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智的哲人(1)(1 / 1)

反智的哲人

絕智棄辯,民利百倍。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智至於善辯,是人所欣羨的事,起碼不被人討厭。但老子是最善於從根底處發問的人。這回他想問的是,這樣的大行智辯難道好麼?顯然,他是有答案的。所以他提出要棄絕這些東西。當然,他深悉做到這一切的艱難,以及為了做到這一些,人們將會付出怎樣的代價。但既然它們實在不是什麼好東西,有這些東西盛行更絕對不會有什麼好世道,他仍然堅持著要發出自己的質疑。

在他看來,一個清明的世道應該是不爭不貪的,一個清明的君子也是同樣。而且在行此原則的時候,他全然基於內心的德性,自然而然,不著痕跡。上古時代,人們大抵如此。但後來智慧出,大偽起,情況就不一樣了。為了滿足一己的欲望,獲得更多的利益,許多人開始朝邪路上開發,往詐偽上用力,於是天下不再太平。

老子認為,在這個不太平的世界中,幾乎所有人都沒站對位置。善良的人為了生存,間或行此精明的智辯,結果弄得身心俱疲,但所得並不太多。倒是那些不善的,不孝不慈,反倒一無顧忌,獲利不少。至於在上者,老子在其他地方都說了,貪多務得,更是手段迭出,機關算盡。一般人的貪與壞一望而知,並可善加規避,唯有備極詐偽者的貪與壞,因用心深細,智謀老到,壞到了心底,最是難防。聯係《韓非子·忠孝篇》所說“古著黔首密蠢愚,故可以虛名取也。今民儇智慧,欲自用,不上聽”,還有《心度篇》所說“古人亟於德,中世逐於智,當今爭於力”,可以推知,在老子那個時候,人心已經不怎麼樣了,或者幹脆可以說,已經開始被搞壞了。所以,他反智。認為世道已然是這樣了,如果聖人再以智術使民,或防民以偽,那就是偽上加偽。任由這種情況發展下去,整個國家不亂套才怪呢!所以他說:聖人之治,就是要人“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第3章)。能為無為,則無不治。這也是他要說“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