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意誌(2 / 2)

不久孫子上了幼兒園,從老師那邊學說話,所有的“錯誤”都得到了糾正,管媽媽就叫媽媽,管爸爸就叫爸爸,管馬就叫馬,管火車就叫火車,管牛奶就叫牛奶,管蘋果就叫蘋果,管什麼就叫什麼了。

孫子健康地成長著,老王覺得失落並且興味索然了。

添歲

快過新年了,朋友對老王說:“唉,過了新年,我們又添了一歲啦。”

老王說:“中國人從來不考慮新年,添歲是以後的事。”

新年過後不久,又該過春節了,朋友說:“唉,過了年,咱們又增加一歲啦。”

老王說:“還沒過生日嘛,等過了生日才算是增加一歲呢。”

到了朋友的生日啦,朋友說:“唉,我是又老了,天增歲月人增壽哇。”

老王說:“還沒到年關呢,不忙著算歲數嘛。”

南瓜

老王有一個表姨,今年九十九歲了。

她老病了,老王帶著妻兒去看望。老人已經說不出話,隻是用手比劃著一個大圓形。

妻子說:“您要吃烙餅,是嗎?”

表姨搖搖頭。

兒子問:“姨奶奶,您是不是想吃生日蛋糕?”

表姨搖搖頭。

“我知道了,”妻子叫道,“您需要一麵圓圓的鏡子!”

還是搖搖頭。

您思念月亮?您要玩籃球?您有個夢要圓?您要個碗?盤子?鍋?盆?笊籬?桶或筒?您回憶滾鐵環?鍾?唱片?

您關懷地球?太陽?銀河係?天堂?地獄?來生?此岸?彼岸?人文?終極?佛法?輪回?

最後還是老王明白了,表姨想吃南瓜。對於彼時的表姨來說,南瓜便是現實與終端,具象與抽象的一切。

明白了也晚了,老王最終沒有給表姨弄上南瓜吃,這使老王感到十分遺憾。

失物

老王有時候希望能有這麼一天,每個人都找到他或她曾經丟失過的東西。

沒有比這個想法更令人激動的了:小學三年級他丟失過一個畫有飛馬的鉛筆盒,上初中時他丟過一本精美的畫書,高中時他所配戴的第一副眼鏡,一杆大金星鋼筆,好幾輛自行車,一條遊泳褲,自備的彩色海綿乒乓球拍,無數頂各式帽子和雨傘,各種鑰匙,各種皮夾和錢。最稀奇的是,在一次奇妙的遭遇之後,他丟失了最最不該丟失的東西。

如果一切丟失了的東西都能回來,那一天,老王也就不會在人間了。

誤記

有一個晚宴是安排在星期四晚上的,老王記成星期五了,等他到場,才知道頭一天晚宴已經舉行過了。他知道後一麵歎息自己“老了老了”,一麵慶幸記錯了倒也不賴,不用費多少時間多少牙口就算是來吃過了,又不是故意不來,沒有什麼對不起老友或者不尊重晚宴的組織者。

有一個展覽本來是在甲美術館的,老王記錯了,屆時到了乙展覽館,到了乙展覽館遍尋各處,也沒有找到老王需要參觀的那個展覽。弄清是怎麼回事後,老王一麵歎息自己“老了老了”,一麵正好看了看乙展覽館正在展出的一些展品,心裏反而輕鬆得很。

老王見人就說自己已是老年癡呆症初期了,但是人們不信。

相反,一般人認為老王是愈來愈成熟,愈來愈有道行,愈來愈有境界,愈來愈有“派”了。甚至傳出一種說法,說是老王已經成了精啦。

過年

老王給兒孫們講:過去,過年了才燉一斤豬肉,過年了才包一回餃子,過年了才穿一回新衣,過年了,才吃一次糖果……如此這般,他歎道:“現在,現在你們是天天過年呀!”

兒孫們聽了,撇撇嘴,樣子是不以為然。

後來他問老伴:“我說得不對嗎?”

老伴說:“過年的意思是說這一天是舊曆的正月初一,怎麼可能天天是正月初一呢?”

老王說:“你說的不是連白癡都知道的嗎?我這裏說的過年隻不過是一種比喻罷了,我說的過年是一種所指和能指,無非是說現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

老伴說:“生活再高也不能是天天過年,天天過年,大家還上不上班?天天過年,一天長一歲,誰受得了?天天過年,又和天天即永遠沒有年有什麼區別?”

老王想,人啊,我愛你們啊,你們怎麼都這麼雄辯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