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教導的意思被我們推展開來,可以歸結為:六親和睦,誰不是孝慈;國家方治,誰又不是忠臣?或者說,六親真的和順,就無所謂孝與慈,也成就不了孝與慈的名聲,因為大家都一樣模範;國家真的治平,就無所謂忠與奸,也顯不出忠臣的難得了,因為大家都一樣稱職。而現在,要拚命地鼓吹孝慈,宣傳忠臣,不就表明六親已經不和、國家已經昏亂了嗎?想想當日“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的亂世(《孟子·離婁上》),許多人唯利是圖到根本不管天下生民的地步,老子的話真讓人警醒!
所以識者說:“某種德行的表彰,正由於它們特別欠缺的緣故;在動蕩不安的社會情景下,仁義、孝慈、忠臣等美德,就顯得如雪中送炭,”其情形一如“魚在水中,不覺得水的重要;人在空氣中,不覺得空氣的重要;大道興隆,仁義行於其中,自然不覺得有倡導仁義的必要。等到崇尚仁義的時代,社會已經是不純厚了。”(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
不知道聽了這話,你怎麼想?或許應該收起那些空洞乏味的老套套,快別宣傳啦。
原文:大道廢,有仁義;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第18章)
注釋:大道廢,有仁義:簡本及帛書乙本作“大道廢,安有仁義”。六親:父、子、兄、弟、夫、婦。忠臣:簡本作“正臣”,帛書及傅奕本作“貞臣”。
今譯:大道廢弛了,才有仁義凸現;家庭不和了,才有孝慈彰顯;國政昏亂了,才有忠臣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