。凡是紅軍經過或住過的地方,不管在岩石上、牆上、門板上都寫上了“停止內戰,一致抗日馬”、“中國人不打中國人”、“槍口對外一致抗日”、“打回東北去”、“打回老家去”、“誓死不當亡國奴”等標語口號,得到了東北軍不少官兵的同情與支持。馬鴻賓在紅軍西征之初,反共比較積極,彭德懷指揮部隊對其三十五師予以重創後,又多次寫信,耐心勸說,使馬鴻賓逐步覺醒,馬部官兵對紅軍作戰也不再賣力。彭德懷率西方野戰軍在寧夏的統戰活動對國內形勢產生了積極影響,對於“西安事變”的發生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