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先秦皇室教育 (1)(1 / 2)

第一節周代皇室教育——聖人之教 (1)

一、孩子的教育從胎教抓起

1跟《黃帝內經》學養胎

關於胎教的思想,在周代之前就開始形成了。《黃帝內經》

中記載,黃帝問岐伯:“我想知道一下,人的生命開始時哪種物質築成人的根基,哪種物質構成人的組織係統?失去什麼就死,得到什麼就生?”

岐伯答道:“母親的氣血是小生命的基礎,父親的精氣構成小生命的門楣,形成軀體,失去精神就死,得到精神就生。”黃帝又問:“什麼是精神,怎樣得來的?”

岐伯再答:“父精母血(卵子)結合成小生命後,發育到有了氣血,各組織係統形成,主管血的營氣和衛氣周身運行暢通,五髒業已生成,這時精神寄居體中,於是發育成人。”

《黃帝內經》對胎教問題就進行了探討。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說:“酸生肝,苦生心,甘生脾,辛生肺,鹹生腎,此五髒假五味而生也。”

《素問·六節髒象論》中說:“臊氣湊肝,焦氣湊心,香氣湊脾,腥氣湊肺,腐氣湊腎,此五髒假五氣以成形也。”

意思是說,人體五髒六腑稟五氣五味而生成,氣為陽,味為陰,天地陰陽和,萬物生機勃勃。人吃的五氣五味和,則身體健康無病。若是孕婦擇食不得氣味,例如偏食,會使胎兒發生多種疾病,孕婦必須調劑好飲食。

《黃帝內經》還講:

“人生而有癲疾者,病名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時,其母有所大驚,氣上而不下,精氣並居,故令子發為癲疾也。”

意思是強調精神、情緒對人的健康起著重要作用。孕婦心情好,有利於身體健康,可使胎兒發育良好;反之,可使胎兒發育不良,出生後的孩子會發生胎疾。孕婦要注意排除不良情緒。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指出:

“婦人重身,毒之何如?有故無殞亦無殞也……大積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過者死。”

意思是說,孕婦用藥要特別注意,如果藥量過大,對自身和胎兒都會有影響,藥量能達到基本治好病就行了,用藥超過這個限度會對胎兒有害,甚至使胎兒死亡。

可見胎教問題以及懷孕期間的保養,古人很早就開始重視了。

2周王室的健康寶寶生成計劃

到了周王室,為了培育合格的下一代,教育不是從娃娃抓起,而是從受精卵就開始抓起了。

《大戴禮》中記載:

王後懷孕七個月後,就被要求到其分娩居住的側室去住,太師官手持律管等樂器,站在王後住所的左邊;太宰官手持量器,站在王後住所的右邊;太卜官手持蓍草與龜甲等卜筮器具,站在王後住所的堂下。太師是專管吹拉彈唱的樂官,太宰是負責燒水做飯的膳夫,太卜是掌管預決吉凶的卜筮官。他們都在王後所居住的地方供職,在王後搬進側室的三個月內,太師、太宰、太卜都要協助王後對胎兒實施胎教,為孕婦王後創造一個舒適宜人的環境,建立起正常的生活秩序,讓王後在這樣一個良好的環境中養成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調理孕婦合理的營養,保證王後心情舒暢、身體健康,使未來的龍子龍孫接受良好的胎教。

在這個特殊環境中,太師按照儒家經書上的規定,不得為王後演奏不合禮製的音樂,如王後要求聽不合要求的音樂時,太師可以撫摸著琴瑟而不予演奏;如果王後點著要吃腥臊腐臭的食物,那麼,太宰就可以靠著稱量財物的鬥之類的器具,回答說“我不能給孕婦吃對未來的皇子有害的食物”。

據《列女傳》記載,周文王的母親大任,是摯國任姓國君的第二個姑娘,是周室王子季的後妃,她性情端莊,一舉一動都遵循胎教規章。自從懷孕後,她十分注意對胎兒實行胎教,眼睛不接觸醜惡的顏色,耳朵不聽那些浮靡的音樂,口不高談闊論,不吐惡言。後來,她順利地生下了周文王。由於大任懷孕時很注意胎教,周文王生下來就聰明伶俐,他對於大任的訓導,均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所以《大戴禮》說:“故君子謂大任為能胎教也。”《史記》中載:“文王生而明聖,大任教之一而識百。”母親如此注重胎教,文王不聰明才怪!

《大戴禮》中說:

“周後妊成王於身,立而不趾,坐而不差,獨處不倨,雖怒不詈……書之玉版,藏之金匱,置之宇宙。”意思是說,周後懷著成王時非常注重修身養性,她站立時不踮起腳尖,靜坐時手腳不交錯,獨處時不倨傲,雖然惱怒也不罵人。她用珍藏的玉版紙 寫字,用專門的金匱來藏書,東西都放在華麗的王室裏。周成王在未出生時,母親就給了他如此良好的“感化”,難怪周成王出生後那麼聰明。應該說周後是很懂得胎教之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