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王室對皇子們的胎教教育從周文王那一輩就開始了。周王室把胎教定為禮製,令後妃們在懷孕期遵循。
從懷有身孕開始,睡覺時不可以斜側;坐的時候不可坐椅子的邊緣,不用一隻腳獨立著;不吃已經變質腐爛的食物,即使是吃魚肉,如果魚肉切得不正,也不要動筷子;席子放置得不正,不要去坐臥;遇到邪惡的顏色,不要去看它;有輕佻靡淫的聲音,不要去聽它;夜裏,讓樂師吟誦詩歌,演奏合乎禮樂的曲調。
結果——像這樣做了,生下來的兒子就會像周文王一樣,形容端莊,聰穎過人。大任實施胎教說明了她深知這樣的一個道理——懷孕期間,感觸外界的一草一木、一事一物,必須審慎三思,如履薄冰。感觸的事物善,生下的兒子也就善;感觸的東西惡,生下的兒子也就與惡為伴。
周王室相信,經曆這樣的胎教,生子才會形象端正,心術平正,才識過人。
小貼士
天下父母沒有一個不希望自己未來的寶寶聰明、健康,要實現這一願望就得從胎兒開始。事實上,胎教並不神秘,每位準媽媽都可以為自己的寶寶實施胎教,以保證寶寶出生以後都能健康、聰明地成長。比如,在胎兒形成的時候,準媽媽需要保持愉悅的心情,聽聽輕鬆、愉快的古典音樂(演奏合乎禮樂的曲調),進行適宜的體育鍛煉,經常用甜蜜的語言跟寶寶說說話等,這樣給寶寶以適宜的胎教,就完全可以生出情智不同尋常的嬰兒。如果你想要培育出周文王、周成王這樣優秀的孩子,那麼向他們倆的母親取取經吧!周王室的培育模式告訴我們——孩子的教育得從胎教抓起!
二、孔子也追星——周公的教育思想
1魯國開國君主伯禽的成長
周公旦,姓姬,名旦,是西周初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思想家,被尊為儒學奠基人,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聖人之一。
《論語》中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複夢見周公。”
周公是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因采邑在周,稱為周公。武王死後,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攝政當國。武王死後又平定“三監”叛亂,大行封建,營建東都,製禮作樂,還政成王,在鞏固和發展周王朝的統治上起了關鍵性的作用,對中國曆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周公在當時不僅是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而且還是個多才多藝的詩人、學者。
他在周滅商之戰中,“常左翼武王,用事居多。”滅商兩年後,武王病死,其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攝政。武王的另外兩個弟弟管叔和蔡叔心中不服。他們散布流言蜚語,說周公有野心,有可能謀害成王,篡奪王位。周公聞言,便對太公望和召公說:
“我所以不顧個人得失而承擔攝政重任,是怕天下不穩。如果江山變亂、生民塗炭,我怎麼能對得起列祖列宗和武王對我的重托呢?”
周公旦又對將要襲其爵,而到魯國封地居住的兒子伯禽說:
第一節周代皇室教育——聖人之教 (2)
“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論身份地位,在國中是很高的了。但是我時刻注意勤奮儉樸,謙誠待士,唯恐失去天下的賢人。你到魯國去,千萬不要驕狂無忌。”相傳他推行井田,製禮作樂,建章立製,主張“明德慎罰”。其言論見《尚書》等篇。
在今天山東曲阜,有一個大的土堆,人稱“望父台”,是魯國的第一任國君伯禽,也就是周公的兒子望周公的地方。
當年,年輕的伯禽要孤身去魯國就任,周公很不放心,對伯禽有一番訓誡,保存下來了。我們今天也有幸能夠了解到周公的教育智慧:
君子不施其親,不使大臣怨平不以。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於一人。君子力如牛,不與牛爭力;走如馬,不與馬爭走;智如士,不與士爭智。德行廣大而守以恭者,榮;土地博裕而守以險者,安;祿位尊盛而守以卑者,貴;人眾兵強而守以畏者,勝;聰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博文多記而守以淺者,廣。去矣,其毋以魯國驕士矣!